吴艳玉
长期以来,虽然《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对作文教学提出了要求,但由于缺少可操作性,导致大量的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是将好作文的一些标准告知学生,并未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认为,作文教学可以将生活引入课堂,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体味,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从而写出有个性体验的作品来。
一、生活情境的界定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论”中提到:“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然而,我们必须懂得,真实的生活和生活情境仍有区别。戴维·H·乔纳森在《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一书中,对情境是这样描述的:“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生活本身就是这一个熟悉的参考物,但不一定具备典型性特征,因此,只有把社会、自然及家庭生活在教学中加以提炼再现方可称为情境。
情境是人为优化了的自然情境、社会情境、人际交往情境、活动情境,渗透着教育者的意图,使学生的生活空间不再是一个自然状态下的空间,而是富有教育内涵的、富有美感的、充满智慧和乐趣的生活空间。
二、生活情境创设的方式
1.品味生活展现情境
留心观察生活,用发展的眼光不断地审视自己的生活,把生活积累当作最值得开掘的宝藏。在《侍坐章》中,曾皙是这样表述自己的理想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描绘的正是日常生活给人留下的充满诗意、美感和人生智慧的情境,通过带有抒情意味的叙事语言,展现出自在、自得、适意、畅达的精神境界。和其他学生相比,曾皙的表述生动形象,其所传达的人生韵味比平实叙述也要丰富很多,所以深得孔子赞赏,“吾与点也”。
深入生活,还原生活。在写作中,尤其是表现抽象事物时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在“绽放”为题的作文中,学生就是用青春时光表现生命的绽放的:“那些结伴回家的黄昏,那些租过廉价漫画的小巷,那些信笔涂鸦过的黑板,那些流过汗受过伤的足球场,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被刻在那里,经历了时光的流转,终将变成心壁上最美的花纹。”黄昏、小巷、黑板、足球场,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景象成为了蕴含着独特生命体验的情境,当它们在作者笔下再次呈现出来时,我们读出了青春生活的灵动与美好。
2.借助实物再现情境
人对生活的理解有一个逐渐沉淀、去粗取精的过程,而记忆的精华被唤醒常常由于某种机缘,比如看到一张照片,来到某个地方,见到某个人,听到某首歌等等,记忆的闸门被突然打开,感情随之喷涌,会不自觉地用笔将这一切记录下来。在学生习作“痕迹”中,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课桌。这些课桌历经多届学生,都留下了曾经主人的印迹。一学生这样写道:“小学时坐双人桌,总是被同桌挤。每次他一挤,我总会用手对准抽屉中间的隔板,然后用铅笔描出一条长长的线。这三八线将课桌一分为二,要是谁超线了,就要接受惩罚。就这样擦了又画,画了又擦,直到今天,成了真正的一道隔阂。”
一条在记忆中再次出现的三八线凝聚着童真的记忆和对往事的追怀。
3.借助媒体重现情境
网络信息化的今天,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正好弥补了高中生活“两点一线”接触面偏窄的弊端。老师可以及时地搜集社会热点新闻,在课堂上予以展现,让学生充分地发表对事件的看法,培养他们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生活情境创设的意义
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把作文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交往情境中,积极地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方法及思想、情感、态度等的积淀。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生活情境在课堂中的引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促使他们用一种远距离的视角去反思生活,从纷繁扰攘的生活中疏离出来,获得一种诗意、智慧的眼光,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