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信宜市怀乡镇罗马小学(525324) 邱 鑫
在阅读教学中,对一些篇幅较长的课文,应做到有重点有目的地读,有重点有目的地去教。长文短教,长文细教,一直是我们一线语文教师的难题。精读细教不仅为学生阅读课文提供方法和技能,还关系到语文教学中重难点的有效处理,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精读细教,可以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打造出语文的高效课堂。阅读教学的精读细教该怎样做才能抓住重点呢?
一、抓住“题眼”细教学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在教学中首先要抓住统摄文章的“题眼”,紧扣“题眼”让学生快速整理出文章的线索,把握课文的重点,理解全文。
一些文题或暗示文章的写作重点,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理解题眼,可以理清层次,明确文章重点。如,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一篇篇幅较长的课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习作的不同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在教学中,可直接从课题“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入手,把握课文的重点,思考课题为什么加上双引号,从而理解到这是母亲和父亲对“我”习作的评价语言。一个“和”字,看出了这两种评价对“我”的影响是同等重要。“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都是出自怎样的目的呢?“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为什么说两个截然不同的评价会是出于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呢?重点体会作者成年后的思考。从“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的幸运”一句,感悟到“我”当初的幸运是因为“我”既拥有母亲的鼓励、赞扬,激励“我”满怀信心地前进;又有父亲严格的要求,严厉的批评,使“我”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促使“我”认真去做事,把事情做好。假设只有母亲的鼓励或者父亲的严厉批评,作者又将会有什么样的发展呢?
还有很多课文是围绕课题中的一两个字来叙述的。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把握课题中的重点字来抓住文章的主题。如,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孔明借箭》,全文以“借”为主题,围绕着“借箭”分别写了借箭的原因、借箭的经过、借箭的结果等情节,通过人物的言行,突出地表现了诸葛亮的有胆有识、才智超群,周瑜的妒贤嫉能,鲁肃的忠厚老实以及曹操的生性多疑等人物形象。
因此,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题眼来预测文章的中心内容,寻找文章的线索,从而进一步细读、品读文中的细节。如果在阅读教学时都能抓住题眼,引导学生解读好题眼,由题眼感悟文本内容,学生的阅读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一定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抓住重点句段细教学
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往往是通过其中的一两句话来体现的。因此,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品读、分析和理解。
如,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的精读课文《桂林山水》一文,写的是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桂林自然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文中的总起句“桂林山水甲天下”,通过品读感悟桂林山水的美天下第一的特点。通过多品读,学生慢慢体会到作者是从漓江水和桂林山这两个方面写桂林的美。理解在写桂林的山和漓江水的特点时,都是先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强调了漓江水独具特色的美和桂林山的别具一格;接着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准确而生动地描写了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课文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形成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给人一种“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从总起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到最后的“山水相连美如画”,激起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有些文章常常会出现中心句。有的中心句出现在文章的开头,起总起作用;有的则出现在文章的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有的出现在文章的结尾,总结全文。这些中心句,有的直接点明题意,有的点明文章中心,还有的概括课文内容,抒发情感。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读懂这些句子,可以抓住句子中的重点字词进行理解感悟,还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句子所蕴含的意思,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尽快地突破课文的重难点,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抓住重点字词细教学
抓住重点字词细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抓住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或写作目的的词语展开教学。牵一词而谋全篇,由一个重点字词而联系到整篇课文内容,这样既抓住文章的核心内容,又回归文本,让学生感受语言的强大魅力。
《孔明借箭》是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写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亮,而诸葛亮却只要三天,用草船成功地向曹操“借”到了箭;周瑜不得不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在教学中,只要紧紧抓住“神机妙算”这点睛之词,就能理清文章的思路。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算到了什么呢?通过对文本的学习,我们便能对诸葛亮的“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算天。周瑜以公事为由,委以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任务,而诸葛亮却答允只要三天便能完成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三天不办,甘当重罚。诸葛亮之所以敢答应只要三天,是因为他早已预料到第三天夜里将会有浓雾。果然,到了“第三天四更时分,孔明密请鲁肃到船中”。 “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诸葛亮能有如此准确的预料,是因为他平时善于观察,有丰富的天文知识。诸葛亮选择在深夜雾大的最佳时间佯攻,攻其不备,才得以顺利借到箭。
算地。“当到五更时候,船已近曹操水寨。孔明叫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带摆开。”把船一字摆开,这就说明诸葛亮根据自然条件去摆船,这样摆船就是为了多受箭。“孔明叫把船掉过来,头东尾西,逼近水寨继续受箭。”把船掉头受箭,不仅是为了多受箭,还有更主要的就是让船保持了平衡。这时的船只已经是头东尾西的摆向,更便于返回。“待至日高雾散,孔明收船急回。二十只船两边束草上,排满了箭枝。这时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诸葛亮就是利用江水东流,顺流而下的这一有利的自然条件,借到箭后收船急回,曹操想追都来不及了。这“摆船受箭”和“收船急回”也正是诸葛亮所说“自有妙用”的体现。
算人。算周瑜,周瑜妒贤嫉能,险恶奸猾。周瑜妒忌自己的才干,设计陷害自己,但考虑到大局,不能发生正面冲突,于是诸葛亮将计就计,愿立下军令状,造成周瑜以为得计的心理,为借箭的顺利进行减少了麻烦。算鲁肃,鲁肃为人忠厚老实,守信义。诸葛亮不备造箭材料,却做好了借箭的充分准备。他让鲁肃“借二十只船,每船要军士三十人,船上用青布为幔,各束草千余个,分布两边。只不可叫公瑾得知。若彼知之,吾计败矣”。鲁肃回报周瑜,果然不提借船之事,却在人力、物力等方面帮助孔明。算曹操,曹操生性多疑,料定曹操于浓雾中必不敢出兵。于是,利用大雾天气的深夜,擂鼓呐喊,佯装进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不知道虚实,只好令弓弩手乱箭射之,不让他们近前。诸葛亮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便顺利地借到了箭。
以词语为抓手,带领学生感悟文本的重点词语,根据重点词语去品味语言,从文本内容想开去,让学生体会文本的人文美和汉语独特的魅力;同时,紧抓重点词,从重点词入手,牵重点而动全篇,这样,在阅读教学中,长文就不再难教,长文就不再难理解了。
阅读教学是以读为主的语文综合训练,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精读细教的目标是让学生走进文本,把文本语言读精、读细、读懂、读透,可从课题、句段或字词入手,潜心会文,润物无声。对文本语言要充分地品味,用心去感受,汲取精华,以打好语言功底,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