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义乌市绣湖小学(322000) 吴梅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确定为总目标中的十项具体目标之一。在各阶段目标中,新课标也有不同的要求: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语文教科书也把“查找资料”写进了很多课文的课前“预习”、“阅读提示”和课后的“思考·练习”之中。可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不仅是完成语文教学目标的需要,而且是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走大语文教育之路的需要。
一、搜集哪些资料
1.搜集每篇课文共性的资料
共性资料包括作者的生平、课文的时代背景、作品的出处、原著情况等。如,学习《巨人的花园》,可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关于童话的知识以及王尔德的个人简介、童话作品以及原著,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对比。我曾经听过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教的《丑小鸭》一文。她就是把原著和课文作对照,让学生从中体会丑小鸭的成长经历以及安徒生的语言风格。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到的肯定不仅是丑小鸭的故事。
2.搜集课文中没有详写的内容
编者根据编排的需要,有的课文往往只是节选了其中的部分内容,有些内容没能详尽地写出来,但这些内容又恰恰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这时候很有必要让学生去搜集这些没有写清的材料。如《少年闰土》一课中成年后的闰土又是怎样的呢?学生通过阅读《故乡》会有更多的认识,同时他们也会产生更多的问题。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搜集学生提出疑问的内容
学生在预习课文或学习课文后会产生一些疑问。有些疑问,需要借助课外资料才能找到答案。学完《长城》一课,有的学生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古代劳动人民是怎样把巨大的条石运到高高的山岭上去的?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饶有兴趣地去搜集有关的资料,知道是在冬天时路面结冰把条石滚到山上去的。这样的探究过程,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养成他们良好的探究意识。
二、怎样搜集资料
1.从语文辅助资料中获取信息
课文后有时候会有一些资料袋,词语手册中也有与课文相关的内容,配套阅读材料的文章基本上是课文内容的补充,教师要教会学生使用这些课程资源。
2.从电脑网络中获取信息
利用网络查得的资料来源广、方便快捷,但比较琐碎,要注意资料的整理与整合,同时避免网络中不良信息的干扰。另外,还要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关键词,既节约时间,又可避免不必要的资料干扰。
3.从工具书中获取信息
有一些工具书,如《儿童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辞海》等学生必备书都是搜集资料的好助手。
4.从书报杂志中获取信息
从书报杂志中寻找有关的资料,是比较直接地获取资料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书柜、图书馆、学校阅览室等地方收集资料。尤其是图书馆里的藏书多、资料全,学生到图书馆去查找资料,不失为一种方便的渠道。同时,图书馆里浓厚的学习气氛,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唤醒学生的读书欲望,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心灵。
5.从广播电视节目中获取信息
学生在平时看电视、听广播中注意收集信息,这是很好的搜集资料的方法。
6.从实践活动中获取信息
有些信息资料可能没有现成的文字记录。只有通过调查访问、亲自观察、实验等方式才可以搜集到。这样的资料是很有说服力的。
三、如何处理资料
1.粗读,给资料分类
快速浏览所搜集的信息资料,分出类别,看哪些信息是有助于理解课文的,哪些是适应于课外阅读的,哪些是最有价值的等。
2.筛选,取有用资料
学生粗读感知所有信息后,从中筛选出自己最需要的信息进行阅读。
3.细读,把资料内化
学生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后,认真阅读,要求读准、读懂、读透,要把一些拗口的语言转化为适合自己的通俗语言,将这些资料吸收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4.整理,让资料分享
引导学生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句、关键词进行概括总结,做成资料卡片,然后和同学一起分享这些信息。资料卡片可以是教师统一设计的摘记卡,也可以是学生自己设计的漂亮图案,还可以是剪贴加圈画、日记描述、小报等多种形式。(如图)
四、怎样运用资料
把握好课外资料运用的时机,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1.背景式资料的运用
适当地介绍作者的生平和创作时代背景,或介绍与课文有关的逸闻趣事,给学生设置一系列的悬念,以唤起学生的阅读欲望,从而更好地理解、领会课文的内容。尤其是古诗的学习,更需要适时地介绍诗文的时代背景,因为有些古诗涉及一定的史实,反映了作者在特定环境中的情感。比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如果学生了解了当时的 写作背景:元二是被贬去安西的;去安西的路途十分艰难,不仅经历长途的跋涉,还要饱尝独行穷荒的寂寞;元二去后不到一年就去世了……这样,学生就能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悲伤之情了。
2.内容式资料的运用
(1)有的课外资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一夜的工作》一文中这样写道:“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见过这样的总理吗?”周总理每个夜晚到底是怎样工作呢?这时,教师适时出示周总理1974年3月26日一天的工作安排。学生看过之后,就能深入地理解课文这句话的内容,感受到总理工作的劳苦。
(2)有的课外资料能帮助学生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的志向。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了解“租界”,然后补充资料“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故事。这样,学生就明白了周恩来立下这样志向的原因。
(3)有的课外资料还有助于课文的朗读。如教学六年级的《伯牙绝弦》一文,在学生理解古文的意思后,师生先共同交流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再让学生在《高山流水》的音乐中诵读古文。这样古文朗读的味道就会十分浓厚。
(4)有的课外资料能帮助学生拓展阅读的内容。有的课外资料能拓展延伸课文的内容,升华学生的情感。《争吵》一课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资料袋,然后布置学生回家阅读《爱的教育》这本书,最后举行班级读书会进行交流讨论。这样,就起到了以一篇带多篇的大量阅读了。
(5)有的课外资料能帮助学生进行习作训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还可以把搜集到的课外资料巧妙地和写作练笔结合起来,扩大练笔空间,提高习作能力。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很多这样的习作,如四年级上册《写导游词》、五年级的演讲稿《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六年级写调查报告……都是要求学生在充分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之后才能完成的习作。
3.综合式资料的运用
可以把课外资料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相结合。从三年级开始,语文教材就安排了一些综合性学习。在综合性学习中,一定要让学生系统地进行课外资料的搜集、处理和运用,让课外资料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好助手。
总之,教师对学生搜集、处理和利用资料进行指导是一项工作上的“必须”,应把它作为教学的一部分,加以重视,认真落实。这样,才能使课外资料真正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扎实有效。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