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做课堂的主人,用好文本的“筏子”——从《黄河的主人》课堂教学探究谈起

  • 投稿levi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683次
  • 评分4
  • 66
  • 0

江苏射阳县小学(224300) 徐 钗

语文阅读教学中经常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纲领灌输多,细节引领少,缺乏对文本的细致解读。要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就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信任学生,师生一同进行文本探究。如果说课文就是奔腾的波峰浪谷,那么教师和学生就是勇敢的艄公,而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引领学生寻找文本的“筏子”。

一、意象引渡,自主搜索文本“筏子”

在《黄河的主人》这一课,很多教师都不约而同地将文章主旨定位在寻找“黄河的主人”,让学生感受黄河的惊涛骇浪,领略艄公的坚强,然后证明艄公就是黄河的主人,因为他智慧、勇敢、机敏、镇静。这样的教法显然没有什么不妥,直奔主题。但笔者认为,这样做有其弊端:结论过早,学生对文本挖掘还没有展开,就进行概括提升,剥夺了学生对文本的探究和亲近。这样的教法与新课标提倡的发展学生思维和文本探究能力是背道而驰的。

阅读教学重在让学生有探究的意识。可是从哪里入手呢?这是个重要问题。《黄河的主人》文章看似简单,但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人物精神,并由此获得人文滋养却并非易事。只有另辟蹊径,找到一个清晰的意象,才能让学生找到线索,一步步深入文章内里,体会和领略到它的精髓所在。

在教学中,我首先聚焦课题,让学生从中寻找线索:“1961年,作家在滚滚的黄河边,一下子被什么给镇住了,从此再也无法忘怀?黄河的主人是谁?”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眼前一亮:艄公的羊皮筏子!接着,学生的探究就非常迫切:“一个小小的羊皮筏子,怎么能带来那么大的震撼呢?”这样引导学生潜入文本,开始自主探究之旅。

从这里可以看到,文本中的小小细节,一个生动的意象,让学生找到探究的方向,并继续引领其进入浩瀚的文本海洋。

二、掌好文本“筏子”,自主体验语言之美

有人说:语文教学就是在“润物细无声”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的熏陶,这话一点也不假。新课标提出要加强人文渗透,让学生有自我探究的欲望和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入手。一旦掌握了课文的线索,就好比拿到了“筏子”,这个时候将学生放置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对语言文字咀嚼品味,就水到渠成了。

我对问题设置层层递进,将文本意象层层叠加,不断深入:“那是一个怎样的羊皮筏子?”通过文本,学生聚焦又轻又小的筏子,感受作者内心的震撼;“那是怎样的艄公?”学生聚焦艄公形象,感受作者真实自然的感慨;“黄河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学生聚焦黄河意象,感受到害怕、恐惧、危急……

师:为什么会这样?

生:一开头的“黄河滚滚”,就觉得很危急。

学生从文本中步步寻找对筏子、艄公、黄河的细致描述,体验语言的丰厚表现力。学生从“吞没”一词中感受到焦虑:如此小的筏子,要是被打翻那有多危险啊! 由此获得与作者一样的感慨:“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越往下读,学生会感受越真切,筏子向左,紧张的心就跟着向左。不管筏子划到哪里,哪里就意味着作者的关切和焦虑。这时候,学生就在头脑中建立了影像,像过电影一样,时时刻刻浮现在眼前,获得的效果可想而知,那便是学生自己的。

三、运用文本“筏子”,自主感悟人文之蕴

语文教学要体现人文性,让学生受到人文熏陶,这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所在。课文《黄河的主人》的人文目标是要通过对艄公勇敢精神的展现,唤醒学生对这种精神的感悟和升华,最终达到共鸣,渗透人文教育。文本是人文渗透的基本元素。我将文本转换成音乐、视频、文字,这样多元立体地呈现,让学生来探究领悟。在《船工号子》的音乐中,在咆哮的黄河上,羊皮筏子若隐若现。通过意象的交替展现,我引导学生深入感悟。

师:走进黄河,你感受怎样?

生:胆战心惊。

师:大浪袭来,你感受到什么?

生:筏子会被吞没。

师:再定睛看,那筏子上的人如何?

生:镇静、沉着。

师:为什么他们不揪心、不恐慌?

生:他们是自己的主人。

师:是什么让他们成为自己的主人?

生:勇敢、机智。

师:汶川的灾民如何成为自己的主人?

生:勇敢和坚强,战胜痛苦。

师:你能成为自己的主人吗?

生:勇敢和自信,战胜困难和胆怯。

到这里,学生可以看到:那个筏子其实正是黄河文化的象征,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更是一个伟大民族的灵魂所在。黄河上的羊皮筏并非只是简单的筏子,而是被作者阐释生发出生命的意义,并提升到了一个精神的层面来进行演绎。这也正是《黄河的主人》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由此看到,文本是人在精神活动中的创造,而学生也是在按照美的规律,“人化”并“美化”文本的生命。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