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凤英
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基本途径。它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从条件的。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只是起到向导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顾及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课堂阅读教学是一个在集体中实施的与完全个人阅读的阅读不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个轻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使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使文本的德育目标,智育目标和审美目标都能得到综合体现。
就情感态度而言,首先要使学生养成阅读兴趣和习惯,在低年级阶段尤为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并且因为有兴趣,就会减轻疲劳感,同时也会感到没有负担。这也是一种积极的减负措施。不难想象学生对阅读毫无兴趣,仅凭督促,规定完成要求的目标的阅读量,纵然完成,也只能是事倍功半,效果差强人意。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到阅读的乐趣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点不失为良策。
一、要注意阅读内容的选择
选择那些贴近生活浅显易懂的童话,寓言,故事,童谣,古诗等。浅显的学生能读懂,贴近学生实际的学习就敢兴趣,这样便于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读懂文本,能读懂就有收获,就有快乐,就有成就感。
二、阅读的形式要多样化
比如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等,或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让学生聆听美妙的声音,欣赏美丽的画面,感受美好的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还要鼓励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
三、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的看待每个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
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即学到了知识,又得到了美的享受;即表现了自我,又获得了成就感。这样学生一定会感受到阅读兴趣,就一定会喜欢阅读。
有了阅读兴趣,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习惯是由多次重复而达到的带有稳定特点自动化的思维或行为方式。好的习惯会受益终生,不好的习惯也会伴随一生。在小学阶段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阅读习惯的培养。引导帮助学生喜欢阅读,经常阅读,把读书当做一种自我实现的手段;喜欢图书,爱护图书,以书为友,以书为伴。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帮助学生养成用普通话朗读的习惯。无论是读课文,还是读课外读物都自觉地使用普通话。使朗读在“正确”的基础上逐步达到“流利”,有感情。朗读时要注意轻重缓急,力戒唱读和一字一顿地朗读。与此同时还要教学生学会默读。(让学生懂得在公共场合朗读会影响别人)同时让学生明白默读比朗读节省时间,更便于集中精力思考。“一边读一边想”就是默读,默读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能力,如果能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就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
学生一旦有了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学生就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去阅读,反复地诵读,就能读出情感,品出韵味,悟出文章的表达效果。此时,学生的思维便活跃起来课堂就充满了思维的张力。课堂就成了学生学习的舞台,老师培养学生思维的沃土,学生就愿读,爱读,最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当然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师生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努力,学生就会自觉主动地去阅读,并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阅读能力。有了良好阅读习惯和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将为学生学好语文,全面提升语文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永登县红城镇宁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