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以《卢沟桥烽火》为例谈词语的感情色彩

  • 投稿蔡的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724次
  • 评分4
  • 91
  • 0

江苏南京市天景山小学(210000) 吴丽娟

[摘 要]词语的感情色彩不同,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也不尽相同。语文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的基础上,准确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品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并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感受文本对比鲜明、描写生动的写作特色。

[关键词]词语 感情色彩 写作特色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7-062

一、缘起:书后习题的思考

明天要上《卢沟桥烽火》,读完课文后,我习惯性地又看了一下书后的习题。课后习题是编者精心设计的,仔细揣摩它就是和编者进行深度对话。习题不仅仅体现了教学训练的重点和难点,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学提供了一个思路。

本课书后习题2:读一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带点词语的感情色彩。

(1)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黯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2)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

两个句子都是写行军,第一句是写日军,用的是“偷偷地”“摸”;而第二句是写我军,用的是“悄悄地”“进发”。看着这个练习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六年级上学期的一篇课文《郑成功》。

本课书后也有这样一个练习:读读下面的词语,说说它们的感情色彩,选择其中的两个词语造句。

慷慨激昂 横行霸道 喜出望外

惊恐万状 载歌载舞 负隅顽抗

两篇课文一篇在六年级上册,一篇在六年级下册,恰恰体现了教科书编者的匠心独运。两篇文章课后练习的设计有“神似”之处,又体现了同年段里不同学期的提升:《郑成功》练习设计的训练重点在于让学生知道某些词除了基本意义之外,还带有人们主观评价的色彩:喜爱或憎恶;肯定或否定;赞许或贬斥。而《卢沟桥烽火》练习设计的训练重点则是引导学生向字词的纵深理解,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情味及表达效果。这样有层次的设计是很值得仔细玩味的,这是对课标的真正落实。

对于高年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能“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推敲重点词句,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我研读了近十篇《卢沟桥烽火》的教学设计,让我惊讶的是,在这些教学设计中,大多数教师都把“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作为课文的重点。仔细揣摩课标要求和本课书后习题的设计,我想,对于这篇文章的教学,如果过分停留在对这一历史事件梳理的层面,而没有从词语品析的层面去观照,那这样的教学一定是有缺陷的。文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双方战斗的场面,那些描写双方人物神态、动作的词语,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敌我双方的表现,更在浓浓的战斗氛围中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如何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品析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从而体会我军的英勇顽强和侵略者的蛮横狼狈,应成为本课教学的着力点。

二、细读:一字一词皆蕴情

《卢沟桥烽火》这篇课文,再现的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卢沟桥事变。教学中,我重点关注了这样几个片断。

【片段一】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品析】

作者以叙述的口吻将我们带到了卢沟桥,带到了1937年7月7日的那个万籁俱寂的夜晚。作者没有当头一棒的控诉日本侵略军的丑恶嘴脸、险恶用心,而是借助“全副武装”“偷偷地”“蓄谋已久”“恼羞成怒”“首先”“气势汹汹”等词语的恰当运用,将侵略者的形象展现得一览无余,字里行间让我们看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同样,作者借助“大声喝问”“严词拒绝”“暂时”等词语的恰当运用,将我军的不畏强敌,奋勇抗击侵略者的英勇之举、英雄之气展示得淋漓尽致,而“暂时”这个词语尤其精妙:退守大桥东头只是我军的权宜之计。这样就丝毫没有损害我军的形象。课上,我让学生通读这部分内容,用笔画出描述敌我双方举动的关键词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感悟的过程中注意对比描写敌我双方人物行为的语言,进一步看清日军的丑恶嘴脸和我军的坚贞不屈。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准确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感受本文对比鲜明、描写生动的写作特色。为了让学生学会在文字中去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我又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类似的描写手法。学生通过品读又发现了下面一个精彩片断。

【片段二】

第二天凌晨,日军向宛平城发动进攻。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呀呀”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品析】

这是一段精彩的战争场面的描写,笔墨不多,但形象可感。片断中,“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举起”“冒着”“冲出”“砍去”等词写出了中国守军势不可挡的气势,表现了中国守军不畏牺牲、英勇顽强的精神;而“人仰马翻”“‘呀呀’吼叫着”“疯狂”“哭爹喊娘”“狼狈而逃”等词则写出了在威武不屈的正义面前日军的可耻下场。这一段的处理我还注重了知识的前后衔接。我出示了《郑成功》中的精彩战争片断。

荷兰侵略者凭借高大坚固的铁甲舰和舰上的大炮,企图负隅顽抗。英勇的郑军官兵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驾着舰船向敌舰队冲去。他们团团围住敌舰,使敌人的大炮失去了威力。随着“轰隆”一声巨响,所有的舰船都震动起来,海面上掀起十几丈高的水柱。原来是一个炮手瞄准敌舰放了一炮,刚巧打中了弹药库。那艘敌舰被炸成许多碎片,飞向天空。敌人惊恐万状,敌舰队乱作一团。郑军官兵乘势用钩子钩住敌舰,一个个跳了上去。敌舰官兵无法逃脱,只好统统举手投降。

学生对比阅读着这两段战争场面的描写,发现了作者的遣词造句中鲜明的爱憎情感。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在品读中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并能在今后的作文中学以致用,从而真正体现语文的工具性。

三、感悟:触摸词语的质感

苏联影片《难忘的一九一九年》中有一段对白:“有人报告斯大林:‘英国船撤退了。’斯大林笑着说:‘应该说是赶快逃跑了。’”把“撤退”换成“逃跑”,十分准确地表达了斯大林当时的自信和对敌军的嘲笑与蔑视的思想感情。可见对比鲜明、爱憎分明的词语可以大大增加语言的战斗作用。难怪爱默生说:“用刀解剖关键性的字,它会流血!”显然,当词语被我们当做抒发感情的工具的时候,它们就有了质感,有了棱角,你抻,你拉,你扯,你拽,只要往要害处用力,往节骨眼儿上使劲,就可以把你心里的感觉彻底地表达出来。因此,从词语的感情色彩这一角度介入到文章的情节中展开教学,就能为学生打开一扇词语品析之门。

(责编 刘宇帆)

同类热门论文
本类最新论文
本频道最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