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在阅读教学中创建探究性学习平台

  • 投稿小庄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443次
  • 评分4
  • 95
  • 0

江苏如皋市白蒲小学(226511) 王小刚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多地创设各种研究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深刻领会,学会收集整理大量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探究阅读能力及自主研读的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时方向不明或存在偏差,学习效果自然就不好。所以,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创建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平台,对学习活动作出应有的调控。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准确把握切入点,突出探索重点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且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问题是探究过程的起点,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实质性的、有价值的问题,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章的主旨是灵魂。每篇课文都有其内在结构、主次轻重。如果能在教学中以此为切入点,则能省时、省力。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时,要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设置探索环节。如《放飞蜻蜓》一课的题目就是一个切入点,反映了课文的中心思想。我就以课题切入, 在教学时让学生围绕着题目自拟问题。

1.谁放飞蜻蜓?

2.为什么要放飞蜻蜓?

3.蜻蜓有什么特点?

4.“放飞蜻蜓”说明了什么?

学生围绕以上问题,走进文本细心研读,与同学合作交流,进行全班展示。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学生对“放飞蜻蜓”的意义有了深入的认识。这样,学生紧紧扣住课题展开探索,方向明确,主线突出,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二、加强阅读引导,设计探索思路

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既要重点明确,又要有序展开,应避免耗时费力,误走弯路。因此,教师要加强指导,给学生指引一条走进文本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快速通道。教学《狐狸和乌鸦》时,可围绕故事的主人公——“狐狸”和“乌鸦”设计如下探索思路。

狐狸

⒈狐狸几次诱骗乌鸦,每一次是怎么说的,请用“~~~~”画出来。

⒉请你模仿着狐狸的样子,有感情地读出狐狸的话。

⒊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

乌鸦

⒈乌鸦面对狐狸的诈骗,表现出什么样的态度,用“_____”画出来。

⒉你能把写乌鸦的语句有感情地读出来吗?

⒊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

学生在自我探索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全班展示评议,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有效训练,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依据文本特色,遴选探索方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打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注重探索的过程,形成自主探究的自学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身示范,明确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探索活动要因文而异,要依据文本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如《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可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再以此为抓手,进一步探讨:为什么“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做成事情呢?再回到课文中找一找作者都列举了哪些事例,然后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进一步说明和论证,使“滴水穿石”的启示融入学生心灵。《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可结合学校的信息技术课,让学生亲身上网实践,点击鼠标,读新闻、听音乐、看电影、聊QQ、玩游戏、查阅资料等,切实体会国际互联网的神奇,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情感。

四、巧借教学生成,激发探索情感

所谓“生成”,就是利用现有课程资源,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性,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常常会产生许多困难、挫折,甚至错误,这些都是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的普遍现象。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倡导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敢想敢说,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的点滴认识,保护每一位学生的探索需求和热情。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各抒己见,自由表达,不怕出错和失败。教师要善待阅读教学中的生成,要把它作为难能可贵的教学资源,并抓住教学机遇,当场指导并解决问题,以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一次教学《太阳》的公开课,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太阳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这句话中用了‘估计’一词,含有‘推测’的意思,科学研究最讲究精确,这里怎能用‘估计’一词呢?”此问题完全不在预设之中,教室里开始“涌动”起来,学生们交头接耳,议论起来。

这是一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他没有回避问题,而是因势利导:“你真会学习,善于思考,‘估计’是根据太阳的表面温度推测太阳的中心温度,这是科学家的推测而已,所以在这里用‘估计’。如果能把‘估计’一词删去,这个科学家可真了不起啊!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将来是科学家的你,能用什么方法测量出太阳的中心温度真的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呢?”

教师幽默的话语和极具教学智慧的激发谈话使教室里立刻活跃起来,学生们大胆想象,畅所欲言,想法千奇百怪,很有创造性。小小的生成,巧妙的引导,激起了思维的火花,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的无限热情。

五、及时总结梳理,提高探索效率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但教师若是随机指导,没有条理性和系统性,学生就会缺乏全面认识和整体把握。因此,在每一个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还要及时总结、梳理、点拨,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效率。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时,有一学生提出:“老师,李时珍冒险尝药草,我觉得不值得!万一他被毒死了,不能再写《本草纲目》了,又怎么为民造福呢?”课堂顿时热闹起来,大家迫不及待地争论着——

“他为了百姓才这样做的,我认为值得!”

“如果自己被毒死了,今后还能为百姓做事吗?”

“李时珍尝药草时一定是这样想的:如果药草有毒,我吃一点不至于会死,但如果我不鉴别清楚,以后老百姓吃到了才糟糕呢!”

……

大家脸红脖子粗地坚持着自己的看法,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候,教者不失时机地追问:“大家想想,李时珍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鉴别药草。”

“为了修订《本草纲目》。”

“总之,为了造福天下百姓。”

教者又问:“那他如果不这样做,生命会有危险吗?”

“不会!”大家异口同声。

“在自己生命会有危险与百姓的利益之间,李时珍选择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选择了百姓的利益。这说明了他一心想着百姓,所以才表现得如此严谨。”

交流至此,不用多说什么,学生们已深刻领悟到了课文所蕴涵的思想内涵,强烈地感受到了李时珍这样做是值得我们去赞扬的。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充分发挥组织引导的作用,为学生创建探究的平台,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