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莫让“随文”成“随便”

  • 投稿狸发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997次
  • 评分4
  • 80
  • 0

浙江衢州市柯城区大成小学 (324000) 潘 甜

在实践中,由于对随文练笔意义的理解存在偏差,不少教师片面强调频率和次数,忽视了切入的时机,更有甚者,随文练笔偏离于文本,脱离生活情境。一系列随便现象导致了随文练笔变了“味”。 因此,只有合理引导学生潜心领会教材,从教材中吸取养料,有效地为学生开拓一条写作之路,才能保证随文练笔的质量。

一、找准落点,事半功倍

语文学习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掌握好语言知识,并懂得运用,这些能力都来自于包括字词句段、篇章结构、写作素养等在内的诸多知识的积累,而随文练笔正好是提高学生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手段。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掌声》一课时,就这样设计随文练笔:通过教学两次掌声前后“一摇一晃”的动作、神态,明白其含义,体会掌声对英子的重要作用,然后根据两个“一摇一晃”的不同变化,让学生去体会英子的内心变化,让学生试着把句子补充完整。然后PPT出示: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这一次,她的胸脯 ______________,脸上______________。

这样的设计,同样是“一摇一晃”,但是却通过不同的动作、神态描写体会到了英子上台、下台时的不同心情,学生也在此刻体会到了文字背后深刻的含义。同时又可以在学生的储备库里积存下一些写作方法,使得我们的随文练笔目标明确,事半功倍,为学生的迁移运用铺好了阶梯。

二、读写结合,笔下生花

以读促写,以写促悟,读写结合已成为一种必然。语文课程的目的定位不是“知”,而是“行”。读写知识要溶解在读写实践中,学生才能消化吸收。那么,我们该如何溶解这两个貌似不同的概念呢?

1.沉浸文本,情动辞发

语文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沉浸文本,反复读书,品味语言。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与文本、作者、文中的人物,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心灵对话的过程。我们常说:“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们要选择其中为我们所用的段落,仔细研读,点面结合,把握课文中心,与其“浅挖十条渠,不如深挖一口井”。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我以关键词“歧途”为生命之钥匙,带领学生叩响了文本的大门,深刻触摸到了文本的生命脉搏。我没有刻意地解释“歧途”的意思,只在学生的交流语言中进行了点拨,使“歧途”的内涵在无形中得以理解。学生也明白了,在人生的道路上需要这两种爱——母亲的慈爱和父亲的严厉,否则,就会失去爱的平衡。

师:巴迪的成功首先要感谢母亲,因为母亲总是在赞扬他;还要感谢父亲,因为父亲总是在提醒他。“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同学们,你能谈谈自己对父爱、母爱的理解吗?

生1:“精彩极了”是母亲对孩子的表扬。母爱像一股清泉,它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母爱像和煦的阳光,温柔地抚摸着我们……

生2:“糟糕透了”是父亲对孩子的批评。父爱像大海上的灯塔,它为你指明方向;父爱像一只热水瓶,它外冷内热;父爱像一座巍巍大山,它伟岸又宽广……

教材中的动情点不少,“情动”必然“辞发”。如果教师能善于捕捉和挖掘这种情感蓄积点,将学生置于独特的情境之中,当学生的激情快要迸发时,及时指导学生把激情化为文字,将这种情感和感悟沉淀下来,让文章的内蕴涌出纸外,也是一次练笔的好机会。

2.拓展文本,释放情趣

(1)移情体验,有效改写

教材选编的文章中,当事人经历的事许多都是学生未曾经历的,如何让学生与主人公的情感产生共鸣呢?我经常采用转换角度的方法,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作品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物的内心变化,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这一课,叙述的是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为了朝鲜人民浴血奋战,朝鲜人民为了志愿军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的事。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了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文章选取了三个典型的事例:老大娘为救伤员失去了小孙孙;小金花救侦察员失去了妈妈;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失去了双腿。读了这篇文章,学生只感觉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付出,而感觉不到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出的牺牲。并且,本文采用的是第二人称的写法,读来倍感亲切。

随文练笔可以从“移情体验”这个角度来设计:朝鲜人民早已将志愿军当做了自己的亲人,在分别时刻,大娘、金花、大嫂又是怎样劝慰,怎样回忆往事的呢?请你们把自己看做是朝鲜人民,也用第二人称与志愿军话别。我让学生顺着课文的情节,运用课文中的语言续编下去。这样,刚好给了学生想象、表达的机会,学生的创作欲望非常高涨,效果颇佳。

(2)入境感悟,有效创写

在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具有供读者想象的语言空间。在教学时,教师如能有意地引导学生把握语言空间,拓展语言情境,想象语言情节,就可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课,讲了季羡林爷爷四五十年后回德国有个深刻的感受——美丽并没有改变。一位教师就这句话将学生带到了特定的情境中,进行了有效的创写。

四五十年过去了,美丽并没有改变。

家家户户的窗前依然(种着花),

迎接我们的女主人依然(热情好客),

满街的窗子前依然(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这境界依然(颇耐人寻味),

那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让我们永远记住德国这奇特的美!(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学生练笔时不仅用到了课文中的句子,而且恰当地写进了自己的语言。可见,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巩固式的练笔,是引领学生亲近文本、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内核的对话形式。透过练笔,可以触摸到学生那快意驰骋的心灵;透过随机生成的文字,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学生在直面文本的过程中感悟的多元而立体。

三、个性评价,兴趣盎然

从古至今,许多教师都喜欢将自己的公式化评价语套在学生作文上,给学生分优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教子女作文,常要求孩子把写的东西朗读给他听。他倾听着孩子朗读,从不轻易说“写得好”与“写得不好”之类评判的话,比较多的是“我懂了”和“我不懂”。若叶老说:“这是什么意思呀?我不懂。”其子女就得调遣词语重新组织句子,尽力让父亲听得明白,直至父亲说“噢,原来是这么回事,我懂了”时再继续读下去。叶老的这一经验就是少给孩子的习作做评判,多让孩子对自己的习作读、思、改。叶老教子女作文的方法虽简简单单,但却切实有效。

其实,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的随文练笔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们有时候也是需要紧咬笔头之后才能灵感乍现,尤其是中下水平的学生更是如此。他们已经看惯了低分,在心中自然对写作没有多大的欲望。我们可以在他们完成之前讲明要求,只要他们达到这一个点,就是满分。让学生在练笔中激活情感,找到乐趣,让学生用自己的生命去体验去感悟,直视自己的实力,与已知的知识相碰撞,去丰盈自己的思想,他们在点滴之中就能收获成功。

评议的方式完全可以灵活一点,可在任教课堂上进行,也可在下课之后进行,还可把批改与讲评的权利还给学生,在自改和互改等多种形式训练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写作本领,使学生能够“我手写我心,我语表我情”,让每个学生都有自由展现语言、表达体会的机会,从中体验到乐趣。

例如,在学完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颐和园》时,我让学生根据游览顺序仿写,只要游览顺序合理就是满分。学生欢呼雀跃,就连平时一写作文就非常头疼的学生也开始绞尽脑汁地想起来。结果,这次作文空前的好。后来,在一些相关的习作中我也同样发现,学生将这次印象深刻的满分作文的写法迁移运用得非常不错。

我们还可以将评改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也当一回老师。学生的评改或许会差强人意,但是他们却很有兴趣总结经验,参加下一次的评改。这将能提升学生的作文评改水平,也能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