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小学部(224001) 黄晓红
小学阅读课堂教学如何实现有效性,这是新课程背景下重要的课题之一。笔者认为,要保证阅读课堂的有效性,就要从找准课堂的起点入手,有效把握课堂教学的起点。那么,如何把握阅读课堂的起点呢?
一、用预热把脉思路
课前预热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其目的很明确,一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二是带领学生梳理思路,向着文本的内在意涵进行探究。
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课文《爱如茉莉》时,开课之前,我这样设计:“今天我们要来谈论一个话题,是有关爱情的。说到爱情,你想到了什么?(情人节)既然大家对情人节很熟悉,那么说说你理解的情人节。(情人节就是和心爱的人一起看电影,买鲜花送给心爱的人,请对方吃烛光晚餐)如果我正在恋爱,你建议我怎么做?(给对方买礼物,说好听的话打动对方)看来大家认为爱情是很浪漫的。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里,却有着平凡简单的爱情,一点也没有浪漫可言。山盟海誓是爱,默默关怀也是爱。让我们走进这平凡简单的爱中。”
通过课前预热,学生能够对课文的思路有所把握,并循着教师导入的线索,一步步走进文本,从而解读文本。
二、用交流突破难点
阅读教学是一个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交流找到学生的问题所在,并以此来设计教学方案,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思维。
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时,课文的主旨是要通过学生的想象和品读,感受黄河的磅礴气势和羊皮筏子漂浮在黄河之上的凶险。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艄公的勇敢与智慧,以及他与大自然抗衡的不屈精神呢?为此我从交流入手。
我先设置问题:黄河是什么样的?黄河的主人是谁?为什么作者没有直接写黄河的主人?学生找到相关的段落进行品读(抓住“……那么小,那么轻……整个儿吞没……”读相关语句),小组汇报后交流,我相机出示课文的中心句:“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师:你怎么理解“惊涛骇浪”“如履平地”?
生1:黄河巨浪滔天,能将筏子淹没,可是艄公却一点都不怕,动作那么熟练轻巧,就像平时在地上走路一样。
师:难道艄公有特异功能吗?他难道不是普通人吗?凭借什么能做到这些?
生2:艄公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平凡的人。只是他勇敢、镇定、机智。
生3:他能一直坚持着在惊涛骇浪中驾着筏子前行,日子久了,就成了高手,这点是他和我们普通人不一样的。
通过交流和探究,学生能够把握黄河的主人的品质,使这节阅读教学课的起点彰显了出来。此时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逐步走入人物的精神世界里,体会艄公的性格形成要素,并与自己构成对比,获得了精神的滋养和升华。
三、用审题确定方向
题为文之眼。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的题眼,教师抓住题眼就是抓住了文章的精彩之处。把握教学起点,可以从引导学生审视课题,找准题眼入手,这样可以有的放矢,将思维导向有序。
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教材《林冲棒打洪教头》时,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读课文,而是让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去审视课题、追问课题,我这样引导设计: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知道了林冲和洪教头在比武,他用的是棍棒)你想知道什么?(想知道洪教头是谁?林冲是谁?他们为什么要比武?到底是林冲赢了,还是洪教头赢了?会不会有人被打死了?)学生针对课题,通过自己的追问,渐渐有了方向,在阅读文本时就会依据这个方向,一步步探寻下去。
在以上环节中可以看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他们自由地与文本进行碰撞,思维的火花被引爆,而后激活了潜在的学习动机。这样的一个状态,有利于教师捕捉学情,把握教学起点,明确要教的内容,将学生引向教学的方向。
四、用质疑把握起点
在课堂教学中质疑,也是把握学情的一条有效途径。在学生初读课文后,通过学生的质疑,把握课堂教学的起点,能使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的认知融合,与学生的问题密切结合。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学古诗《草》的时候,采用了质疑引导:读读这首诗,看看你懂什么?不懂什么?学生回答:读懂了这是一首写草的诗,是古代的人写的。读不懂什么叫“离离”,也不懂什么叫“一岁一枯荣”。
学生继续说下去,将不懂的内容概括起来就是“全部都不懂”。但此时于老师不但没有批评,还非常风趣地认为这是不懂就问,学生只要上了这节课就懂了。
通过学生的质疑,教师能够从中了解到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对学生的已知和未知都有所把握。在教学中,常有教师乐于展示学生懂的、会的,而羞于将学生不懂的显露出来。其实不然。学生的已知是未知的基础,而未知又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只有让不懂的外露出来,才能更好地把握教学的进程,设计教学路径,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增长。
把握阅读教学的起点,这是个宏大的课题,方法也多种多样。教师只要从学生的学情入手,抓住学生的学习起点,就能够引领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