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正给传统教学带来颠覆性的变革,《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前言”中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
互联网的风来了,是顺风飞翔,还是视而不见?
站在互联网的风口顺势而为,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找寻互联网与作文教学契合的风口,让习作向四面打开,飞翔。
一、扎根真实的情境:自由表达,行走的自媒体个性飞扬
1.即时:想写就写,直指内心诉求
我们知道,生活中许多灵感稍纵即逝,若不能及时捕捉、记录,便会淡忘、褪色。借助微信、QQ等自媒体则可以将偶发事件、瞬间场景记录下来,发布出去后便立即能获得许多关注、点评。自媒体就像眼睛、像耳朵、像画笔,及时把生活中的偶发事件、感动瞬间、生活的阴晴圆缺,将学生真实的内心诉求转化为习作。
南京市金中实小开展“镜头到哪儿——我是小拍客”习作课程,在习作“我的发现”主题拍客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先自由地去拍摄,记录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学生们透过镜头,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世界:植物开花结果、小动物呆萌可爱、人的喜怒哀乐,周围事物的变化,还有关注雾霾、关注社会现象……随着“镜头”,学生们看见、聆听、触摸、感受,在最熟悉的小区、校园、班级发现了不熟悉的风景,在最熟悉的人身上发现了不熟悉的样子与特点,在最熟悉的宠物身上也发现了不一样的表情。镜头在哪儿,观察就到哪儿,拍客让学生的感官向四面八方打开,与自然、生活建立了亲密的联系。
广大真实、可触的读者群体让学生自始至终都有“写给谁看”的意识,学生自觉地运用恰当的形式,表达真实的自己,这不正是课标所提倡的“重真情实感,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展示生命的原生态吗?
2.个性:私人定制,享受自由创造的乐趣
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基本以训练写人、记事文章为主,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遭遇不同形式的文体和语篇,一句广告语、一份工作简历、一段解说词……随着自媒体社交软件的不断升级,图文、视频、音乐等可视化、多样化的资源丰富了习作内容与形式,让写作极具个性化和发挥的空间。
江东门小学的郑睿老师看到学生爱玩手机,便开通了“教育一线通”,借助此平台发布话题,进行写话教学的尝试。她把传统的写话训练换成给老师回短信,学生们觉得很好玩,很愿意发信息。主题突出“兴趣”,设计各种激发学生写话兴趣的话题,如“给11月11日起个名字”“你会带什么宠物参加比赛?”“我们班谁有可能是外星人?”学生们回复得特别快,内容也特别有趣,第二天反馈的时候全班都开心极了,被同学认为是外星人的学生更是兴奋得不得了。
3.交互:真实读者群,发挥习作的交际功能
习作的本质是交流,但传统的作文本批改不利于即时、多元交流。学生在作文本上进行写作,教师逐本批阅、点评,教师是唯一的读者,也是唯一的评价者。评价的单一,以及教师批阅作文周期长,都限制了作品即时、多维的交流,影响学生习作的动机与兴趣。而在自媒体世界中,无论是博客、微博、微信、QQ,都有无可比拟的交互优势。
金中实小的“我是小拍客”,教师不仅指导学生如何拍、如何写,组织一次次“拍客”活动,更充分借助自媒体的优势设置不同种类的评价,如本周的最亮题目、最佳镜头、最牛记者;还借鉴《星光大道》的评选模式,举行周赛事、月赛事、突围赛等,通过这些赛事评出最出色的内容,并通过相框展示、展板展示的形式展览获奖作品。在班级的QQ论坛上,实现生生互评,师评、家长评。可以点赞,可以送花,也可以留言评论,形成积极的氛围,作文本上教师的红笔点评变成网上成串的跟帖。
二、课堂在窗外:自主建构,习作课程“穿越”儿童生活
1.变一节课为一次任务驱动,直面情境,引发多样化言语实践
传统作文教学所呈现的形态基本是:“布置话题+学习例文+当堂作文”。从话题布置到当堂作文一节课完成,学生看到教师的作文题才开始思考,缺少对作文必要的生活积累与思考。而网络环境下的任务驱动式习作强调作文的“实用功能”,引导学生围绕一个项目,开展问题探究,以“学”为中心贯穿项目活动的全过程。在任务驱动式习作中,学生习作的场所变得更宽广:课堂交流讨论、确立研究方案;课外主动探究、体验实践。学习方式变得更丰富:线上搜索信息、处理信息;线下调查、访问。生活观察、资料检索、体验实践、合作探究……在此过程中,学生经历真实的听说读写事件,在任务实践中遭遇的素材都成为不同形式的言语实践活动。
例如,学生在完成“我发现……”这个拍客主题时,首先需要认真思考,确定拍摄内容或方向;再利用课余时间仔细观察,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独特的拍摄内容;在拍摄过程中,会反复斟酌,寻找最佳角度和画面;拍摄成功后在QQ群里发布拍摄照片,向大家表述照片的拍摄想法、照片背后的故事。整个活动历时两周,学生通过镜头,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发现,体验观察的过程,并不拘形式地介绍自己的发现。
2.从一篇到一组,整合课程,构建作文训练序列
目前,每学期七八篇大作文,每个单元安排一次习作,习作与单元的阅读课文相关联,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但习作之间大多没有关联,各自为政,面对零碎的习作训练,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个角度,对教材中的习作进行二次开发呢?项目组的老师们尝试以“主题”为核心,将教材中一篇篇孤立的习作前后勾连,习作主题都来源于学生经常遇到的生活事件和熟悉的生活场景;以体验为舟,探究为桨,习作训练在真实情境中自然着陆。
如三年级下册中有5篇习作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几位老师就将《习作2》(为别人画张像,画好了再写一写,除了写外貌,还要写写他的性格、爱好)分解为三个拍客主题。主题1:我最亲近的人;主题2:我最喜爱的人;主题3:我最尊敬的人。
把习作3(我发现……)分解为四个主题。主题1:阳春三月看南京;主题2:早安!南京!主题3:傍晚的南京;主题4:奇特的发现。
3.从单一到丰富,多元化文体,为社会生活中的需要而写
一直以来,写人、记事是小学作文的教学重点,“难忘的一件事”已成为小学生亘古不变的话题,忽视了记叙文之外其他语篇的训练。写作应该是为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学生生活的不同需求而写。
“互联网+”时代,无所不在的无线网络为习作训练提供了技术支撑,学生通过互联网搜寻海量资源,随时随地进行语文学习;在网络海量资源中,学生学习筛选、比较、综合,明确各种文体的习作要求;综合运用多种媒介,借助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介,创作设计形式多样的文本。让老师意外的是,学生面对完全陌生的文体习作时,竟是那么兴致勃勃,乐此不疲,因为习作让他们顺利完成了实践活动,真实感受到了习作的用处,习作让他们将研究成果完美呈现。
三、看我72变:巧借软件,为自主习作提供“支架”
1.语音转换器,打破作文的魔咒
我们知道,许多低年级学生有着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可让他写下来却犯难了。有的学生因为识字量少,磨磨蹭蹭半天动不了笔;有的虽写下来了,但前后语言不连贯。我们常说“你怎么说的,就怎么写”,但在“说”与“写”中,的确存在一道坎儿。
金陵河西小学的余洁老师利用QQ语音功能,从说到写,帮助学生建立语音和语言文字之间的联系。学生把平时在路上、车上、超市……看到的事物、遭遇的事情、自己的心情等通过讲话的方式发送到语音软件,不用考虑个别错别字,不用考虑写话速度慢,先大胆说,自由说。在QQ空间里,学生和老师相互倾听、评价;语音转换器忠实地翻译学生的语音信息,学生口头禅、重复的词语都如实地转化为文字,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文字进行加工,学生“读”自己的话,边读边修改,把句子中啰唆、重复的词语删去,调整前后句子间的顺序,优化语言,把句子写通顺、写连贯。经过半年的练习,我们发现,学生开始只能讲一句,停顿一会儿才能再说下一句。但是一段时间后,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敏捷,可以连续说上一段清楚、前后连贯的话,文字表达习惯也有针对性提升。
2.让画面定格,用文字“拍照”
“写不具体”是小学生作文存在的突出又普遍的问题,教师常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把作文写具体”,但收效甚微。作文空洞无物,细节部分几笔带过就没话写了,不是学生不想写,而是缺少将习作对象条理化、具体化的方法技巧。从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观点来看,小学生作文过程实际是“信息输入—信息加工—信息输出”的过程,需要观察、思维、表达的结合。
借助多媒体技术,我们可以把原本不可视的思维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金中实小的“我是小拍客”习作课程不仅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还借助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进行习作内容的剪裁、按照一定顺序把事物写具体。习作活动时,教师借助图片、音频、视频等软件再现真实情境,唤醒学生观察缺失之处;随着镜头聚焦、定格,为学生提供从旁观察、反思生活细节的机会。拍摄技巧与文学表达在一些表现手法上有相通之处,教师利用这些相似点,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联系表象和语言文字,把瞬间发生的事定格、延长,把综合的事物加以分解、特写。通过 “形象分解”“场景回放”,将抽象的习作知识方法物化、细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把说不清、道不明的思维过程转化成语言,打破原先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的现象。
3.电脑“画”作文,想象无极限
大家还记得“看图说话”吗?教师出示一幅图或几幅图,指导全班学生进行说话、写话练习,这样的作文训练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可是学生思维容易受到限制。如果由被动地“看图”,变成学生自主“画”图,那又会怎样?
学生是天生的幻想家,在成人看来再简单不过的事物,他们也能将其想象得乐趣十足。在信息技术构成的网络世界里,充满无限可能的虚拟空间就能帮助学生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写成像模像样的想象
作文。
新城小学的嵇雅君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兴趣特点和认知水平,开展电脑“画”作文的研究,把网络上适于作文教学的图片资源,制作成美丽植物、可爱动物、卡通人物、地理环境等系统的资源库,通过网络提供给学生选用。学生自主从资源库中挑选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环境、人物,一边“画”作文,一边构思故事情节。学生爱玩、爱幻想,有时一个小小的启示,就能让他们迸发出自由活跃的思维火花。眼、口、手、脑并用,想象被激活,在自由自在的创作中构建出不同的想象世界,甚至化身为其中角色,体会创造的乐趣。
站在互联网的风口,我们看到互联网正改变着习作课程的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产品为小学生作文提供了及时帮助与服务。有的从写作素材方面提供支撑,有的从策略层面为学生创设写作情境,有的从写作层面给予学生指导,随着写作软件的日新月异,小学生的习作将更自由、真实、有趣。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建邺区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