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统编本教材新增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这一栏目的设立,真正将课外阅读纳入了教材体系。作为一年级的语文教师,如何巧妙地利用教材的这一新栏目,通过家校联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真正开启“大手拉小手”的共读模式呢?季科平“童真语文”工作室带领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和大人一起读”展开了研讨,在此展示出来,希望对老师们有所启发。
研讨主题一:
“和大人一起读”中的
“大人”该如何确定
一、爸爸妈妈是共读中首选的“大人”
张修文:“和大人一起读”这个栏目的开设,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倡导家庭阅读,营造书香家庭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而且,“和大人一起读”强调的是在轻松、愉悦、无压力的阅读氛围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家庭对于儿童来说无疑是最轻松、最愉悦的。在家庭中最能有效指导儿童课外阅读的当然是父母了,所以,只要孩子在父母身边,“和大人一起读”中的“大人”最好的选择就是孩子的父母。如今孩子的父母都具有了陪孩子一起读书的基本素质,他们有能力和孩子一起展开读的过程,和孩子聊一聊与阅读内容有关的一些话题。比如,在学习《春节童谣》的时候,父母可以和孩子聊聊他们那个年代是如何过春节的,和现在过春节有什么不同,还可以让孩子说说过春节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在对春节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孩子再来和父母一起读,一定会更加有滋有味。
二、哥哥姐姐是共读中帮扶的“大人”
王菊芳:“和大人一起读”开启了“大手拉小手”的共同阅读模式,然而在农村,尤其是山区,不少孩子缺失可以时常在一起进行亲子阅读的爸爸妈妈,家中只有爷爷奶奶在照顾,而爷爷奶奶阅读能力普遍不强,认字不多,普通话不会,很难引导孩子阅读。所以,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以及一些寄宿在校的孩子,最关键的是帮他们找到一位有能力进行共同阅读的“大人”。学校里同村又邻近的高年级大哥哥大姐姐就成了留守孩子一对一共同阅读的“大人”,一同寄宿在校的高年级学生也可以成为低年级寄宿孩子一对一共同阅读的“大人”。孩子们和这样的“大人”一起读,觉得特别好玩;而这些作为“大人”的共同阅读者,又觉得很光荣。为了让这些“大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教师就既要有一定的激励机制,也要适时做一些辅导。
三、特殊孩子在共读中需要特殊的“大人”
高明华:在“和大人一起读”的阅读活动中,对“大人”的定位还真不是可以一刀切的。特殊的孩子需要配备特殊的“大人”和他一起共读。我们班里有一个姓李的孩子,在家特别调皮,平时父母外出打工,家中有个读中学的姐姐。原本姐姐可以成为共读的“大人”,谁知,这调皮的小家伙最不喜欢听姐姐的,还经常和姐姐唱反调。起初几次“和大人一起读”读书情况反馈时,李同学都没好好读。怎么办?我发现这小家伙和我们班学习委员的关系特好,特别喜欢跟他一起学习,而且他们又同村,不如让学习委员在家里和爸爸妈妈共读后,再去带李同学一起共读。学习委员接到这个光荣的任务十分开心,而李同学呢,也十分乐意和学习委员一起读书,看课外书。因此,和怎样的“大人”一起读,应该因人而异。
研讨主题二:
“和大人一起读”的内容
该如何推进
一、延伸读同主题的儿歌、故事
金晓艳:“和大人一起读”,我把它看成是孩子阅读的起步,除了课本上的阅读内容以外,还做了些课外的延伸。比如《小兔子乖乖》《拔萝卜》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儿歌,读完后的几周内,我会再陆续推荐给他们几首熟悉的儿歌,让孩子们继续和大人一起共读,一起唱。在此基础上,我组织孩子和爸爸妈妈们一起去寻找相关的儿歌,然后安排一个时间大家互相交流。通过孩子们和家长们的共同努力,很多儿歌,比如《白龙马》《世上只有妈妈好》《数鸭子》《蜗牛与黄鹂鸟》等,都成了孩子们后续共读的材料。
二、拓展读同主题的绘本
周 佳:绘本,不管是语言、图像,还是图、文的紧密结合,都为学生习得语言、发展想象、创意表达等提供了优秀的资源。因此,绘本可以作为低年级共读资源的补充。当然,我们在选择绘本的时候,可以与教材每一单元的主题相配套。
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选取一本和单元主题相符的绘本故事,以课件的形式,让学生和老师这个“大人”一起读。比如,刚入学阶段,《大卫》系列的绘本能让学生反思如何做一个小学生。这一系列的书的特点是图多字少,适合刚入学的儿童。在课堂上,学生通过看图、猜想等方法,轻松快乐地读完一本书,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快乐阅读中还明白了自己应该如何去做好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
从学生入学起,就可以带着他们有计划、有选择地阅读一些绘本。课堂上,教师这个“大人”是孩子们阅读的领路人。回家后,教师可以给家长提供适合孩子阅读的绘本书目,继续开展“和大人一起读”的活动。
研讨主题三:
“和大人一起读”的课型
可以有怎样的探索
一、网络指导课——共读引路
沈 虹:一年级新生一入学,我们就可以有准备地开设一堂“和大人一起读”的网络指导课。利用微信群、QQ群这样的平台,上一堂简短的共读指导课,将“和大人一起读”这块新内容介绍给家长,并对如何形成家庭阅读氛围、如何与孩子共同阅读等问题展开指导。教师还可以把自己想讲的内容,以文字或课件的形式发送到群里,供家长阅读学习。当然也可以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和家长一起探讨。这样,每个家长都能第一时间明确任务,了解方法。
二、实践体验课——共读展示
沈 虹:在网络指导课后,可以安排一堂实践体验课。请家长志愿者进入课堂和学生一起阅读。教师则以组织者
的身份进入课堂,创设阅读
情境。
比如以《妞妞赶牛》这一课为阅读材料,我事先把班级学生分为6个小组,通过微信和6个家长志愿者建立“和大人一起读”备课组群。大家在群里事先备课,相互讨论,预设在共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之后,利用家长开放日,家长志愿者作为和孩子一起读的“大人”这一角色进入指定的小组。我导入阅读后,就把课堂交给家长志愿者,自己在每个组之间巡视、观察。其他家长作为观众,在一旁听课。
因为事先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家长和孩子共读时十分顺利。观察发现,几位家长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有的家长运用打擂台赛的方式,比赛谁读得更流利,有的家长和孩子一起读完儿歌后,把这首绕口令自编成一首小调,以唱的方式和孩子一起表演。课堂上非常热闹,孩子也读得开心。但是也会发现,一些能力稍弱的孩子,跟不上其他组员的速度。这一情况,在备课时大家已经预设到,所以,有心的家长马上采取了有效措施,加入到这些孩子的朗读中,带读几遍后,这些孩子也能基本读通读顺句子了。
通过这样的体验实践课,学生、家长、老师都参与其中,每位家长和孩子都能在共同阅读中总结经验,再运用经验投入到下次的阅读中,亲子阅读更有法、更有趣。慢慢地,孩子从完全依赖大人的阅读方式向和大人平等合作的自主性阅读方式转变。
三、导读微课——共读
引领
娄金晶:读书方法的指导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爱上读书,所以在某一类具备鲜明特点的文本出现时,我们可以开设一节“导读微课”,引领家长和孩子更好地共读这类读物。
像统编本一年级下册第7单元中“和大人一起读”的《孙悟空打妖怪》,这是一首学生熟悉的儿歌。儿歌句式上有一个特点,就是运用了传统形式——“连锁调”,前一句的结尾词语作为后一句的开头,易唱易记,颇有情趣。基于这一特点,我们对这个共读内容安排了一节“导读微课”。整个导读过程目标集中、形式多样。
1.谜面感知。首先从主要人物孙悟空入手,设计了有“连锁调”形式的谜语(手中拿着金箍棒,金箍棒有力量;脚下踩着筋斗云,筋斗云会变化;火眼金睛识妖怪,妖怪一见吓破胆,吓破胆!),让学生对此特点有初步的感知。
2.儿歌感知。在让学生找四个人物的名字时,渗透“连锁调”的句式,再次感知。通过动作演示让学生明白,同一个名字不仅出现在前一句的后面,还出现在后一句的前面,从而对 “连锁调”的形式有进一步感知。
3.藏词感知。在儿歌中藏起后一句的词语,让学生通过找来明白“连锁调”的形式,并强调“连锁调”的方法。
在学生对“连锁调”这一特点有所感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出“连锁调”的节奏、味道、情趣。当学生读得有滋有味的时候,再分享几首“连锁调”形式的儿歌,让他们带回家和大人一起读。
导读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喜欢阅读这一类的内容,同时掌握一些读这一类内容的方法,激励学生持续阅读。
四、交流微课——共读
分享
王菊芳:“和大人一起读”是建立在家庭阅读基础上的读书活动,需要有阅读后的交流反馈,阅读后的跟进、评价,包括对学生读书过程中的一些错误方法作出及时的纠正,所以我觉得“和大人一起读”后的交流微课是必不可少的。当然,交流微课的时间是灵动的,可以是几分钟,可以是十几分钟,也可以是几十分钟;可以读完后及时跟进,也可以隔一段时间再推进。
交流微课的作用:其一,让学生互相分享在家共读的快乐。比如可以播放在家共读的视频,一方面让学生互相学习,另一方面也激发他们读书的兴趣。其二,让学生分享在家共读的收获:可以是新认的字,可以是积累的词,也可以是积累的句子等,根据文本特点而定。其三,让学生交流分享共读中的感悟,可以是共同的话题,可以是个性的话题,也可以是读书的疑惑等。其四,让学生继续类似阅读材料的跟进阅读。《三只白鹤》是一篇培养学生分析思考能力的阅读材料,主要让学生学着边读边思考。所以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引入类似的文本进行拓展阅读。
研讨主题四:
和“大人”一起该怎样读呢
一、我和女儿这样读
何 晓:我是一名语文老师,同时也是一年级孩子的家长。基于这个双重身份,我和孩子在家共读时,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共读是提问、思考、交流的过程。在共读的过程中,我常用开放性的问题来引导孩子思考,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想法。问孩子问题时,要一个一个问,不要一下抛出几个问题,孩子是记不住的。如果是以图片为主的故事书,鼓励孩子看图说话。当孩子不能完整地说清句子时,大人予以帮助,给予鼓励。
2.共读中有意无意地帮助孩子识字。为了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文字上来,我为孩子逐字指读,有时也让孩子自己指读。用手指的动作,引导孩子注意到每个字的字形,同时读出每个字的字音,把听到的字音与看到的字形慢慢地对应起来。这样的活动,经过多次重复,孩子自主识字能力便逐渐得到提升。
3.共读故事时不忘复述。一个故事,其实可以讲很多遍。第一遍,大人主导讲,孩子回答问题。第二遍,请孩子给大人讲。第三遍,不妨大人跟孩子一起读文字,或者大人请孩子口头填空。第四遍,大人孩子合作复述。可以大人孩子轮着讲,也可以大人孩子分角色表演。
二、读书单引领孩子和大人有效读
王菊芳:和孩子一起读的大人,毕竟绝大部分不是教师,他们有能力帮助孩子扫清阅读障碍,但不清楚在和孩子共读过程中怎样使孩子读得有效,读得有趣,让孩子渐渐喜欢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事先设计好读书单,引领大人充当好共读的角色。
不同的阅读材料,可以设计不同的读书单。把事先设计好的读书单发给学生,让家长和孩子根据读书单开始快乐的亲子阅读。
1.不同方法读。儿歌这一类的阅读内容,有趣、好玩,读来又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可以让孩子变着花样读。在读书单里,我们可以为大人和孩子一起共读设计各种不同的读法。
2.试着仿编读。如果是类似结构反复出现的故事,可以在读书单里设计让孩子和家长一起接着编故事,再把孩子编的故事段落作为二次阅读的材料。
3.合作表演读。如果是情节生动有趣、对话丰富的童话故事,可以充分发挥孩子爱表演的天性,让孩子在家里和大人读一读、演一演。把演得最满意的一次用手机拍下来,上传到班级微信群或“家校帮”,让孩子秀一秀自己的表演,也便于同学之间互相学习。
4.聊着话题读。有些阅读材料语言生动,内容吸引人,且在读的过程中能让人产生一个个问题,比如:《小松鼠找花生》中的花生究竟去哪儿了?《胖乎乎的小手》中全家人为什么喜欢兰兰画的小手呢?这些问题是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很自然想问的问题,我们就可以在读书单里设计一个内容:和孩子一起聊一聊。聊的话题可以在读书单里提供几个,也可以由共读的大人提出,还可以让孩子自己来安排。
不同的阅读内容,需要设计不同的读书单,以更好地引领大人与孩子一起共读。
研讨总结
季科平:这一次我们围绕“和大人一起读”,从四个方面展开了微题研讨。在研讨的基础上,在共读的推进中,还可以继续深入地思考共读的开创性、过程性和拓展性问题。统编本教材设置“和大人一起读”的栏目,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系,这是一个开创性的举措。它让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成为“阅读教师”,共同为孩子点亮阅读的心灯。共读具有过程性,需要展开充分的过程——认真策划,打造共读环境;慎重选择,确定共读书目;巧妙引导,开启共读之旅;积极鼓励,展开共读过程;转变角色,交流共读感受;多方评价,激发阅读兴趣。共读更要注重其拓展性,内容上的拓展追求1+X,方法上的拓展更可以是形式多样—— 一起读、一起说、一起演、一起上课、一起书写等等。“和大人一起读”,读出一片新境界,为孩子播下最美妙的阅读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