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秋云
摘要: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推广环境会计迫在眉睫。从我国现实情况看,距离环境会计广泛运用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加强研究、不断探索是缩短这个距离的有效途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环境污染;环境会计;途径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大气污染、土地沙化、自然资源破坏、极端天气频繁出现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极大地影响了公众生活和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环境问题已然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进一步加强对环境会计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对降低环境污染,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积极的作用。
一、实施环境会计条件日趋成熟
1.理论研究成果为环境会计推进奠定基础
在中国知网上,以环境会计为主题的论文从1993 年的3 篇,到2013 年已逐步增加到374篇。如果再以环境成本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环境审计、绿色会计等为主题进一步检索,成果更是不计其数。可见,在日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大环境下,理论界日益重视环境会计的研究,研究方法日渐精细和成熟,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地用于指导实践。
2.环保意识的增强为环境会计推进提供保障
在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治理环境污染背景下,企业也越来越认识到实施环境会计的重要性。比如,鞍山钢铁、上海宝钢等注意遵守环保法规,在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相关的环境及环境成本信息。这些企业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也提高了企业竞争力。在当前情况下,任何一个漠视环境问题的企业都难以做大做强。从企业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主动履行环境责任,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企业只有将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理念融入生产经营中,核算企业环境成本,才能既满足各利益相关者需要,又促进企业生存、发展和获利,真正实现双赢。
3.环境保护法律为企业推行环境会计制度打下基础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体现出中央治污的决心: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国家早已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逐渐加大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和惩治力度,并从法律层面对企业行为予以规范。从198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开始,20多年间,我国发布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若干部;包括大气环境标准、声环境标准、水环境标准、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等,地方政府制定的环保立法和环保标准更是数不胜数。这些环保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出台,为让企业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为环境会计的尽快推行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法律基础。
二、环境会计推行的主要障碍
1.企业缺乏推行环境会计的动力
企业作为环境污染的主体,应承担相应的环境责任,成为环境治理及环境会计的主体。但一直以来的资源过度开发、低效利用和超标浪费,已完全超出了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承载能力,即便如此,企业也不需要对此承担相应的责任。在一些企业看来,做好做坏一个样,环保不会受到奖励,污染也不会承担多大责任。其结果必然导致一些企业对实行环境会计、环境成本核算缺乏应有的积极性。也有一些企业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经济代价并不重视,他们认为:在环境保护上和环境建设上要投资,实行环境会计会导致发生传统成本之外的额外成本,成为企业的“额外负担”,比如,数据收集、模型建立、外脑聘请、内部培训等费用,而这些支出短期内企业看不到回报,自然也就没有主动推行环境会计的动力。
2.环境会计核算的一些技术问题难以突破
实行环境会计后,需要对自然资源的价值、自然资源的耗费、环境保护的支出、改善资源环境所带来的效益等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由于大部分环境成本和环境收益不能通过市场进行交易,不能以交易价格作为环境会计计量的唯一属性,所以,对两者如何进行计量就成为首当其冲的问题。另外,像空气、粉尘、水、噪音等的计量,会涉及到一些非常专业的技术指标。虽然目前环境会计的相关研究取得一定成绩,但企业对环境成本识别到什么程度、环境成本与企业决策之间的联系、环境成本计量的模糊性等问题都未得到有效解决。比如,由于环境成本的计量对象日益复杂,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其中一些环境成本存在的形态也不规范,分类模糊,要进行准确计量非常困难。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问题也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需要各方大力探讨的问题。
3.缺少推行环境会计的制度保障
虽然我国现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若干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范企业在环保方面的行为,但缺少环境会计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像传统会计有国际准则和国内准则可供参考一样,环境会计的推行也需要有制度作为保障。现有具体企业会计准则中涉及到环境会计问题,但并没有制定专门的环境会计准则和制度。这就使得环境会计的推行缺乏统一的可供遵循的制度标准和规范。比如,环境会计要素应该划分为六要素?五要素?还是四要素?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在传统报表中统一披露还是另设专项披露?是否要编制专门的环境会计报表?诸如此类问题都需要在环境会计制度和准则中进行统一规定。
三、环境会计不断走向实践的有效途径
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在此背景下,如何抓住重点、将环境会计应用于实践,是当前理论界、实务界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1.在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加强本土化研究
目前,我国环境会计处于理论研究阶段,虽然研究成果丰富,但缺乏实践基础。如何真正使环境会计由理论走向实践,还有诸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比如,环境成本的准确确认、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环境税征收、环境会计制度与准则制定等。需要理论界、实务界共同努力,继续加大研究力度和深度,将理论研究与实务推进有机结合,以期为环境会计的推行奠定更加丰厚的理论基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趋同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金融机构、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他们的先进研究成果。比如,德国采用环境成本和传统成本并行核算的模式,环境报表独立于财务报表之外;再如,欧洲的成功做法是在实行环境会计之初,只设置环境成本和环境负债两大会计要素,随着条件的不断成熟,逐步完善设置新的会计要素。学习借鉴这些推行环境会计方面的成功经验,一方面可节省研究者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展我们的研究思路,使我们的研究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也为环境会计真正走向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2.以制度建设夯实推行环境会计的实践基础
由于环境会计的基本理论、环境成本的核算等没有统一的标准可遵循,当前国内有些企业只能摸索着尝试环境会计的应用。为此,国家应该进一步完善环境会计立法,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以制度的形式明确环境会计的内容和要求。
⑴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相关法规。目前,我国已经拥有了大量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但这些原则性强、概括性强的法规,实际执行过程中缺乏可操作性。所以,政府需要在现行环境法规的基础上制定更为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日益完善的法规体系,会形成实施环境会计的强大外在压力,避免让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成为环境信息公开的阴暗角落。
⑵制定环境会计准则。在环境会计准则中,可以规定环境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披露,以及环境会计核算办法、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和内容等具体事项。当前,制定环境会计准则有以下两种方式可供选择:一是在现行会计准则中增加一项新的具体准则,即在现有会计准则基础上,财政部可出台《企业会计准则——环境会计》具体准则。二是制定独立的环境会计准则,即在现行会计准则体系之外,制定独立的环境会计准则。这是环境会计发展的最理想状态,而其前提是会计准则体系完备成熟。如果有了环境会计准则,无论是上述的哪一种方式,都会使企业环境会计核算操作趋于规范化、统一化,而且便于会计人员掌握,便于利益相关者的投资以及公众监督,可以为环境会计的全面推行提供制度基础。
3.通过以点带面逐步实施有序推进环境会计
环境会计的推进不能一蹴而就,而应该是一个自然的、渐近的过程。目前来看,“以点带面,逐步实施”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具体来说,就是先搞试点,试点成功后,再在全国普遍推广。具体做法是:由国家确定环境会计的试点省份。然后,再由试点的各省份选择试点的企业。试点的企业要有代表性,在当前我国环境会计尚不成熟的情况下,钢铁、化工、发电、石油等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对国民经济影响比较大的企业可以作为第一批试点企业。对于那些会计系统健全、实力雄厚、人员素质高的大型企业,可以建立一个独立于现行会计体系之外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用以核算企业的环境成本和收益。反之,对那些会计系统不怎么健全、实力和人员素质都比较弱的中小企业,为避免建立独立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高成本,采取在现行会计体系的基础上,对现行会计体系进行修正,以满足企业环境会计核算和提供环境会计信息需求这一做法更为可行。
在环境会计试点过程中,有关各方要结合环境会计的实施情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修正试行的环境会计体系。试点一段时间之后,等条件成熟时,逐渐扩大环境会计的实施范围,最终达到在全国全面推广的目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曹杰岚.浅谈构建符合国情的企业环境会计制度[J].当代经济,2008(9).
[2]马千惠.台湾环境会计制度的发展经验与借鉴[J].统计与咨询,2010(6).
[3]姚素媛,张杰.低碳经济背景下如何推进环境会计[J].市场论坛,2011(09).
[4]李军.构建我国环境会计制度体系的问题研究[J].商业会计,2009(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辽宁发展绿色会计的有效途径研究”(项目批号:L13BJL0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辽宁省直属机关工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