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静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 长春 130012)
摘 要:近年来,互联网在我国的深入发展使得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提高执网能力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必须面对的新课题。因此,探讨网络问政模式的发展历程,了解吉林省网络问政平台建设情况,解决网络民生问题,指导问政信息更为合理地在民意与政府间流动,引导网络舆情工作人员科学应对网络知情权需求、网络民意监督,构筑网络问政的吉林模式,是促进吉林省政府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创新,推动吉林省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所在。
关 键 词:网络问政;网络问政模式;执网能力
中图分类号:D63-39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5)06-0031-05
收稿日期:2015-02-20
作者简介:李玉静(1965—),女,吉林长岭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行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法学理论、公共行政。
“网络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都发生着深刻变革。网络,不仅是技术、是媒体、是经济,更是意识形态,是执政资源,是现实政治的交锋与较量。”[1]互联网的发展在我国如此迅猛,其对社会关系和政治经济产生的影响是人们始料未及的。最初,公众只把互联网当作一种新型的传递信息的方式,但随着互联网技术在社会信息传播中的广泛运用,使得网络在民主政治方面开始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网络问政在我国的应用实践并不长,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网络问政以其参与主体的平等性、交流方式的互动性、问政渠道的便捷性、问政话题的广泛性,极大地增强和激发了网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热情,促进了政府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的创新,化解了社会矛盾,营造了互动、沟通的良性政治文化环境,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政府治理方式创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网络问政也由开始时的零散、自发状态发展到了现在的官民互动,并成为凝聚社会共识、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网络问政模式的发展历程
网络问政模式是在网络问政发展演进中逐步形成的,从问政初始的论坛发帖到政府建立网站,从网民给官员留言到政府建立网络问政平台,官民互动,各种模式都在适实发展。因此,我国的网络问政是以某一种模式为主导,多种模式共同运行而构成的网络问政格局。
1.论坛问政模式。 网络问政最早是从网上论坛开始的。最初的网络问政参与者只是将国内国际发生的热点事件和自己对这些事件的看法、主张公开发布在论坛上,目的是与广大网友交流沟通,其他网民就此事发表意见,从而引起政府关注。这种问政模式的特点是信息的多点、多向流动。在网络论坛中,网民表达意见带有极大的随意性,有些在现实社会中不便表达的想法都可以拿到网络论坛里来讨论。这样自由的言论环境使得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发表了大量的对社会有负面影响的言论甚至造成了人身攻击,导致官方在“问政”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
2.官方公开信箱模式。 官方公开信箱模式是以政府网站与官员公开信箱来回应网民问政需求的方式。在互联网发展速度迅猛的情况下,各级地方政府为顺应时代要求,纷纷设立官方网站,公开政务信息,反馈公众意见。与此同时,政府官网还开设领导公开信箱,倾听公众意见。这种问政模式的特点是网络问政的过程逐步由被动向主动转化。政府在官方网站运行中逐步建立起网络政治传播体系,主动公开涉政信息,使政府信息公开的效率和效能得到了提高。此时的政府官方网站作为网络问政的运行平台之一,为网络问政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官民互动问政模式。 网络涉政信息传播发展到一定阶段,专门的网络问政平台适时产生,其包括各级政府部门建立的政务信息专栏和政务公开网站。网络问政平台的出现,为解决各类民生问题提供了一个区别于传统方式的办法。这种问政模式的特点是:与政府主导的官方网站模式相比,在互动性上,能够更加切实地把现代传播学中的信息双向传播理念充分体现出来。通过网络问政平台,网民能够主动发布信息、提出诉求并监督政府,政府也可以自觉接受监督,从网络问政平台上了解网民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处理社会矛盾,回应民生诉求。这一问政模式理性地推动了网络民主政治的发展,使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政务信息得到了有效传播。
4.政府网络发言人问政模式。政府网络发言人问政模式是传统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互联网上的演变和拓展,是政府相关部门针对网友关注的敏感问题、热点问题以及网民对政府的某些问题的质疑,直接、及时地发布官方见解,求得与公众之间的及时沟通与理解的一种问政模式。其特点是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强。在以往的网络问政过程中,网民主动与官方主导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信息的发送与接收的时间差,但网络发言人在网络空间代表政府发表言论, 实现了官民的及时互动。可以说,网络发言人制度在信息传播上的时效性是它对以往的网络问政模式的最大突破。 二、吉林省网络问政模式的创新机遇
吉林省的网络问政以2002年12月27日吉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为标志。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吉林省的网络问政在了解民情、沟通民意、科学决策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例如:省长信箱的设立,让网民可以用留言和在线提交的方式直接提出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建议和各种诉求;2004年,吉林省政行风热线开通,2007年,吉林省12333综合服务网开通,就国家和吉林省有关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劳动关系、人事人才和公务员管理等进行政策咨询;2012年,吉林省l2348法律服务热线和网上咨询解答系统上线开通,解答公众关于法律法规方面的问题,受理法律援助案件,提供相关律师服务等。此外,还有网上信访、网上举报等,对网民提出的咨询类问题进行公开回复;2013年5月31日,“吉林微博发布厅”在腾讯网上线。尽管如此,吉林省的网络问政模式还存在以下问题:
1.问政平台分散。“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2]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新旧利益分配格局发生了变化,因而必然产生一些社会矛盾,而解决这些矛盾即成为政府的重要职责,网络问政无疑为解决这些矛盾提供了更为便捷的路径。通过网络问政,广大网民有了一个自由的信息沟通平台,可以发表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发泄自己的怨气和不满,表达自己的诉求;政府通过网络问政,可以了解民意、调整策略,及时解决社会矛盾,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同时,通过鼓励网民敢于问政、热爱问政,能够使网民在网络问政中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拥有的权利。现实是,虽然吉林省网络问政平台数量较多,但过于分散,在很多时候网民不知道去哪里表达诉求,导致相关的社会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
2.网民参与网络问政的热情不高。当前,我国社会利益日趋多元化,社会转型尚未完成,政府的社会管理任务十分繁重。一方面,网络日益成为政府改进工作方式、干部转变工作作风的重要阵地,成为公众行使知情权、监督权的重要场所;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导致真假信息混杂,因此,必须加强对虚拟社会的管理,引导网络政治的良性发展,形成互动沟通的网络政治环境。但现实是,网民参与网络问政的热情不高,还没有形成良性的政治文化环境。 2014年7月2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3]但吉林省内的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则低于这个数字,而且关注政府网站的网民数量也不多。从吉林省政府网站的数据统计平台看,访谈栏目的日均浏览量在1800次左右,但与提问的数量相比,大多数网民却只观看不提问。即便提问,也存在理性提问不足,情绪化的抱怨多,有价值的建议少等问题。
3.政府问政方式有待创新。目前,吉林省的网络问政模式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如存在着法律法规和具体管理方面的问题。据吉林省政府网站管理办公室组织的全省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显示, 各地网站的互动栏目建设情况为:85%的网站为公众咨询投诉开设了在线提交问题的渠道, 但有66%的网站没有围绕政府重点工作和社会热点问题策划民意征集主题, 没有对民意征集活动的目的、意义和结果的使用进行说明。其结果是,不仅网民参与问政较少,更重要的是缺少对问政效果的监督和问责机制。
三、完善吉林省网络问政模式的路径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党和政府面临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正如喻国明所说的那样:“互联网时代,世界是平的。至少在当今中国,从信息传播角度形成的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正在消失,变成了一种平坦的罗马角斗场结构。这是一种围观结构,是众人对个体展开的凝视和控制。社会管理者被置于众人围观之中,已经失去了信息资源的垄断优势,依靠信息不对称进行社会治理失去了作用并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机”[4]因此,提高网络执政能力,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必须面对的新课题。对此,党和政府应通过整合现有的网络问政资源,促进网络问政虚拟空间规范化发展,引导网络舆情工作人员科学、合理地应对网络知情权需求、网络民生维权和网络民意监督,形成具有吉林特色的网络问政模式。
1.建立专门的问政网,拓展公众表达诉求的空间。应“加强政府网站建设,注重运用网络问政、在线互动等方式,汇集民意民智,倾听百姓呼声,为民排忧解难。”[5] 即整合现有的网络问政资源,设立专门的问政网,让网民在一个问政网络平台上一目了然地看到所关注的问题,以充分表达利益诉求,直接与政府代表对话,为吉林省的发展献言献计。开通问政网,拓展公众表达诉求的空间,为公众参与提供更多的机会。完善公共协商机制,让网络媒体、网民和政府部门通过吉林问政网这个问政平台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以此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激发网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热情,开创民主政治新形式。言论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网络问政平台使政府与公众之间有了一个新的沟通渠道,弥补了以往政治信息传播不对称的不足,降低了公众个体的利益表达和公众监督的门槛,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有效性。网络问政开创了我国政治民主的新形式。通过网络问政平台,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公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网民不需要过多地担心言论表达所带来的风险,可以在网络问政过程中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行使其拥有的权利。
3.培育“网络意见领袖”,引导网民理性建言。目前,各类网络论坛、社区、贴吧按照地域、主题等积聚人气,已成为快速集中、传播网民意见的平台之一。但是,由于政府网站、官方媒体的政务论坛还受到一些限制,网民难以自由发表意见,因此,要使网络问政积极而有活力,真正实现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收集民意的目的,实现网民与政府的直接对话,就必须做到:首先,在互联网信息管理上“解放思想”,以开明的态度让网民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其次,加强监管,不断增强网民的责任感、道德感和自律精神,理性表达利益诉求。
4.建立协同问政机制,提高问政效能。网络问政的实质不仅在于如何“问”,更在于“问”了之后怎么办。目前,政府网站普遍设置了网上调研、网上举报、网上信访等窗口平台, 但提供的多是监察、信访部门网站的链接, 还没有设置咨询投诉等在线服务渠道。对此,笔者建议,应整合网络问政资源,建立办理反馈制度和工作机制,指定相关机构和人员在政府网站上对网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及其提出的意见、建议及时给予答复和回应。换言之,提高问政效能,必须建立各部门协同问政机制,以及时反馈办理结果。
5.加强与传统媒体的合作,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加强与传统媒体合作,传递正能量。目前,虽然网络发展速度惊人,但吉林省还有很多农村群众和一些“弱势群体”不能上网。对此,各级政府应加大与传统媒体的合作力度,充分借助报纸、广播、电视等各自的优势,加大传播力度。实时访谈、意见征集等互动平台应定期在各种媒体上同步发布信息;群众诉求类问题应邀请其他媒体同步追踪报道,以形成便捷、快速、开放,图文并茂,音视频结合,立体化的传播体系。
6.建立网络问政的激励约束机制。网络问政的发展趋势是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应将网络问政制度化建设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之中,考察领导干部运用网络问政方式解决民生问题的情况,考评领导干部网上解决问题的实效。只有加强监督考核,网络问政才不会流于形式,才能实行网络问政回复考评制度,对超时未答复的部门应给予警告,进而使网络问政有问、有答、有办、有监督。通过监督,激励各级官员重视和勤于以网络问政的方式解决民生问题。
7.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网络问政模式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6]法治思维要求领导干部自觉承担法律责任,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这是在操作层面提出的明确要求,二者相辅相成,既统一于法治国家的建设实践之中,也为吉林省网络问政模式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就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强化法治思维,在网络问政过程中时刻把依法执网、依法治网放在首位,增强政府工作人员的依法行政意识,提高依法执网能力,推进吉林省网络问政模式建设。
此外,还可以实行网络发言人制度,以促使网络问政制度化。网络发言人在网络空间代表政府发表言论, 将新闻发言人制度“搬”到网上,是以新的渠道和方式公开政务信息,也为政府在更大空间上妥善处理网民意见、解决社会矛盾、澄清网络谣言提供了时间与可能。
总之,“网络问政已经成为民意、民声、民智汇聚的平台,成为民主、民权、民情的重要桥梁和通道,是公共管理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是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新形式。”[7]只有构建适合吉林省省情的网络问政模式,才能广开网络问政之门,才能积极推动网络问政与现实政治的良性互动和发展,进而打造一个秩序良好、沟通顺畅的政府治理新平台。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2]马利.互联网——治国理政新平台[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4.
[4]喻国明.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0)[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
[5]王儒林.2012年吉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R].http://www.gov.cn,2012-02-07.
[6]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R].人民出版社,2012.
[7]孙文柱,苏平,孙莹玉.地方政府网络问政模式构建研究[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5).
(责任编辑:高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