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找准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 投稿笨笨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463次
  • 评分4
  • 42
  • 0

文/陈黎辉

【摘 要】一篇课文,找准了它的“切入点”,就抓住了全文的“神经中枢”。根据课文特点,找准教学的切入点,不仅使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也有利于学生发展学生思维,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阅读;教学;切入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引导学生有效地钻研文本?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每篇课文的要旨,选准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课文,欣赏课文,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现结合人教版第三册语文教材,谈谈个人的做法。

一、以课题为切入点,贯通全文

文章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的浓缩,或主题思想的概括。教学中,教师可从课文题目入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阅读文本解决问题。教学《我选我》一课,我引导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我”指的是谁?

“我选我”做什么?

“我”为什们要选我?

然后我让学生自读课文,小组交流,找出答案:

“我”指的是王宁。“我选我”担任班上的劳动委员。因为我和原劳动委员李小青是好朋友;我要像他一样热爱班集体。

在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后,我再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

“我选我”成功了吗?(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成功了。)

平时生活中,你们见过“我选我”的吗?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新的想法?

学生纷纷谈自己的想法,多数学生都赞同王宁的做法,表示要向他学习。这样,文章的主题思想也很容易被学生理解了。

二、以起始句为切入点,统领全文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的起始句,独立成段,也是统领全文的中心句。教学中,以这样的中心句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阅读教学就会一气呵成。

如《北京》这篇课文的第一句:“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我抓住这一起始句,扣住“美丽”一词让学生阅读和理解文本:

课文写了北京的哪些方面美,美在哪儿?

1.天安门美:红墙、黄瓦;宽阔的广场和矗立的纪念碑。

2.马路和立交桥美:路树成阴,鲜花盛开;车辆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3.建筑美:许多名胜古迹和公园,到处是高楼大厦。

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再对自己感兴趣的自然段进行反复朗读,品味课文所描绘的北京美景,加深了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三、以过渡句为切入点,关联全文

过渡句,在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上下文有机地连成一体,又对前后两部分的主要内容作了明确的提示。教学中,以过渡句作为切入点,往往能快捷的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风娃娃》一文,课文较长,共八个自然段。前三个自然段讲风娃娃做了两件好事:吹风车和吹帆船;后4个自然段讲风娃娃好心办了坏事:吹断风筝、吹走衣服、吹折小树;中间一个过渡段。这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学习这篇课文内容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时,我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围绕“风娃娃想:帮人们做好事,真容易,只要有力气就行”这个过渡句,再读课文,找出风娃娃做了哪些好事后这么说的?然后接着读课文,找出风娃娃还做了哪些事?这些是不是好事?最后议一议:做好事真的容易吗?学生学起来就轻松多了。

四、以重点词为切入点,提挈全文

有些课文中的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会多次出现,对理解课文内容有着很好的提示作用。以重点词语为切入点,扩散开来学习课文,也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如《纸船和风筝》中,“乐坏了”“很难过”都两次出现在课文中。我将这两个词语出示出来,让学生读课文、看插图,先弄明白:

谁“乐坏了”,为什么“乐坏了”?(小熊和松鼠,因为分别收到了对方送的纸船和风筝。)

然后弄明白怎么变得“很难过”了?(因为他们吵了一架,不再送纸船和风筝。)

这时小熊和松鼠都做了些什么?结果怎样?(继续为对方做纸船和风筝,再次送给对方,双方和好了。)

学生在这快乐和难过的转换中,读懂了课文,受到了情感教育。

五、以课文插图为切入点,感悟全文

语文教材中配有丰富的插图,尤其是低年级,每课都有插图。插图和文字都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插图以其鲜艳的色彩,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其直观形象性,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教学中以美丽的图画为切入点,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如教学《秋天的图画》时,首先,我让学生观察文中美丽的秋景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说图中画了哪些景物,分别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直接描写图画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这样学生不但能更深刻感受秋天的美,更能从文中学习怎样描写景物:

1.从颜色方面写:金黄的(灯笼)、红红的(脸颊)、金色的(波浪)。

2.把事物当作人来写:(梨树)挂起灯笼,(稻海)翻起波浪,(高粱)举起火把。

六、以结束句为切入点,回顾全文

有些课文结尾的总结句具有深化主题的作用,往往成为理解全文的关键。教学中采用逆向思维,把结束句作为学习课文的切入点,学习疑难也会迎刃而解。

如《难忘的一天》的结束句是:“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忘不了肩上担负的责任。”我让学生先通读课文,然后分三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1.我忘不了哪一天?

2.为什么忘不了这一天?我都做了些什么?

3.肩上担负的责任是什么?

学生通过读课文,解决前两个问题,知道了课文的主要讲了什么。他们通过讨论、交流,初步理解了要好好学习,长大建设祖国的主题思想。

一篇课文,找准了它的“切入点”,就抓住了全文的“神经中枢”。根据课文特点,找准教学的切入点,不仅使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也有利于学生发展学生思维,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浦县盘陀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