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修炼成一个纯粹的语文人

  • 投稿二狗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372次
  • 评分4
  • 23
  • 0

陆锋磊

想做纯粹的语文人,是源于对接触到的语文名师的景仰。他们有献身语文的痴狂劲、对语文学科生动而独到的理解,浑身洋溢着智慧的光芒。从教20年,我痴狂、怀疑、精进、觉悟,一直行走在这条修炼之路上。

“得法养习”奠定优质基石

从教之初,凭着对文学的痴狂,我成了校园里最受欢迎的教师。那时的课堂是得意的:情境的创设、情感的呼应,课堂里似乎有一个场,吸引着学生。教学《故都的秋》,我身着白衫(赏读经典文本的行头),和学生吟诵《秋声赋》,我学唱弹词《黛玉悲秋》,动情诠释中国古典文学的“秋恨”主题。那天,在结束《故都的秋》教学后我意犹未尽地赶回家当新郎,回校那天,号称“天一四才子”之一的张炎淼同学,自刻一方“秋士高韵”的印章赠予我,并告诉我,“天一四才子”每晚在宿舍自创诗歌,要结集出版,而且四位理科生立志要转文科报考中文系……

因为语文考试失利,张炎淼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这对我打击很大。暑假,我请他和另外两个失利的学生吃饭,与他们聊三年语文学习的得与失。他说:“常常迷失在课堂的诗意里,三年来却发现读写能力没有提升。”另一位学生说:“高一到高三,能力点重复较多,高三好像没有进步。”从午饭时间~直聊到下午4点.我内心充满内疚:最受学生欢迎的明星老师,却没能让他的粉丝享受成功。

我从痴狂者变成了怀疑者。那段时间,我总会脱口而出:“有谁从小康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歧途中,可以看见自己教学的真面目。”我怀疑我的课堂过于浪漫、能效不高,怀疑讲解粗疏、不够扎实……之后的一学期,我坚持每天听课,研究优秀教师的课堂特质,厚厚的笔记本上留下了密密麻麻的红色批注。

我终于省悟:在浪漫的文学畅想中,还要有习惯的养成和方法的习得。得法于课堂,需养习于课外,阅读是一切语文能力的核心:高一给学生提供精选读本,养成泛读博览的习惯;高二推荐名家名篇,养成个性批注的习惯;高三组织文化论著的专题阅读,养成读透一本书,读懂一个人的习惯……之后的教学实践,我一直追问两个问题:高中阶段该养成哪些学习习惯,支持自主学习?语文能力提升的总目标该怎样合理分解到每一学年的学习中?三年的坚持,我与我的教学团队取得了优秀的绩效。2005年,我受邀到宿迁市、泰兴市作讲座,以“得法养习,走向优质的起点”为题,介绍了“语文素养养成的三个三分之一”等草根智慧。

“对话支持”生成课堂智慧

没有一个优秀的教师会放弃对课堂品质的追求。如果用一个词概括我在课堂中的成长,那就是“精进”:向善向上,不断改进。

成长从来不是匀速直线运动。2005年,我作为无锡市教学能手,在华师大科教协作组织主办的同课异构活动中执教《始得西山宴游记》。我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预约一场精彩,不料课堂却很沉闷。那天陈钟棵先生评课时指出:“文本解读挖得很深,但是学习时空不够解放,学生智慧生成较少;好的课堂,一定是教得智慧,学得也智慧。”我问学生的感受,学生说:“老师解读很深,功底深厚,我们有点跟不上。”

课后反思,为什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学生却收获一般?我认为,课堂上自己太急于奔向结果,忽略了过程,有时甚至遗忘了学生。文本解读的深度与课堂教学的适度之间,应该追求怎样的平衡?一日教《牡丹亭·闺塾》-课,文中杜丽娘对塾师陈最良说的一句话:“师父,依注解书,学生自会,但把《诗经》大意敷演一番。”让我醍醐灌顶,“敷演大意”就是教师依托深厚的学养,大处着眼、引领全局,细节处放手让学生品味、体悟。课堂是探索知识的窗口,更是智慧对话的场所。借四川省教育考察团到我校交流之际,我执教公开课《项羽本纪》,请资深教育者作课堂观察。我以“凝视项羽”为主题,开放教学时空,让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有学生以“披沙拣金,以小见大”评价史料选择的精当,有学生以“肝胆相照、心心相印”评价项羽身上有司马迁的影子……课堂上学生们积极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所激发出来的强大的学习力。课后,教育考察团中有老师在博客中赞扬:“对话教学的魅力真大,学生主体性的落实解放了学习力”,并提出建议“对话该如何有力支持‘学’走向更高处,值得思考”。

我观看录像,发现学生的探讨,因为没有核心话题所以很松散;学生展示时,教学缺乏有效的活动予以支持;导师储建明反复提醒的“品味文本语言”,依然没有落实到位。于是我找来《文本的快乐》《镜与灯》等文艺批评方面的书籍阅读,寻找突破口,我对“对话”有了自己的理解:紧扣有意义的语言素材一围绕核心话题展开一活动推动一支持自主学习,以求读有兴起的巅峰体验。2012年在区“呼唤名师”活动中,我再次执教《项羽本纪》示范课,以“摹形传神,千载如生”为核心话题,以“鉴赏风貌一批注心理一探究史观”的活动推动对话展开。学生在“泣别”“快战”“笑刎”的标题拟定中体验情境,发现“泣”字充满天高地远,无处托身的英雄失路之悲;揣摩“天之亡我”的三次质问,发现项羽心死而意不平,服输而不服气的心理。一男生的回答“铁血刘邦赢了江山,热血项羽赢了历史;我作为现代好男儿,应该兼有铁血热血”,赢得了全场掌声。

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必然经历成败的历练,只有在修炼中勇于精进,才能不断趋近内心向往的课堂高品质。

“文化浸润”养育博雅学子

一个普通的语文教师,到底能走多远?这是我成为教学骨干后一直思考的问题。

2012年我参加“省特级教师后备研修班”,导师赵宪宇“在教研中觉悟”的教诲至今附耳难忘。一个教师的觉悟,就是在内心不断质问,并在教研中不断回答这样的问题:做什么,怎么做,才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2008年,一位就读同济大学建筑系的学生来信,向我倾诉他不能欣赏中国古典建筑的灰暗狭小。我回信给他,指出如果不理解中国的文化环境、传统的人文心态,就不能理解中国建筑的凝重质朴、人工天趣。因了此事的刺激,我开始致力于组织跨学科的文化论著的专题研读,来弥补分科教学“一叶障目”的不足。我以丹纳《哥特式的教堂》、李泽厚《中国的宫殿》等文著,结合安藤忠雄、王澍的建筑作品组成专题,和学生们研讨建筑中深厚的文化。我每两周策划一个专题,如“建筑文化周”“乡土之殇周”。当我想用一个词描述这种阅读时,学生严智杰提议用“贯通”二字,深得我心。坚持一个学期后,学生开始从文化的视角观照生活:例如在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中,他们品出了工业社会的文化——快捷、经济和公平,由全世界统一的口味,看到了开放和交流的地球村时代的特质……

我谋划打通课堂教学与选修课程、研究性课程,实施我的“文化浸润”工程。我开设选修课《忧郁的浮世绘——川端康成与东方审美传统》等,指导研究性课程《时代的火炬——传记文学研究》等,与学生一起举行青春诗会、读书报告会。在“传记文学阅读报告会”中,学生汇报了“不灭的火炬——传主与时代”“肝胆相照——传主与作者”“虚实之间的平衡——传记的真实性与文学性”等五个主题的阅读心得,整堂课,我插不上一句话,只是和众多听课老师一起颔首微笑。

目前,我以“书院智慧对语文的补益”为课题,更坚定地实践着我的教研:站在文化的平台上提升语文能力。我认为,时代对语文的要求不再是“知识脱盲”,而是“文化脱盲”“文化养育”。

一个普通教师到底能走多远?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行动回答。走得更远的,一定是有痴狂劲儿、无尘俗心、不断反思、勇于精进的人。而我,则一直行进在修炼的路上。

教学语录

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鲁迅、郭沫若等大作家并不专修语文却能谱写不朽名篇,这提醒我们:提高语文能力不能忽略了文化养育的因素,譬如视野、底蕴、情怀对读与写的支撑。

好读书不求甚解,求甚解不好读书:这是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今天,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置,导致了各类知识的相互孤立。本来可以立体思考的问题,被分割成了“面”或“线”。组织跨学科的文化论著的专题研讨,可以弥补分科教学“一叶障目”的不足。

文本细读应该着眼于整体分析,一字一句的理解,应基于文本诸要素之间逻辑关系的整体把握。新儒家代表徐复观强调“由全体确定局部的意义,由一家的思想来推求一书之义”,通过“积小明大,又以大贯小;推末至本,又探本至末”的“贯通式”解码,深入体味文本潜藏的情味。

语文素养的养成可以从三处着力:第一,在日常教学中注重提升“语用”的能力;第二,在文化论著的阅读中含英咀华,厚积薄发;第三,在写作中养成内化积累、积极表达的习惯。

“定本”“定法”是书院教育最有效的阅读指导方式。导师根据课程逻辑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指导自学:首先是为学生定课程,择书籍,例如元代的程端礼的《读书分年日程》,规定了适合每个年龄阶段由浅入深的书目。其次,导师要向学生传授读书的方法,影响最大的是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提出了“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的读书要诀,我们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应该在“定本”“定法”上下苦功夫。

学生告诉我“假话在作文里,真话在日记里”,韩寒在博客中说“第一次说谎是在作文中”。这是目前写作状态与写作教学的双重尴尬。课标明确要求“以负责的态度”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实体验”。培养积极的写作者,关键在于培养真挚表达、负责任表达的习惯。

愚昧不是智力欠缺,常常是文明欠缺的表现,语文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休闲方式,这最易辨出文明与粗俗的分野。

(江苏省天一中学 21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