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可以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过程实践

  • 投稿老衲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419次
  • 评分4
  • 46
  • 0

周丽

问题解决构成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一条主线。通过主题式提问、重点式提问以及自由式提问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而通过提出思路(分析框架),问题报告,鼓励创新,互动互助的解决问题的具体方式又可以很好锤炼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达到自能学习、自能发展、自能成长的目的。

一、问题提出的教学实践

罗杰斯认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应该是从真实的问题开始。他说:“有意义学习更容易发生在觉得有问题的处境之中。”这些问题不是由教师强加的,而往往是在真切的环境中发生的。就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来说,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总会遇到一些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显然便构成了有价值的、有意义的、真实的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便会在认知上向前迈进一步。因而,语文阅读教学往往是从疑难问题始,以解决疑难而终。问题解决构成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一条主线。问题解决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归纳的三种提出问题的方法。请看以下几则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一﹞(讲读课文——主题式提问)

内容:《祝福》

过程:

我: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的名篇《祝福》。可以自读——提问——小组研讨——确定学习方向。

(生独立研读,并尝试在感悟集上归纳文章的主题且将问题分解,其后,小组展开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最后确定《祝福》一文的教学主题是“祥林嫂——一个被封建礼教吞噬的妇女形象”。

围绕这样一个主题分三步进行深入的探讨:第一步,提炼出作品之中关键的四个人物:祥林嫂,鲁四老爷,“我”,柳妈。第二步,对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细致分析。大致可将人物关系分为三组:处于统治阶层的鲁四老爷与受压迫者祥林嫂;祥林嫂与同一阶层的柳妈;祥林嫂与作品中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我”。将这几组错综复杂的人物之间的关系理清了,将可以对小说的主题进入深入理解。从这几组人物之间的关系分析可以见出:无论是鲁四老爷、还是柳妈、还是具有新学思想的“我”,都直接或者间接地用封建礼教思想将祥林嫂推向了死亡的深渊。所以作品不光是批判了鲁四老爷这类封建思想的卫道士,也批判了同样是穷苦人但被封建礼教思想毒化了灵魂的柳妈们以及具有新学思想但胆小懦弱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我”。

﹝教学案例二﹞(课内自读课文——重点式提问)

内容:毕淑敏《我的五样》

过程:

我:先有感情地读一读这篇作品,在感受作家精彩的心理描摹的同时,把你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问一问自己,我有什么疑问吗?

生一:为什么作家最后只留下了笔?而把其他几样——空气、水、太阳、鲜花都抛弃了?

生二:作者所说的“生命的重中之重”指的什么?

生三:倒数第二段中的一句话“人们在清醒地选择之后,明白了自己意志的支点,便像婴儿一样,单纯而明朗了”,这话是什么意思?

生四:“我细心地收起自己的那张白纸,一如收起一张既定的船票。知道了航向和终点,剩下的就是帆起浆落战胜风暴的努力了。”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我:看来,大家将问题集中在了后几段当中了。也确实如此,只要我们解决了这几个问题,我们就读懂了全文。这几个问题可谓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教学案例三﹞(课外自读课文——自由式提问)

内容:《药》

过程:

我:小说已经读过了,有哪些疑难的地方?

生一:小说开始时的环境描写“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有些什么含义?是不是仅仅写当时的自然状况?

生二:“一个还回头看他,样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为什么老栓会有这种感觉?

生三:鲁迅为什么喜欢用人物的特征来代指人?像什么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满脸横肉的人、红眼睛阿义等?如何理解这些人物?

生四:“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侯的馒头。”这会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吗?

生五:夏四奶奶说“他们都冤枉了你”是一种什么心态?

生六:如何理解那个“铁铸般的乌鸦”?它能真的象征革命者吗?

生七:华夏两家的悲剧有什么典型意义?

(以上问题涉及到环境描写,人物描写、主要故事情节及作品的主旨,解决了这些问题,基本上可以理解本篇文章。以下的环节主要通过学生自读、小组研讨的活动解决上述问题)

﹝教学启发﹞

语文教学当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得语文教学过程成为激活思维、释放潜能、整理思想、促进创造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主题式提问的用意在于凝缩作品的内涵,按文章原有的结构体系和逻辑体系来系统地解读文本,兼顾整体,以使教学较为全面、系统;重点式提问的目的在于直击重点、难点,不强调全面性和系统性,而是对文章某些关乎全局的部分作简要的剖析,达到以局部理解带动全局理解的目的;自由式提问是一种弥散式的,它是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存在的疑惑、随想,它缺少目的性和方向性,只是疑之所至,兴之所至,感之所至,可以充分体验阅读的随意与快乐。三种提问方式兼及全面、局部、散点,可以有效地改变不分阅读类别、一概用同一模式教学的弊端。

二、问题解决的教学实践

学生思维品性的发展、学习力的提高最终要落实到学习的过程上,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应该是“包、抱、泡”式的,而应该是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自发学习意识,并可以使学生达致自能学习、自能发展、自能成长的过程。这个问题解决过程主要涵盖四个方面,即提出思路(分析框架),问题报告,鼓励创新,互动互助。以下将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来说明。

﹝教学案例一﹞(提出思路)

内容:《最后的常春藤叶》

过程:

(引导学生自由阅读、思索,寻找最佳突破点)

我:阅读作品,往往要寻求突破点。你们觉得这篇小说应该从何入手?

生一: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我想本篇小说应该从人物入手。这里有两个人物。青年画家琼珊和老画家贝尔曼。我准备从青年画家琼珊入手。因为线索很清楚。

生二:这篇小说主要是讲老画家贝尔曼的事迹的,他是中心人物,应该从他入手分析。

我:看来有两种意见。那么我们判断这个人是否是中心人物,是不是看小说着墨的多少?这两个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三:一个是中心人物,一个是线索人物;青年画家琼珊是一个线索人物,而老画家贝尔曼是一个中心人物。

我:说得好。实际上我们既可以从琼珊入手,也可以从贝尔曼入手来梳理这篇小说。请将自己梳理的框架整理一下。(学生思索、研讨、整理问题)

生四:①贝尔曼是在什么时间、什么环境下画的藤叶?②他为什么要画这片常春藤叶?③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是他的杰作?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五:①琼珊感染肺炎后情绪怎样?②最后一片叶子为什么会对琼珊有这么大的影响?③琼珊为什么能重新点燃生的希望?④贝尔曼与琼珊给了我们哪些启发?如何来看待人的生与死?

﹝教学启发﹞

学生最初提出的问题零碎不成系统,但随着训练的增加,学生逐渐可以从文章的整体出发,提出较为符合逻辑、符合文章结构、符合教学重点的系列问题。分析框架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整体感知作品、整体研读作品、整体把握作品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分析、鉴赏能力的提高。

﹝教学案例二﹞(问题报告)

内容:郁达夫《江南的冬景》鉴赏

过程:

(要求学生自读、细细品味,看看作家展示了哪些美好的画面)

生一:这篇作品共有五幅画面:屋外谈论天气;郊外景象;冬雨;雪景;散步。

我:能否归纳的更诗意一点?

生二:屋外曝背谈天;寒郊里漫步;恬淡的秋雨;雪境的美妙;旱冬闲步图。

我:很精彩。每个同学选择两幅画面进行鉴赏,将鉴赏结果写到“随堂感悟集”上。

生三:我鉴赏的是“屋外曝背谈天”。作者从自然界的景物谈起,突出江南冬天的暖和、可爱。你看,树木是落叶了,但并没有完全落尽,还有些零零碎碎的、青黄相间的树叶顽强地挂在枝头,留恋地回望着已逝的春天呢。冷风像是一位匆匆而来,又匆匆而过的旅客,还未来得及歇歇脚,就又匆匆赶路了。温暖的阳光里,小鸟在枝头快乐地叫着,好像要把这暖暖的冬天吵得更热一些。三五成群的老人眯缝着眼,在阳光里打着盹,只有那些小孩,叽叽喳喳的,仿佛要与枝头的鸟儿一争高下。多可爱的江南,多可爱的冬天呀!

生四:我鉴赏的是“乡村微雨图”。我感觉江南的冬天、尤其是雨中的乡村的冬天真是美妙极了,如神仙境界一般,悠闲自在。试想一下,在飘飘洒洒的微雨里,临窗可见远处渺渺茫茫的河埠,近处是茂茂密密的树林,小河之上,雨雾之中是曲曲的长桥,临窗依稀可听潺潺的水流,这是一种怎样的让人神往的境界呢?更妙的是,当一个懒散的酒客,闲坐于雨中的乌篷船内,就点茴香豆,加点腌制的葱翠的小菜,闲谈家常,细话微雨,眼前是暮雨潇潇,心中是超超冉冉,荣辱在杯间淡忘,世间在茫茫中消亡……人即至此,夫复另有何求?微雨、小桥、山村、树林、渔船、静寂的村人……给我们展示了一种美妙的乌托邦境界,这是现代人渴求而不可遇的境界呀!

生五:(……)

﹝教学启示﹞

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如何在课堂上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呢?思考的结果,便有了“随堂感悟”这一想法。随着这种训练的增多,学生答题时的逻辑性、规范性、概括性、流畅性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笔者也经常把学生鉴赏比较好的摘录下来,作为范本介绍给学生,这也激发了大家写好感悟的积极性。“随堂感悟”不仅对于阅读成绩的提高有帮助,它对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作用。

﹝教学案例三﹞(鼓励创新)

内容:《药》

过程:

我:老师提两个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看看如何回答。当革命者夏瑜与刽子手康大叔相遇时,它们之间会有一场怎样的交锋?而当夏瑜与华小栓相遇时,他们之间又会有怎样的交流?请大家根据人物的性格、身份设计恰当的交流场所与交流内容。

生八:我采用话剧对白的形式,写夏瑜与康大叔的交锋。

(夏瑜被杀的头一天晚上,刽子手康大叔出现在牢房里,他穿了一身黑色的衣服,背后是一把明晃晃的大刀。昏暗的烛光下,可以看到他横肉块块。他凶狠地朝铁栅栏里的夏瑜望去。夏瑜躺倒在一片草席上,一动不动。)

康大叔:好好睡上一觉吧,明天送你见阎王!

夏瑜:(缓缓坐起,认出了眼前这个人)我见阎王,阎王也会安排我进天堂;你要是见阎王,十八层地狱就是你个刽子手呆的地方!

康大叔:死到临头还是嘴硬!现在要是说出你的同党,还能救你的小命!

夏瑜:普天下的穷苦百姓都是我的同党。早晚有一天,革命的火种会把腐败的王朝推翻,会把你这样杀害了无数革命者的刽子手送上断头台!大清的天下是我们的,不是腐败的政府的!不是你们这些走狗的!

康大叔:你还敢骂政府!瞎了你的狗眼!你们这些革命党真该千刀万剐!

夏瑜:真正应该千刀万剐的是你们的主子和你们这些走狗!看看吧,我大好河山被你们这些人糟踏成了什么样子啦?山河破碎,列强欺凌,割地求和,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我中华几千年的文明要毁在你们那些无能的主子和你们这些走狗身上!

康大叔:混帐东西!简直是疯了!政府的事也是你们这帮叛党能管得了的吗?

夏瑜:哈哈哈!叛党!只有那些背叛了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人才是真正的叛党!我们很自豪地说,我们是为了推翻一个旧政府,一个腐败的王朝而流血牺牲的,死而无憾!

康大叔:咦,真是死不改悔……

(另外一例子略)

﹝教学启示﹞

学校的教育如果希望培养出来的人不是“死读书”和“读死书”的书呆子,就要为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提供合适的条件,让学生可以主动求索,大胆质疑,勇于创新。就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为学生自身创造性潜能的发挥提供合宜的条件。

﹝教学案例三﹞(互动互助)

内容:高建群《西地平线上》

过程:

我:高建群是一位被公认为中国文坛上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作家,他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今天我们学习他的《西地平线上》。我们将从何入手来学习这篇文章?

生:当然是作家的三次落日描写。它是全文的主干。

我:如何来鉴赏三次落日?我想先做个示范。我谈的是第一次落日。

我:背景之美。在广袤而辽远的甘肃定西高原之上,远远望去,是模糊的重峦叠嶂的山峰,暗黄的天幕上隐隐约约有点点的星星在闪耀,正是在这苍茫雄阔的背景之下,落日令人吃惊地突然出现在旅行者的眼中。自身之美。她沉静的让人心动。在远方弧状的群山之巅,她宛如静默的红色圆盘,带着柔美与安详停驻在那里,大地是她的底座,群山是她的依托;而在不经意间,她又像个害羞的少女,调皮地躲避着旅行者的目光,满脸羞涩地扭开了她的脸,悄悄地把她的姿容躲进了大山。传说之美。左公柳的传说将人们带进了一个世纪前的漫漫军旅传说,左宗棠的传奇军旅生涯是否让这眼前的落日更增了传奇色彩和浓郁的文化气息及历史韵味?归纳起来看,作者主要从正面直接描写落日,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修辞及历史传说的运用使得落日具有了现场感和神秘感。

我:可以自主鉴赏也可以小组合作,对以下两次落日进行鉴赏,将鉴赏的结果写到感悟集上,以便交流。

(以下,各小组对第二次与第三次落日进行了鉴赏,并很快发现了二、三次的落日描写与第一次的落日描写的异同之处,并进行了很好的总结,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不时同学生探讨并回答小组或者个人提出的问题,气氛热烈。鉴赏内容略。)比较及得出的结论如下:

我、生:定西高原上的落日柔美、静谧;罗布淖尔草原上的落日庄严,具有悲剧感;阿勒泰草原上的落日灿烂、热烈;总的特点是壮丽。另外,观察方法多种多样,比如定点观察、移步换景、定景换点等。传说及历史人物的入文更增添了本文的神奇色彩、文化厚重感。

﹝教学启发﹞

教师不仅仅是个咨询者,应学生的节拍而舞。他在很多场合下需要与学生形成教学上的互动:既需要启发、咨询、答疑,也需要示范、协作、合作,以此来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交流。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理想状态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形成一个互动共生的合力场,在这样一个场中,力的存在不至于过分偏向哪一方,而是连接胶着,互促共振,共同成长。

(周 丽 广东省北江中学 5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