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红娅
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但是很多教师反映,文言文课难上,学生学习困难无兴趣,课堂常常出现冷场的状况。如何化解冷场的尴尬,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需要教师剖析冷场的缘由,寻求活跃课堂气氛的“沸点”,从而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课例描述
有教师执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一课,具体教学环节安排如下:①导入:教师以“三人行,必有我师”蕴藏的道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导入课题;②背景介绍:结合多媒体课件详细介绍孔子的生平经历、《论语》的相关知识内容;③诵读环节:教师首先示范朗读一遍;学生自由读;教师检查几名学生的朗读效果;全班齐读;④教师以串讲法连串地讲解课文内容,逐一讲解重点实词、虚词以及句式。(以上四个环节均由教师“讲”,学生仅参加了“自读”和“齐读”。时间使用情况:教师18分钟,学生5分钟);⑤翻译环节:教师以提问的方式,请几名学生起来翻译十则语录,多数学生一知半解回答不到位、或者干脆一言不发,课堂气氛沉闷,多次出现了冷场状况。当学生拒绝回答时,教师再提问下一名学生,但冷场状况继续出现,教师难以继续下一教学环节(剩下17分钟里,教师没有完成预设的翻译环节,也未采取措施处理冷场,后续的教学环节也未进行)。
二、课例评议
“冷场”是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大忌。在课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堂语文课教学可简单分为两块,第一块称为“‘教师’包讲,学生提前进入‘疲惫’”环节。导入、背景介绍、诵读、知识讲解都由教师包讲,学生能够尽早参与教学的时间少之又少。文言文教学内容涉及古代思想意识形态、语言的固有习惯,常常让现代学生产生古今知识隔阂及遥远的距离感,容易对文言文学习缺乏兴趣。因此,学生参与文言文学习,需要借助动脑、动手、动口等一系列“活动”尽早、尽快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活跃课堂气氛。课例中,课堂教学进行了近20分钟学生还未融入学习状态,因此形成学习疲惫状态也就不足为怪。第二块称为“课堂冷场,预设教学环节难以进行”环节。在余下的17分钟里,课堂气氛沉闷,大部分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不愿积极参与配合教学,出现了多次冷场,而教师也未采取灵活应变措施处理窘境,后续教学环节也难以完成。笔者认为,出现冷场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方法方式单一
课例中提到教师的主要教学方法是串讲法。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常用的教学法,其特征是以讲解为主,连串地讲解课文的背景知识、实词、虚词、句式以及翻译。串讲法是一项利弊掺半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忙得不可开交,又耗时又费力,在课堂里多数时间只听到教师的声音;可学生却不领情,面对偶尔的提问,学生要么应付式的回答,要么敛声屏气,不予配合,出现常见的冷场。
(二)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我们知道,初中教材选取的文言文多是文质兼美、文本内容丰富可供挖掘的经典篇目,但文言文内含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对现代学生来说,已是很陌生且有一定的隔阂。如果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设计未考虑学生生活经验、年龄特征、心理状态等方面,把教学的时间和重点仅放在疏通文言字、词、句、翻译的基础上,忽略挖掘文言文反映的深层次内涵,学生则因教学内容的枯燥乏味而厌学。
因此,激活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冷场的“沸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学生课前预习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准备”是预防学生在文言文教学中出现各种突发问题的必备工作。教师提前布置预习,鼓励学生把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点和困惑疑问记录下来,带着问题来听课,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事倍功半。为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可变换多种方式,如个人独立预习、同桌合作交流预习、小组合作任务分配预习等。课前预习学生需达到以下要求:①初步了解作者、题目及相关背景知识,除了课本,还可查阅参考书籍或网络等相关资料;②勾画生字词,借助注释落实读音,能够基本朗读;③勾画实词、虚词、重点句式,借助注释、资料,能够基本翻译;④认真记录预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困难,有待于课堂交流解决;⑤教师坚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促使学生形成课前认真预习的习惯。
(二)分析学情,预设学生学习的“困难点”
七年级是小学——初中的过渡学年,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渐过渡,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年龄特征,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及设计。教师提前预设该年龄段学生学习文言文时可能出现的教学“困难点”,对课堂上出现的“困难点”尽量做到胸有成竹、有备无患,避免突发状况造成的手足无措。当然教师不可能预设所有的教学“困难点”,但提前预设能够帮助教师驾驭掌控课堂,从容应对学生,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促进知识迁移。
(三)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古人认为,给人一些鱼充饥,不如教会他怎样捕鱼。但笔者认为重要的不是“怎样捕鱼”,而是要激发他“捕鱼的兴趣”。文言文是学生畏惧、讨厌却又不得不学的重要学习内容,教师巧妙激趣非常重要。①活动激趣法。安排小组竞赛,对《论语十则》的翻译以回答快、对计分,胜出小组有奖励;②对比激趣法。教学《行路难》,把小学教材中《赠汪伦》放在一起对比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安排学生自己找出李白在不同时段创作的意图、风格,文体的特点,两篇诗歌的主旨等等;③音像激趣法。教学《岳阳楼记》,利用多媒体技术配上古典音乐朗读,名胜古迹图片展示,相关影视作品播放,创设情境激趣;④故事激趣法。教学《狼》,让学生自己准备,在课堂上把课文变成生动有趣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四)灵活应变冷场,绽放智慧之花
教师往往无法完全避免课堂上出现的冷场情况,怎样及时、巧妙、灵活地处理又能获得出乎预料的效果,这就要考验教师渊博的学识、智慧的思考、较强的组织能力、高效的教学方法和充满个性的人格魅力。除了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把握课堂节奏快慢有度,提前预设可能出现的偶发情况,教师还要随时准备灵活应变:①合作讨论法。课例中,教师提问学生翻译一则语录,但学生沉默不回答。教师可就这一翻译困难点,安排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难理解的字、词、句,让学生动起来,强化师生、生生间合作,缓解课堂沉默气氛;②诵读法。课例中,学生不愿或者不会翻译教师指定的语录,教师可再安排学生多次诵读语录,以师示范读、自读、齐读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情绪,读出人物语气和内涵的意蕴。诵读法能使学生进入积极兴奋的状态,活跃课堂氛围,唤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③“踢皮球”。有学生在学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时,提问教师“臭”的读音是“chou”还是“xiu”。教师很难马上解答,可以采用“踢皮球”方法,向学生说明“这是一个可深入探讨的问题,大家把它作为课后小课题研究,讨论结果下次课上再和大家分享”。既轻松化解课堂突发状况的尴尬,又给自己和学生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④情境引导法。针对文质兼美的文言文教学,努力实现教学情境化。《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具有音乐美、景物美和意境美的内容,可借助多媒体音频、动画播放、渲染,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把处于冷场中的学生重新拉回课堂。
综上所述,文言文教学难,教师遇到冷场更是常事。教师需找准缘由,化解冷场的尴尬,寻找活跃课堂气氛的“沸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宋运来.语文教学最需要什么[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邢培芝.中学文言文教学现状的分析和思考[J].成功,2008,(12).
[3]陆离.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J].读与写,2011,(10).
(吴红娅 普洱学院教务处 66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