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浅析审美性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 投稿蘑菇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236次
  • 评分4
  • 68
  • 0

◎冯丽萍

语文审美性阅读教学是教师高度融合教学规律和审美规律,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按照一定的审美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身的感悟和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涵咏、体味、联想和想象等,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教学方法。文章将从培养兴趣、激活体验、陶冶情操三方面对其进行探究分析,并力图做一初步论述。

一、培养兴趣,引导思维创新

创造心理学把美感称为“审美智慧”,并认为审美智慧在人的智能结构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1]这是因为美感能触发人的探索欲望和创造激情,让思维显示出微妙的神通和巨大的活力。在语文审美性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特别注重培养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咀嚼玩味其中包蕴的思想和情感。殴阳代娜在进行语文教法改革时,强调在培养能力和传授知识中,应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教学的着眼点与归宿。[2]马斯洛说:“深层心理是人的一切欢乐热爱和能力等的源泉,也是创造的源泉。”审美式阅读教学强调情感性,是情感解放的过程,具有解放无意识并使之得到适当释放和文化提升的功能,从而能减轻对深层心理活动的束缚与压抑,使之不断受到激发,保持旺盛的活力。以情感来打开受教者心智的大门,以情激情,怡情悦性,提高认知效率,是审美性阅读教学的目标和模式。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平铺直叙、提问穷追猛打、练习排山倒海、答案标准统一,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心灵,遏制了学生智慧和能力的开发,师生双方渐渐在这种紧张被动的教学场境中趋向对立。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更是身心疲惫,精神苍白。研究表明,只有当人的心灵处于自由状态之下,人的大美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才能充分激发与发展。审美性阅读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起着不可忽略的独特的作用,教师通过艺术化平台,充分挖掘文本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让学生在怡情悦性的同时,了解自然历史,了解社会,获得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并同时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

在审美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所构成语文教学审美系统中的审美三元,始终处于一种和谐共振中,这会大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成为学生认识和掌握事物内在规律的强有力的内驱力。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可以自由思维、自由讨论,充分进行情感体验,自身始终处于一种满足感和愉快感之中,学生怀着一种兴奋的心情和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参与教学活动,头脑清醒,思维活跃,几欲进入欲罢而不能,不吐不为快的境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理解力都会得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从而真正实现语文审美教育的深层次任务——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象力、深刻的理解力,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二、激活体验,唤起丰富语感

语感,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觉。语感,它是语言能力多种因素的综合。它不仅包括对语言文字表面意义的了解及深层意义的领悟,更重要的是能从这些意义中品味其中的情趣,体会其中的感受。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可以通过语感判断感情,判断语意,有助于深入理解思想内容。叶圣陶也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3]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语文学科性质工具说”、“知识中心说”、“一切围绕高考指挥棒转”的认识,使很多语文教师整天拿着所谓的“知识点”、“训练点”首先折磨自己,然后再去折磨学生,结使学生变成一只只只会灌装知识的容器,千人一面,学生不会思维,不会表达,说别人要他们说的话,做别人要他们做的事。总之,使学生患上了严重的“感觉麻痹症”,使我们的语文学科患上了严重的“丧魂失魄症”。王丽主编的《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还不足以证明这一点吗?

由于汉语充满感受和体验的精神,是一种“神摄”而非“形摄”的语言,仅仅靠课堂上教师讲授一些理性语法知识而忽视语感上的培养,结果是学生往往只能望法兴叹。由于语感具有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写就通,一读就懂的功能,高品位的语感还能使人听得真、懂得深、说得好、写得美。可见,语感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水平有重大意义。语感教学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即以语感为中心,使学生的语感由片面而全面,由肤浅而深刻,由贫乏而丰富,由迟钝而灵敏。而语感只有在大量阅读实践中才可能,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阵地,探索一种有利于提高、丰富、发展学生语感的阅读教学方法将是当务之急。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表明,审美式阅读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感品味。

首先,培养和丰富学生的语感必然以学生为主体,它不能给予、灌输与强加,也不能移植,不能粘贴给学生,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诱导学生,自然而然地让学生陶醉于教学情境中,陶醉于自身的阅读实践中,让学生主动去发现与创造。“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并遵循阅读活动自身的规律,促进学生在阅读中同化与顺应不断趋向新的平衡,从而使其语感素质不断得以提高。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导学生,或是束缚学生,而是通过课文向学生提供一个语感活动更为活跃、更为开阔的空间,促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读者,即能进行创造性理解的读者。”教师作为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引发学生作为感觉主体感觉,是启发学生去感觉自己的感觉,不断充实和丰满自己原有感觉,并真正享受这种感觉。

其次,语感以言语为对象,言语本身来自生活或以生活为源泉,因而语感的培养、丰富,必然是以生活为课堂,让学生用“心”去读写听说,在读写听说中品味生活,感悟生活。在审美式阅读教学中,教师须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去体会语言的妙用、领悟语言的情味。叶老在谈到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学语言的问题时,举了一个人从事劳动后发出“感到了健康的疲倦”的感叹的例子,说明没有生活经验因而语感欠敏锐的人不仅体会不到“健康的疲倦”的真情实感,反而会认为这种表达有毛病。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朗读。朗读是丰富语言的积累,是培养语感的重要形式,它可以使书面语言转化为以音响为媒介,诉诸听觉的艺术,能够把作者精心设计的意境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入乎其内”,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获得极大的艺术享受,教师那感情浓烈、声情并茂的美读示范,气韵生动,摄人魂魄,强烈地吸引着学生,震撼着学生,感染着学生,使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语感和情感同时得到了陶冶。在审美式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丰富的阅读情境,为学生准确而丰富地体会语感创造了条件。教学中抓住教材的传神之笔,变抽象概括的词语为生动具体的形象,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自觉理解能力和精确的领悟能力。

三、陶冶情操,促进人格完善

陶冶情操、塑造美的心灵是审美教育的基本功能。它的特点是教师以各种富有情感的审美媒介去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在美感共鸣中陶冶其精神世界。早在两个世纪以前,德国哲学家席勒发表了书信体著作《审美教育书简》,就首次独立地提出了“美育”的概念,认为美育可以发挥涵养人性的作用。蔡元培是德国古典哲学在中国的重要传播者,也是席勒美育思想在中国的第一传承者,他倡导以美立教,使整个教育充满美的因素和作用,以更好地实现美化人生和美化社会的任务。杨斌、蔡明在《关于语文教学美育的对话》中也特别强调“不能将审美教育只看作是一种狭隘的鉴赏、愉悦,甚至是‘玩玩而己’,而要把审美教育的人格塑造、情操陶冶、高尚的人文情怀的培养与创新活动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语文的载体使之整合、提升。”[4]语文是众多学科中最有利于进行德育渗透的学科,发掘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一直是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的原则。钱梦龙在谈及“学生主体”这一观点时,认为“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政治说教式的思想灌输,从而使语文教学在促进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养成和世界观的形成方面,真正发挥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5]于漪认为教学要紧扣教材特点,针对学生实际,细水长流似的滴灌、渗透,在“润”字上下功夫。她强调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寓含的深意;强调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强调变换提问的角度,选择最佳入口处,激荡学生的感情;强调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6]而语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把道德教育与美感熏陶高度融合,这主要表现在教师按照美的规律,从审美的角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审美的教学情境,从而唤起学生深切的美感体验,教会学生运用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去感知和领悟作品中蕴涵着的“真善美”,达到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完善人格,并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人生。比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不能泛泛而谈父爱子、子怜父的父子亲情,而应从审美的角度去挖掘隐含于作品文字中的深层意蕴。如文中写到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用“蹒跚”一词来描写他的体态,教学中如果仅从语义层面进行教学,那么学生只会从字典、词典中找到答案,对那种至真至挚的人间亲情很难产生共鸣。而在审美式阅读教学中,教师立足于审美这一角度,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使学生体会出“蹒跚”这一词不仅写出了半生惨淡的父亲对儿子的厚重的爱,也表现了儿子对父亲未能尽孝敬之责的愧疚。在学生的情感受到震撼、感动时,教师趁热打铁,列举古今中外有关亲情的美谈佳话,使学生沉浸在浓郁的亲情包融中,心灵在这种纯净至爱的氛围中得到熏陶,得到净化,得到升华。

在审美性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受教育者进入审美情境,使学生的情感超越了日常情感而进入审美的情感氛围中。这种审美的情感氛围渗透着理性和社会性,能超越个体的私欲和实用功利目的,故而能使学生的理性、信念、道德、情操获得提升,从而实现怡情悦性、美化心灵的目的。

四、结语

阅读书籍带给人类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它能满足人们求知的需要,能满足人们增进智力的需要,能满足人们陶冶情操的需要,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等等。在阅读价值的基础上,阅读教学相应地就有传授知识的功能,发展学生智力、培养阅读技能的功能,陶冶学生情操的功能,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功能。泰勒认为,“教育不能只是知识的灌输,要以全面发展受教育者的才能为目标,对教育效果进行全面评价。”[7]审美阅读性教学是教师按照一定的审美要求,充分挖掘作品的审美因素,引导学生进行涵咏、体味、联想、想象,从而使学生获得审美的愉悦和理性的启迪,培养起富有个性的审美素养和富有创造性的审美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彻底抛弃了过去语文教学中单向的传授法、灌输式,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语文审美性阅读教学旨在吸收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优秀经验的同时,追求语文教学的艺术化,把深奥的知识传授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结合起来,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和创造潜能,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探讨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语文教改之路。

注释:

[1]周昌忠编译.创造心理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

[2]王伟主编.当代中学语文教育专家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杨斌,蔡明.关于语文教学美育的对话[J].中学语文教学,2001,(1).

[5]王伟主编.当代中学语文教育专家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6]王伟主编.当代中学语文教育专家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7]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283.

(冯丽萍 浙江丽水学院幼儿师范学院  32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