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促进学生认知冲突 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 投稿牛正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303次
  • 评分4
  • 14
  • 0

宋 颂

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建构认知结构时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接受到的新信息与旧知识系统不一致时,就会产生认知冲突,它能激发学习者对某个知识点的有效注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也不例外。因此本文从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探讨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对中学语文的教学作用。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认知冲突的体现

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课堂大部分是低效的,甚至无效,一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收效甚微,茫然不知所云。其原因并不是简单几笔就能勾勒出来,不过这种现象使得我们要重视以下两个问题:首先,语文课教学还是老路子,以教师的讲解为主,采用一灌式的教学方法。进而引发教师该教的不教,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却不厌其烦多次重复,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做的却是无用功,一个又一个宝贵的45分钟,就这样白白地耗费掉。其次,形式主义泛滥,教学远离课本。多媒体课上学生看得饶有兴味,练的了了无几;活动探究课上学生讨论热热闹闹,思考浮泛老套;文本研习课上学生只顾走马而不观花,缺少个性体验。学生其实没学到东西,表面的浮华更多地遮蔽了语文的本质,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得到激发,文本本身的魅力荡然无存。当然,提出这两个问题并不代表中学语文教学无可取之处,只是语文教学的现状使得我们必须加以重视这些问题。

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问题主要是针对教学内容而言的。“教什么”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然而选择语文教学内容关键的依据是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1]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从学生的认知方式和生存状态的视角观察教师的教学现状,发现不少教师习惯于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的个体学习建构过程。那么学生究竟应以怎样的方式建构知识?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认知冲突的理论。

所谓认知冲突,是指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与所学新知识之间无法包容的矛盾。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头脑中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具有了形形色色的原有认知结构。在学习新知识时,他们总是试图以这种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对新知识的理解。当遇到不能解释的新现象时,就会产生认知冲突。[2]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观念出现了前后不一致时,也就是出现了所谓认知上的失调,这时他们的心理会出现紊乱或不安,就会力求通过重新组织或改变自己的观点,以达到新的认知上的平衡。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认知冲突会经常遇到,它是学习现象发生的前提条件。现在很多一线老师都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正确运用这些认知冲突使得学生更好的学习。如支玉恒老师讲《只有一个地球》,于漪老师讲《木兰诗》,黄厚江老师讲《黔之驴》,黄玉峰老师讲《兰亭集序》,秦晓华老师讲《荷塘月色》等,他们都巧妙的应用认知冲突的理论,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转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促进学生的认知冲突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通过认知冲突使学生达到“愤悱”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通过课堂知识的拓展调动学生积极探究的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的认知冲突的理论,笔者将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探讨学生为什么要建构知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教师应创设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之间产生矛盾,从而引发认知冲突。学生为消除这种认知冲突,进而产生一种积极的探究欲望。并带着问题迅速的融入到课堂情境中来。例如支玉恒老师在讲《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他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猜今天这堂课主要讲什么?因为这篇课文是说明文,学生从原有的认知中提取信息,从“知识性”、“客观性”、“科学性”等来分析,同学们兴趣盎然,议论纷纷,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他们谈到:地球受到了严重的摧残,环境污染严重;地球很美丽,是我们人类生活的家园;唤起学生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的意识等等。但是支老师摇了摇头,这些内容文章里都很清楚了,老师再讲有什么意思。这时,同学们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激起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学生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学生产生的认知冲突可以帮助自我明确学习任务,确定学习方向,提高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针对性和指向性。

(二)利用认知冲突,促进动态生成

学生在新课学习的过程中,常会因一些新知识、新问题情景一时难以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而产生认知冲突,这些认知冲突往往使课堂生成偏离教学预设的轨道,课堂上出现意外的动态生成。这些意外生成是课堂上难得的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的认知冲突,顺着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让课堂焕发出崭新的生命活力。例如于漪教师在执教《木兰诗》中,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木兰在替父从军的过程中,那些男军们没有发现木兰的小脚,古代不是有缠小脚的习俗吗?为什么他们没有发现?这位同学的问题把老师难住了,把在场的所有同学难住了。学生新发现的这个问题情境与他原有的认知产生了冲突,这个冲突把学生们吸引住了。于是,于漪老师就和全体同学一起查阅相关资料,他们了解到缠小脚原来是明清时候的习俗,在宋代并没有这种规定。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与教师一起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兴趣,因此他们就会高度自觉、积极、主动,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这种动态生成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完全融于到课堂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基于认知冲突,充实课堂拓展

有些时候,学生通过阅读解决问题,因为头脑中已有的观念及生活经验对新知识的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有时他们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去认知新知识、新情景时会出现认知偏差,甚至是错误的认知。这时,学生感到困惑,出现认知的冲突。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给予密切的关注,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冲突及症结所在,对知识进行拓展补充,逐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深化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达到消除认知冲突的目的。例如黄厚江老师讲《黔之驴》这篇课文中,他对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虎的故事比驴的故事生动全面,那课题怎么是黔之驴,不是黔之虎呢?黄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对学生的认知起到了冲突,他们头脑中已有的观念已经无法解释这个新问题。这时黄老师对知识进行扩展,搭了一个背景资料展示的教学支架,柳宗元的《黔之驴》是一篇寓言性的文言,在学习中不仅要知人论世,而且要考虑到文体的特点,从当时的背景出发,柳宗元生活的中唐时代,朝中很多官员地位显赫却无多少本领,作者就借驴讽刺朝廷中那些位高权重却昏庸无能的大臣们。同学们以后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人也可以联想到这头黔之驴!

三、教学建议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产生的认知冲突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激起学生的智慧活动,引发学生专注知识的探索,再现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过程。

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认知冲突的产生和解决过程,正是学习者接受新的、正确的科学观念,实现认知结构转变的过程。这三个老师所讲的内容,在过去的教学中是有所忌讳的,然而正因为这样的教学,教师真正地是以学生为主体,才真正能够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自我。

注释:

[1]吴黎贞.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J].教学创新,2007,(12):26-27.

[2]刘孝华.引发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J].天津教育,2008,(8):39-41.

(宋 颂 江苏师范大学学科教学 2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