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考试说明》中,对议论文写作的发展等级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逻辑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对议论文不同类别的等第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一类卷:深入“分析”,对某一“含义”进行“分解”和“剖析”,多问几个“为什么”;
二类卷:能够“分析”,能对某一“含义”进行“分解”或“剖析”或多问几个“为什么”。
三类卷:观点能从材料中来,但论证不很充分,虽略有“分析”,也有一定的层次或条理,但内在逻辑不够严谨;
四类卷:满足于简单“解读”材料,或一味“例证”,用大同小异的几个事例证明某一“含义”。
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高考时考生写议论文要想取得高分,就要学会透彻深入地分析说理,如果考生缺乏说理能力,只会简单罗列事例,那么,分数就不会很高。
据笔者观察和分析,很多高中学生在写议论文时,如果“理不够”,就用“例来凑”。在提出观点之后,罗列几个事例,凑足字数,表面上看起来“用事实说话”,其实并没有揭示出材料和观点之间的联系。这样就不能有力地证明自己的观点,也不能说服他人。要使材料能充分证明观点,就必须通过分析,把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内在关系揭示出来。事实上,在写议论文时,很多考生不懂或不会分析论证的情况普遍存在。
这种现象的产生,和学生辩证思维的缺乏有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辩证思维方法,使论述深入明晰。
当客观事物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如果人们仅仅依靠直观的、笼统的认识,就无法看清事物的本质。这就需要用辩证分析的方法,使认识由直观性、表面性,深入到事物的内部,获得深刻的认识。
从分析的类型来看,辩证思维的分析是人们认识复杂事物的思维形式,也是重要的思维方法之一。运用辩证思维的分析方法,“能够掌握对象的矛盾方面的差异、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特性;进一步综合,组合,掌握对象的具体性和体系性,认识对象的发展规律,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1]
辩证思维的分析方法有很多,笔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引导学生掌握以下两种基本的分析方法。
第一,因果分析法。世界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事物是在普遍联系中存在和发展的。对事物进行因果联系的分析,可以洞察其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获得本质的认识,可以预测未来。因果分析,“就是在研究对象的先行情况中,把作为它的原因的现象与其他非原因的现象区别开来;或者是在研究对象的后行情况中,把作为它结果的现象和其他现象区别开来。”[2]
第二,平衡分析法。从哲学角度看,平衡即是矛盾的相对的暂时统一。采取平衡分析法,在于及时发现不平衡因素,采取措施,组织新的平衡,或者打破旧的平衡,寻求新的平衡。平衡分析首先研究矛盾对立双方量的平衡关系,从对比中考量平衡或不平衡的具体程度。
在掌握以上两种基本的分析方法后,我们在写议论文的过程中,该如何运用这两种分析方法把道理说得深入透彻呢?
下面以2014年苏锡常镇一模作文为例,具体阐述。
2014年苏锡常镇一模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70分)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不可能走得很远,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非洲谚语)
在这人世间有些路是非要单独一个人去面对,单独一个人去跋涉,路再长、再远,夜再黑、再暗也得独自默默走下去。(席慕蓉)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这次作文的审题立意难度不是很大。非洲谚语强调“但”后面的内容,即:一个人不可能走得很远,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它告诉人们:做事要有合作、团队意识;众人智慧胜于个体力量;成功来自集体的团结、协作努力。席慕容的话强调个体走自己的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人生之路有些地方可以依靠别人,但有些路必须自己去走、体验,即使路上有坎坷、挫折,也要坚持走下去,因为,这是人生必走之路,不可缺少、无法替代的成长之路。
两则材料说法各有侧重,可以把两则材料综合起来思考,也可以立足一则,兼顾另一则思考,但不能完全把两则材料对立起来看待、理解。
从阅卷情况分析来看,很多议论文,只满足于事例的堆砌,而分析说理明显不足,极少有深刻的剖析和精辟的说理。
下面比较一下某考生的考场作文和教师的修改稿:
《灵魂只能独行》考生作文:
人生的一径长途,有一群同伴同行是不可多得的美事。红尘作伴,潇潇洒洒,共赏风月,共披荆棘。然而,人生路上,有些事情非得一个人独自面对。
哲学家周国平曾说:“灵魂只能独行。”乍一听,不觉感到冷峻和凄凉。然而事实的确如此,没有谁和谁的生命可以随意叠加和整合,即使得一知己相伴一程,也逃不过“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的古谚。人生之路充满艰辛,然而也只能独自上路。英国的民谚“你的朋友可以帮你,你的师长可以帮你,你的父母可以帮你,但他们都只能帮你帮助你自己”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灵魂只能独行》教师修改稿:
人生的一径长途,有一群同伴同行是不可多得的美事。红尘作伴,潇潇洒洒,共赏风月,共披荆棘。然而,没有谁和谁的生命可以随意叠加、整合,正如周国平所言:灵魂只能独行。(亮观点)
是的,有些事,我们得独自面对;有些路,我们得提着灯笼独自摸索。赫尔曼?黑塞曾说: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可是,对于多数人来说,直接面对自我似乎是件很难忍受的事。这不禁唤起了我的思考,人们为什么如此惧怕独对自我呢?(提出问题)
逃避自我的最好途径便是借助人群。(找到“矛盾”)人群的集体性似乎在无形中彰显着一种“安全感”,以至于人们络绎不绝地向人群“取暖”。他们并不知道,“安全性”的另一面便是“扁平化”,人群将独特的个体打磨成相似的群体,如此,你虽在人群中安然,却在一步步丧失了自我。再者,如果个人对群体产生强烈的依附感,就会使精神变得慵懒,思想流于肤浅。席勒就曾尖锐地指出群体的弊端:“每个个人都是非常有智慧的,通情达理的,而在一个团体中,他们就变成了一群笨蛋。”如此,你为什么不换种姿态对待这一路独行?在今生唯一的朝圣路上,坚定地独自面对。(击破“群体”,深剖原因)
结合教师的修改稿,我们可以总结出使说理深入透彻的两个“招术”。
第一,用问题引领分析,追根溯源,使论述深入一层。
在修改稿中,用“人们为什么如此惧怕独对自我”这个问题引领分析,挖出根源,并不是仅仅停留在列举现象的层面。这样做也是符合议论文一类卷和二类卷中提到的多问几个“为什么”的要求。2013年福建高考优秀作文《做“流星”,还是做“树根”?》这篇文章,同样也是用问题引领分析。
追求虽不同,但心无旁骛,奋斗不止却相同。再美丽的蓝图,在懒汉的手里,也是一张废纸。而奇幻小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李安的手里就成了电影大作。这是为什么呢?李安的电影之所以能得到那么多影迷的喜爱,正是由于他惊人的毅力。他为了得到投资,将小说原稿整整修改了四百多稿,为了让投资人更加清楚明白,又制作了一段七分多钟的动漫帮助理解。这整整用了两年的时间。后来为了将3D技术达到最好的效果,又花费了三年的时间将电影效果精确到每个水分子的质感,李安为了自己的追求,义无反顾地奋斗的精神难道不是我们所欠缺的吗?
写作此文的考生,用一句“这是为什么呢”引出对李安能取得骄人成绩的原因进行剖析。
论述深入一层之后,又该如何把道理说得更为透彻呢?下面来谈一下第二个“招术”。
第二,反向思维,寻找矛盾,以退为进。
在分析事例时,找出事物的矛盾;然后从矛盾出发,寻找观点的对立面,找到问题的突破口。不妨再来分析一下教师的修改稿。在这篇文章中,先找到“独行”的对立面是“群行”,然后指出“群行”的弊端是使人丧失自我,趋于慵懒和肤浅,从而有力地证明“独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同样的例子还有2013年山东卷优秀作文《闻吾过,心窃喜》一文:
孔老夫子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我们且不说改正错误,单说知错,便已是不易。对于别人提出的批评,是恼羞成怒,还是虚心接受并对别人表示由衷的感激?
此文的小作者先指出面对别人批评时截然不同的态度,恼羞成怒或是虚心接受,然后再展开论述。
又如2014年苏锡常镇一模《孤独的朝圣路》一文(二类卷62分):
或许有人认为个体力量渺小,唯有集体协助,才能走得更远。诚然,“团结力量大”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群体的力量能真正代替每个个体吗?正如卢梭所言,上帝在创造个人的时候,就已经打破了原来的模子。如此看来,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你无法找到另一个人来取代你,那么,你又如何找到另一个人陪你整个长路?
这位考生在不否认团结力量大的基础上,又指出由于个体的独特性而无法一直依靠群体的力量,除非摒弃自己的独特性。这样的论述很有说服力。
在说理时找出事例的矛盾点,以此作为突破口,以退为进,紧扣中心论点分析。这样,不仅能体现出论述的思辨性,同时也能使论述更加透彻。
当然,议论文的写作往往要运用多种思维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分项、有序地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引导学生掌握具体的分析方法,揭示出材料和观点的内在联系,从而使议论文论述深入透彻。
注释:
[1]路德庆.普通写作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张巨青.科学逻辑[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参考文献:
[1]江苏教育考试院制定.2014年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S].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路德庆.普通写作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顾建英 江苏省外国语学校 21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