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浅谈德育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作用

  • 投稿礼部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251次
  • 评分4
  • 95
  • 0

语文教学以培养和提高人的语文素质为主要任务。语文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等多重属性的基础学科,其本质特征是基础工具性和思想教育性的统一。因此,它在学生的求知、增智和人格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语文德育又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具有特殊的作用。

语文德育是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根据语文学科的内容和特点,按照语文教育规律对学生所进行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的教育。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决定了语文德育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仅得到“语言”和“文章”上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而且受到“道”的熏陶。这“道”的熏陶,包含在语文“写什么”和“为什么这么写”的教学中。可见,语文德育是语文教学中固有的因素,是语文教学截然不可分割的部分,这是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一、领悟课本知识,有益提高认识水平

“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专,发言为诗。”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无论思想或语言都不能直接组成特殊的王国”。无论什么语言单位或语言方式,都是一定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体。思想性是语文的固有属性,这蕴藏在语文教材里,贯穿在语文训练中。由此可见,不包含任何思想内容的“语言”和“文章”都是不存在的。思想内容是作者创作作品的主旨所在,也可说是作品的灵魂所在。

要搞好语文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要深刻的理解作品,得探寻作者在创作时的思想。只有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去探寻作者的生活画面和寄寓的思想,才能谈得上理解作品,领悟知识。只有在感官上获得真实感受,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心灵上得到陶冶,才能和文章产生共振、共鸣,才谈得上理解、品味作品创作意图和作品主旨,再造作品情境,体会作品中蕴含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进而达到爱作者所爱,憎作者所憎,从而在思想情感的理解上,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例:在给学生讲《千里跃进大别山》之所以是感情强烈,语言犀利,具有鼓励性和战斗性,乃是因为刘邓大军是怎样杀出一条血路,跃进大别山的。为了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而团结奋斗,表达作者为真理而斗争到底的决心和不怕牺牲的精神。这样让学生对本文内容加深理解,领悟了文章感情,有助于学生提高认识水平。

二、潜移默化的熏陶,有益于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德育还能使学生不断加深对语文重要性的认识。由于语文教育内容的熏陶和影响,学生必然会提高自己对学好语文课意义的认识,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激励自己努力学好语文。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还如梁启超所说:“熏也者,如入云烟中而为其烘,如近黑朱处而为其染,人之读一小说也,不知不觉之间,而眼识为之迷漾,而脑筋为之摇。而神经为之营注,今日变一二焉,明日变一二焉;刹那刹那。相断相续;久之而此小说这境界,遂入其灵台而据之。”语文教师领悟了思想观点而饱含情感地教学,引起学生感情变化,就会意兴盎然地去学习,那么对作品中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口味就会变得深刻而非肤浅,是具体而非抽象,这样就会大大增强学习语文的热情。例如讲《最后一课》小弗朗士觉得今天法语易学,是因为韩麦尔先生“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的一番教导,使一向不爱学习的小弗朗士明白学习祖国语言的伟大及作用,深悔以前不好好学语言,产生了对学习好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这样一个极具感染地极富哲理的语文环境中体会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三、领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有益于审美情感的养成

语文教学的思想性,含有感情意向。“文章不是无情物”,所以阅读者必须具备情感体验的能力,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然后“自化其身”成为美的情境中的人物,让整个心境处于由审美对象所引起的或爱或憎,或衰或乐的美感过程中,从而获得审美愉悦,在审美愉悦中,进而激发思想情感,达到语文学习的思想性目的。语文教材是思想传播的载体,而情感是影响青少年立场、世界观的重要因素,更是接受思想传播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把文中思想灌注在自己的语言中,消融在思想里,使学者通其情、达其理。达到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受到正确世界观、思想观的教育,培养发展学生情意。这种发挥语文的“移情练意”的效能,就能达到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的目的。

正因为这样,在语文学习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人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在教学作品时,不仅要告诉学生作品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和事件,还应让学生了解作者在什么思想情绪推动下创作作品,以及作品表现了什么样的个人情感和心理。如《黄河颂》《最后一课》《谈骨气》,情感的引导、激励,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加深对民族气节、民族精神的认识,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卢梭说:“教育之事必须给予人们的心灵以民族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其意和嗜好使得他们不但由于必要,而且也由于倾向和愿望而成其爱国者。”“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现象,它既不能向社会直接提供物质产品,也不能向社会直接提供实物形式的精神产品,而是要它向社会提供合乎社会需要的各种规格的人才。”所以,教育的根本特点是培养人。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总是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二者是不可分离的。语文德育是语文教学中固有的因素,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这一环节,利用课堂艺术,让学生“好学”“乐学”。完成教学的固有目的和任务,就得在如何更好的让德育在教学中发挥作用上下番功夫。抓好德育,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个复杂细致的工作,绝不能急于求成,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在掌握了其自学意义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独立获得知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为培养二十一世纪的新型人才而努力。

(刘亚军 甘肃省通渭县通和初级中学 74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