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守冉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笔者有幸聆听过全国最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于永正、贾志敏、吴琳、赵谦翔、韩军、巢宗祺等各位专家老师的授课及讲座,受益匪浅。他们对于读的训练,无疑起到了指点迷津的作用。
巢宗祺在《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中说:“学好语文的第一要素,就是必须好好地读书,这读书,包括不出声的默读和出声的诵读。学生在大量广泛的阅读中,在书声琅琅的诵读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同时又培养起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提高读书品味,掌握读书方法。”
赵谦翔在《记承天寺夜游》的示范课中指出,虽是文言文的教学,也注重学生读的训练,反复纠正学生读错的地方,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真正走进诗意的文学天地。
“新语文教育”代表人物韩军主张坚决摒弃西方的分析法。他指出,过去有一段时间,语文教学太注重理解而轻视了学生的感悟,以为理解就是教学的目的。因而,课堂时间花在情节的多余分析,分析段落大意,发掘字词句篇的微言大义上。虽然课堂上也让学生读,但读的太少,或对读的指导不得法,达不到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真正感悟的效果。他所倡导的两个传统:五四新文化精神的传统及几千年语文教育的传统,其真正的精髓就是读书。他大胆提出并付诸实践,三节课完成课本,两节课自读,在广泛涉猎上,美读吟诵,字字血,声声泪,直指文章灵魂,达到感悟积累之目的。
一、耐心指导,使学生会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文读的太少,而关于课文的谈话却很多。”要改变这种状况,让学生多读,首先让学生会读。要根据不同的标点符号,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时间停顿,根据重音和轻音读出表达效果。分角色朗读要读出不同角色的语调和语速,还要指导学生朗读技巧。吴琳老师指导学生读鸟儿的话,读树的话;赵谦翔老师反复纠正学生读得不妥的地方,都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范例。只有学生会读,才会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在读中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重视范读,使学生乐读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必须重视范读。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仿读,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在讲授语文课时很少甚至根本不范读课文,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学生读出的课文呆板干巴,无精打采,就连学生自己都厌读,根本就谈不上以读促悟,读中感悟和体验。叶圣陶先生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贾志敏老师美读叶挺诗,韩军教师美读《大堰河,我的保姆》,直指作者灵魂,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已使听者感悟了出来。教师范读得法,就会与学生的心灵相通,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使学生有一种强烈的欲望,把课文读好,读出感情。
三、精心点拨,使学生善读
教师要善于在关键处点拨、启发,学生就会产生更大的兴趣,并能很快找到感觉,把课文读好。比如:“雷雨前云很多,很厚,很重,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大家有那样的感觉吗?用怎样的语气才能读出那种感觉?”吴琳老师点拨学生:“鸟儿唱了两次歌,两次唱歌有什么不一样?怎样才能读出来?”贾志敏老师用自己的动作神态点拨学生读好鲁迅扔掉烟蒂,疾步去踢鬼的那一段。故事情节紧张曲折的课文,如《智取生辰纲》,教师就要点拨学生读出故事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环境气氛和人物心理。在《狐狸和乌鸦》一课中,教师要点拨学生读出狐狸狡猾的特点:“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狐狸的话,谁读得最好?”学生就会揣摩、体味,读好这句话。
四、课文不熟不开讲,使学生熟读
许多老师只留给学生很少的读书时间,认为留的时间多了是浪费,自己讲满意了,就认为学生学满意了,这种做法其实是不对的。我们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可以让他们带着问题读书,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有些比较难读难懂的句子,再多读几遍。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韩军老师利用课前一段时间,让学生先读几遍课文。基础好的学生,可引导他们在初读的基础上自己提问题,在熟读的基础上自己解答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自悟自得。
五、营造氛围,使学生品读
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师一定要挖掘教材的思想感情和美的因素,营造氛围,让学生入情入境,读出真实的感情,在读中感悟品味,并受到美的熏陶。
于永正老师在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为我们做了很好的启发:以第一自然段中表达作者悲痛的一句话(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为枢纽,不断丰满鲁迅先生的形象,不断加深对作者感情的体验。学习了“谈《水浒传》”一节后,于老师引导学生读这句话,学生的感受和初读不一样。学习了“谈碰壁”一节后,于老师又引导学生读这句话,学生的感受又不一样。学习了“救助黄包车夫”一节后,于老师再次引导学生读这句话,学生的感情又更深了一层。学生的四次朗读一次比一次动情,对文章感情的体验一次比一次加深。在这里于永正老师以读促悟、促情,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升华,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多形式结合,使学生多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读的方式。自由读、个别读、范读、齐读、默读等交替进行,力求形式多样化,把作者的感情转化为自己的感情。人物对话多的课文如《变色龙》,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情节生动的课文可让学生用表演的方式读;抒情性较强的课文,可让学生选读,即选出自己最喜欢、感受最深的片断声情并茂地读出来。韩军老师在授课时,用不同形式读的办法给了学生总写与分写的提示。通过多种方式的读,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提高读的能力。
总之,我们要重视对学生读的训练,重视学生自己的感悟体验,指导他们自悟自得,以读贯穿于整个教学,提高学生的读书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甘肃省武威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语文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教学的方法与策略研究课题(课题立项号:【2012】WWG93)成果)
(梁守冉 甘肃省古浪县民权初级中学 73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