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 投稿黄奎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535次
  • 评分4
  • 14
  • 0

张思诚

众所周知,阅读能力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与阅读如影随形。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的阅读的人,他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直是困扰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难题。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在阅读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阅读真正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去,成为未来学习的主要技能呢?笔者以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让学生养成“乐于读书,善于读书”的良好习惯。

一、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让阅读成为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会主动、积极地去阅读和思考,把阅读真正当作人生的一部分。而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也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直接、最原始的动力。只要是感兴趣的事,他们就会不厌其烦地做。同时,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是有一定的年龄差异的。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比较感兴趣,我们就要从童话故事入手,提高其阅读能力;中、高年级学生对战争题材、英雄模范人物、惊险神秘之类的故事产生兴趣,我们就要把战争题材、英雄模范人物、惊险神秘之类的故事作为提高其阅读兴趣的抓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中找到阅读教育的切入口,真正提高他们阅读的兴趣,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他们多读一些文学和自然知识内容的文章,特别是多读一些经典名著。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在平时工作中既要善于观察,又要认真指导,善于引导,让学生多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经典的名著,从而提高其文学素养。用阅读为他们的未来奠基。

二、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变“要我读书”为“我要读书”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对话过程中,学生应该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而不是从属地位。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都具有文本阅读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新性,教师和学生,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而不是教师的附庸,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无法也不能够代替,更不能够剥夺。当然,在阅读教学的这一过程中,教师也不会因为学生是主体而退居次要的或者可有可无的地位。教师必须作恰当的引导和帮助,从而在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产生思想的共鸣与碰撞。教师更要注重方法的指导。因此,从根本上说,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共创的过程。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有两个“要不得”:一是教师就像往口袋里放东西一样,滔滔不绝地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要不得;二是仅仅让学生跟着自己走,让学生想教师之所想、答教师之所问的课堂教学也是要不得的。反观我们今天的教学现状,这两个“要不得”的确是还存在。虽然,语文考试早就已经不再把语文课文作为命题内容,但有许多教师仍然是一篇篇课文照本宣科地去教,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依然是被动地接受者,这样的教学模式,怎能提高阅读能力?

著名教育专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从逐句讲解发展到讲主题思想,讲时代背景,讲段落大意,讲词法句法篇法等等,大概有三十来年了。可是也可以说有一点没有变,就是离不了教师的‘讲’,而且要求讲‘深’,讲‘透’,那才好。”时过境迁,可我们有的语文教师仍然按照老套路来给学生讲课,并且生怕讲得不深,分析的不透彻!这就如同我们把自己嚼烂了的饭菜再吐给学生吃,这样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这种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学生虽然很轻松,听不听可以随便。但是,久而久之,学生会习惯了什么都听教师讲,变得永远离不开教师了,有时会产生教师不讲课学生就无事干的现象,更不要说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了。

三、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技能

根据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情况的具体分析,笔者认为阅读要更加注重从外化行为活动向内化行为活动的转化和促进。因此,在中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下大力气通过良好习惯的培养,使中学生形成有效的阅读技能,从而提高阅读的效率。比如通过强化阅读的注意力的培养,学会快读,学会浏览,突出阅读内容吸收的选择性和有效性;通过抓关键段、关键句、关键词等理清文章的思路和要点,强化训练阅读文章的整体意识;通过咀嚼、品味重点段、重点词句的语境义、象征义,提高理解分析能力;通过对结构形式的比较分析,提高阅读的评价和鉴赏能力;通过联想、想象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创新能力。在阅读教学的总体操作上,笔者以为,我们可以着重培养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从而达到形成阅读技能的目的。

(一)整体感知能力。整体感知,作为传统的阅读方式,其实早就有了。如要阅读一篇文章,一般都是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即“总—分—总”的方式。但语文新课标中的“整体感知”,是针对阅读教学目标和人的整体发展而提出的新的理念。它不仅要求阅读方式上达到“整体感知”,而且还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完成对字、词、句、章及作者之间的多项交流,使文本、作者、读者三者和而为一。使得关注“整体的人”的发展,为阅读教学目标的根本实现注入了新的内涵与活力,使得当前阅读教学更加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具体而明确的导向作用。

(二)理解分析能力。这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对词句所作的解释和对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所作的分解和剖析。要从根本上理解文章的含义,就要善于抓住关键段、关键词、关键句,要注意前后关照,统摄整体,注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分散到关联的思考途径;要分析作者的思路层次,分析材料和中心、材料和材料之间的内部关系,分析作者运用材料的详略、主次与先后关系,分析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通过从整体感知入手到细部咀嚼的体会,进而对文章进行归纳整合,形成新的理解,从而实现螺旋式上升的新的理解分析能力。

(三)评价鉴赏能力。只有掌握了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语言知识,能进行抽象思维的阅读者才能对文章进行评价鉴赏。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而且也能够形成评价鉴赏能力。所以在初、高中阶段一定要下大力气培养学生对具体的人物举动、故事情节、作品特点、某一观点等作评价的能力,从而让学生能写成一点一议的小论文。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在评鉴欣赏中更加感觉其中的妙处,学生就更加喜爱这种方式,甚至有的学生还能在笔记本中主动写评论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要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正因为这样,我们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课堂中的评价鉴赏能力训练,从根本上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想象创造能力。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的文字。如果不展开联想和想象,不懂得对文章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没有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读者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连作品所体现的基本的意蕴都难以理解。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总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时间,更需要智慧。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不断训练,一节课一节课地积累,一种能力一种能力地培养,提高阅读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真正做一个阅读教学的有心人。把学生培养成阅读的爱好者和善于阅读的高手,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张思诚 宜宾市六中 64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