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语言与言语——浅谈语感

  • 投稿简谱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766次
  • 评分4
  • 26
  • 0

熊 笑

王尚文在《语论感——语感的定义》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说语言是把人和社会、文化联结起来的纽带,那么语感就是把人和语言联起来的纽带;如果说语言是人之为人的直接源头,那么语感就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特征。”语文新课标的课程总目 标中也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可是,当前对语感的定义是众说纷纭的,更别说它的特点、运用等。那么,究竟何为语感,语感又有怎样的作用呢?

一、语感的概念

早在上世纪90年代,语感已经成为语文理论研究的热点,流光易逝,研究者们在这一道路上又探索了漫漫的二十年,但大家对语感的解说仍然众说纷纭。

最初,语感这一概念是由语文学家夏丏尊先生提出来的,他说:“无论是语是句,凡是文字都不过是一种寄托若干意义的符号。这符号因读者经验能力的程度,感受不同:有的所感受的只是其百分之一二,有的或者能感受得多一些,要能感受全体那是难有的事……这种对文字符号所表达的内容的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1]

夏丏尊先生所言“文字符号”不免具有一定的含糊性。我们首先要明确语感的对象——语感之“语”的内涵。王尚文先生在其著作《语感论——语感的定义》中对此有准确的阐述:“语感之语为言语而非语言”,言语才是所‘感’的对象。因为“语言是一种集体的‘规约’,言语则是个人活动。”在每个人的生活中,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是言语活动而不是条条框框的语言规则。因此,语感的对象应该是言语而非语言。[2]

夏丏尊说,语感是对“文字符号所表达内容的灵敏的感觉”,可能有其一定的片面性。有时候,一个人说一句话,我们都能理解其表达的意义,但却觉得别扭,话不像话。比如外国友人说“今天早上担心马路太忙,我七点就出家了。”我们都能明白他的意思,可是直觉告诉我们不对劲。因为中国的语言习惯是“今天早上担心交通拥挤,我七点就出门了。”可见,语感并不单纯是对言语意义的反应,还包括对言语形式的反应。

那么语感之“感”又指什么呢?语言学家们各抒己见,有人把语感的本质归结为语言知识,有人把它归结为一种心理感知,也有人把它归结为能力。吕叔湘在《学习语法与培养语感》一文中这样说:“人们常说‘语感’,这是个总的名称。里面包括语义感,就是对词语的意义和色彩的敏感;包括语法感,就是对一种语法现象是正常还是特殊,几种语法格式之间的相同相异等等的敏感;当然还包括语音感”。[3]徐云知认为“广义的语感是指对言语活动进程和方式或自发或自觉或自动地直接起稳定、快速的调节控制作用的个体心理特性;狭义的语感则指言语活动中的心智技能”。[4]王尚文说“语感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而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简称之为‘半意识的言语能力’。”本文认为,语感应该是以语言知识为基础的,对言语刺激做出即时反应的感觉能力。所谓的语感,都是指对言语的感觉,而且这感觉是一种能力,每个人体验这种感觉的能力是不同的。这感觉包括两方面,既有对言语意义的感觉,也有对言语形式的感觉。因此,本文中语感的定义是“以语言知识为基础的,对言语刺激做出即时反应的感觉能力”。[5]

二、语感的形成机制

笔者认为形成机制是指最终能够使人的心理和生理上产生一定反应的作用过程。王尚文在其著作《语感论——语感的定义》中曾提到作为语言学大家的赵元任在写书著文时还需要时时请教“地道的北京人”。王尚文先生认为其原因是“地道的北京人”虽然不是语言学家,但他们的感觉(语感——笔者注)是标准,即语法标准。由此可见,语感来源于语言使用习惯。王尚文在《语感论》里《语感的定义与特征》一章中说:“我们心底这种‘像’中国话‘像’的标准因言语刺激而作出的反应,就是语感。”这的确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比如说中国人会有“晒太阳”、“包在我身上”、“不像话”、“东西”等等外国人听了根据汉语语法分析会犯迷糊,中国人自己仔细思量也想不出其语法规则的词句。但是,这确实是非常地道的汉语。对于人来讲,如果说形成机制是指最终能够使人的心理和生理产生一定反应的作用过程的话。那么,语感的形成机制是语言的使用习惯。

单个人的语感来源于生活中言语习惯的熏陶和自身言语系统的建构。一个人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开始,就被包围在一个丰富多彩的言语世界中。从牙牙学语到能够流畅自如地使用母语,他需要累积很多语言知识,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但不能忽略的是,他所处的言语环境,周围的言语习惯对他的语感形成是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的。例如一个人理解“爱”这个字,从一开始接触语音、字形,“爱”在他心里的图式是:“爱”是这样读这样写的。老师举例子“妈妈爱我,我爱妈妈”,于是“爱”这个字的意义又多了一点新的含义,原本的图式改变了,稍微长大一点,懂得“我爱祖国”,到青年时代懂得“爱情”,晚年懂得“生命大爱”,关于“爱”的言语习惯,对有“爱”字的言语活动所产生的语感会不断变化,不断丰富。这就是一个人的语感建构过程。

三、语感的类型

研究“语感”的人都尝试给“语感”分类,如吕叔湘将“语感”分成语法感、语义感、语音感,后来的研究者又补充上语用感。对此,王尚文先生有一段精彩的论述“言语并不排斥语言,语感当然也包括语言之感,但把语感看成是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的总和,却就等于把蛋糕的味道分析为鸡蛋、白糖、油脂、面粉等的味道相加一样,似乎不太恰切。语感的丰富、复杂、微妙,远非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所可描述的。”[6]王尚文根据言语主体与言语作品的关系将语感分为输入型语感与输出型语感,又根据言语作品的不同形态将语感分为口语语感与书面语语感。徐云知总结了修辞学意义上的语感,分寸感,和谐感和情味感。根据不同分类方式,语感确实有不同的分类。

本文根据语感对象将语感分为两大部分,就是言语意义语感和言语形式语感。言语意义语感就是指对言语的意义的理解、感悟。言语形式语感就是指对言语形式是否标准,是否优美的一种判断。言语形式标准是最基本的要求,否则就出现了语病。在言语形式标准的基础上,我们对言语形式和意义都做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通过语感,我们判断它们的优劣。对言语形式,我们要求言语作品流畅,琅琅上口,而且优美。对于离别这一话题,在创作言语作品时,我们不止步于简单的“走了,不送!”。我们欣赏“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我们也欣赏“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们都能理解作者是在离别,但我们更欣赏后者,这便是我们对言语作品形式上的要求。

四、语感的作用

语感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教学里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叶圣陶先生在《阅读与写作》之《文艺作品的鉴赏——训练语感》中对此有过肯定:“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对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结合。”

吕叔湘在《论语文教学》中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可见,语感不仅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语感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由此,我们可以肯定,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教学里,语感的作用都是很大的。简单概括为以下几点:

1.交流中把握言语。

2.促进言语生成和语言发展。

3.促进经典文学作品的产生积淀。

当然,语感的研究不能只停留于书面,停留于理论。可能对于像笔者这样的教育者来说,语感最具象的作用体现在课堂上学生与老师的交流言语中,体现在学生的答卷上,体现在作文的遣词造句上……语言学家和教育家试图从理论上更加清晰简明地解释语感并探究其作用,而我们所应该做的就是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通过给学生们的补充阅读或是日常言语交流,提高学生们的语感,让他们更加能够感知触摸到中国语言文字的美。

注释:

[1]杜草甬.夏丏尊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116.

[2]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1.

[3]吕叔湘.学习语法与培养语感[J].语文学习,1985.

[4]徐云知.语感和语感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0.

[5]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5.

[6]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3.

(熊 笑 扬州市邵伯中学 2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