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彩茹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千百年来人们总为《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感伤不已,甚至把刘兰芝奉为坚守爱情的烈女典范。唏嘘之余,若再细斟详酌这个故事,笔者觉得刘兰芝之死不单是因爱而死,更是她和焦仲卿的性格所致的悲剧。
一、刘兰芝刚硬性格的悲剧
刘兰芝是爱焦仲卿的,自知不被婆婆喜爱,不愿夫君夹在婆媳之间为难,主动提出“遣归”;夫妻话别时,她更是为丈夫考虑,留下许多美饰物件,虽说“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可她不带走一则是留给焦仲卿后来娶之人,二则亦是给他留个念想,人虽走,情仍在。离别时,更是叮嘱焦仲卿“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可谓情意绵绵,难舍难分。然而,这番爱终敌不过刘兰芝刚强自主的个性。
从第一段“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中,刘兰芝清醒认识到自己被焦母苛责,她已经忍耐了两三年,再不堪驱使,她不愿向婆婆低头服软,没有向夫君哭诉撒娇求得夫君的调和,而是直接提出“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这样有个人意识和反抗精神的闺中女子是少见的,也初步显现了刘兰芝性格的刚硬。于是她注定被休遣。被休后无处可去只能回娘家,可又怎能被父兄所容?
被遣当天,她“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将自己精心装扮,她要美丽堂皇地走出焦家,不愿让人看到她内心的悲痛和失望。她不愿哭哭啼啼地向人展现她软弱的一面以博取人的同情。临别她不忘向婆婆和小姑告别,以示自己并不是个“无礼节”“无教训”的乡野女子。这样的举动在焦母眼里便是赤裸裸的挑衅,这不是明里暗里示意是婆婆不认可她这样一个美貌而又礼节的媳妇吗?这怎不让焦母“怒不止”!这样的刘兰芝根本没有焦母眼里东家秦罗敷的“可伶体无比”,而是分外的“举动自专由”,于是她注定不被焦母所容。
另外,当刘兰芝还家后,数日便先后有县令第三郎和宦官第五郎来求娶,不禁让人联想她当年尚待字闺中时,应该也是媒人盈门,踏破门槛的。这样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自是得很多人家欣羡,可为何她最终嫁给了一个小小的府吏?父兄对她没有多少情意,不可能为她终身着想。从“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可见,这个父兄亦是重财轻义之人,那么当年的这桩婚事便极有可能是刘兰芝自己称意选中的。她不慕家世,不重钱财,只想嫁给一个重情重义的男子为良人。正因此,当阿母见她被遣归“大拊掌”时,刘兰芝不禁惭愧不已,只一句“儿实无罪过”,不敢再为自己辩解。在那样的社会里,女子多在深闺,怎知对方性情以及家中情况,纵使自己做主婚姻,亦是一个不慎便了误终生。
在封建时代,女子出嫁从夫,更从公婆,如此有个性有主见的媳妇怎得公婆欢心,怎能让公婆驾驭得了,驱使得了。
二、焦仲卿自私无能性格的悲剧
焦仲卿亦是爱刘兰芝的,当母亲逼迫休妻时,他“长跪告”请愿,可终抵不过家长的威逼怒骂。“百善孝为先”,在汉代那个独尊儒术的时代里,怎能忤逆将他辛苦拉扯成人的母亲,怎能因此背上不孝的恶名。当与爱妻分离时,他发誓言“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可刘兰芝亦告知他“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焦仲卿归去后仍无动作。他找不到接妻子回家的方法和理由,直待听闻兰芝被逼嫁,才打马前来,却对着刘兰芝冷嘲热讽。不仅“贺卿得高迁”,还痛诉兰芝“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言词间斥责她变了心,违背了誓言。他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对待刘兰芝,认为是她先负了他,而不会去想这是被逼嫁的,也不会想兰芝听闻此言的悲痛。这次见面的目的是什么?刘兰芝“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她对他有情,不愿再嫁,期待他的解救。可得到的回应是焦仲卿“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君若死,难道我独苟活着,做一个负心薄幸的女子吗?如若焦仲卿不自私,自知不能迎回妻子,就许她一个自由和未来,祝福她能有一个好的归宿。可是他不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心爱之人是这般的无助和软弱,又是如此的决绝,她该何去何从?婆婆逼着她离家,父兄逼着她再嫁,爱人逼着她死,她还有什么活路呢!
在那个封建社会里,女子是个附属物般的存在,怎容许有个性自主的女子与婆婆叫板呢?怎容许坚强有才的女子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呢?如若刘兰芝能放下身段,饱忍委屈来迎合婆婆,指不定还能改变焦母对她的看法;如若焦仲卿能真正去爱刘兰芝,不死拽着这份爱,明知自己守护不了就允许别人去爱她,或许还不至于如此悲惨的结局。刘兰芝的死是自己刚强的个性不被这个封建社会所容忍而致,亦是对被自己曾经相爱的人逼迫而绝望的悲剧。她,无路可走!
作者单位:浙江宁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