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赛君
在课堂教学的各因素中,教师的指令性语言对其顺利实施有重要影响,因为它不但是教师组织课堂、维持秩序、连贯地实施教学活动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目的语的一个重要语言输入方式。有效的教师指令语不仅能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学习任务并顺利执行,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与目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完全相符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应准备教学内容外,还要在课堂上正确选择并运用指令性语言,从而使课堂交际活动顺利进行。
而综合课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实践汉语课,是对外汉语教学课程体系的一门核心课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容小觑。与口语课相比,综合课上的教师语言应占更大的比例,但如何恰当地平衡讲练比例,形成语言的内在建构,提高综合课的教师语言质量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将从研究对象、相关文献研究和指令语使用建议几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简要阐述和说明。
一、研究对象
根据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指令性语言”中的“指令”意为“试图使听话者做或不做某些事情”。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中,教师的目标是引导并促使学生说汉语、完成课堂教学活动。因此,从广义上来说,一切有助于或者有利于引导学生说出汉语、配合教师完成课堂教学活动的教师语言都可以被称为“指令性语言”。从狭义上来说,“指令性语言”指的是用于实施教学步骤和用于规范学生行为的课堂教师语言。
本文研究和考察的对象是狭义上的指令性语言,主要包括:引发学生行为的指令,如告知学生准备学习用品、打开课本并翻到具体页数等;控制课堂纪律的指令,即组织和维持课堂秩序、制止与学习无关的行为等;实施教学活动的指令,如开始或结束一项学习活动、组织教学活动(听写、领读、齐读等)。
二、相关文献研究
已有相关研究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其上位概念“课堂教学语言”的研究,多以宏观、理论性、定性的研究为主。
彭利贞(1999)强调了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语言的重要性,并探讨了编制教学语言的必要性等理论性问题;孙德金(2003)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教学语言研究的意义、理论基础和目标以及研究方法。
在这之后,学者们纷纷从课堂教学语言的构成、特点、功能类型等方面定性式地对其进行研究讨论,如白朝霞(2005)分析了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课堂语言的特点和组织原则;吴艳(2010)对2009年前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语言研究内容进行回顾和分析;傅传凤(2011)将教学语言分为课堂用语、教学内容用语和师生交流用语三种功能类型。
只有少数学者以定量的方式对课堂教学语言进行了研究,如饶勤(1998)提出了要对教学语言进行量化分析,并简单介绍了分析方法;王祖嫘(2003)收集了课堂教学语言的语料,并对其中的词语和句子的使用情况作了量化的统计与分析;张婧(2005)同样试图通过语料分析,弄清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语言中的词句特点。
另一类是对课堂教师指令语的研究。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不多。
其中,刘晓琳(2007)对外语教师课堂指令语的形式进行了观察分析。王慧丽(2011)从语料着手,对综合课课堂语言进行了分类研究,包括指令、提问和反馈三种类型,再对语料进行量化分析和总结,得出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学语言的相关结论。马悦(2013)就实习教师及经验型教师的课堂指令语语用策略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期揭示差异背后教学理念与课堂话语的关系。
从研究现状可以看出,涉及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研究并不多,且以初级阶段为主。由于学生水平的不同,不同阶段的指令语应有差别,只有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相应的课堂指令语,才能既保证学生明白学习任务,又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无意识的目的语输入。
三、课堂指令性语言的使用建议
指令性语言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促使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指令语的设计,无论是在词语的选择还是句子结构的安排上,都要反复斟酌,并自觉调整自己的用语,以保证课堂交际顺利进行。
(一)词汇的选择和使用
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面对二语习得者,教师要想实现教学目标,就必须使发出的课堂指令语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要做到这一点,注意词语的选择和使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再加上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原则要求以目的语教授目的语,即少用甚至不用媒介语,这也给课堂指令性语言中的词汇使用增加了难度。教师在指令性语言的词汇选择和使用中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先教授最常用的基本词汇。在基础汉语教学阶段,教师可先教授基本的课堂用语,比如“念”“说”“读”“跟”“一起”等,然后逐渐构造出“你读”“说汉语”“跟我读”“一起读”等句子。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输入这些常用词汇和句式,学生也能在潜移默化中自然习得,并根据指令完成相应的行为。随着学生所学词汇量的不断增加,指令语中能使用的词语也会越来越多。这样循序渐进,才能在基本不使用媒介语的情况下顺利实施教学活动。
2.词汇的使用与学生的语言能力基本保持同步。一个缺乏经验的新教师在发出课堂指令时,常常会随便使用一些学生听不懂的词语或者句子。相反地,一个有经验的对外汉语教师则会在大脑中构建一个可用于课堂教学的词汇网,网里的每个词语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并随着学生水平的提高不断更新这张词汇网,使其与学生的语言能力保持一致,只有这样做,教师才能做到使学生基本明白课堂上发出的指令性语言,不至于使课堂陷入僵局。
3.化难为简。学生大脑中的汉语词汇量是有限的,而教师在使用课堂指令语时,难免会遇到该指令语中的某些词汇并未储存于教学对象的大脑记忆库中的情况。这时由于课堂背景下的交际需要,教师应采用回避、迂回、替代等手段修正该指令语中学生尚未掌握的词汇,使用教学对象已学语言材料,从而达到课堂交际目的。例如,当需要使用指令语“请看倒数第十行”时,学生可能并未学过“倒数”这个词,因此教师可改用“请看从下面数第十行”。
(二)句子的选择和使用
除词汇外,对课堂指令语中句法结构、句子长短的选择和使用也会影响课堂教学。为了使课堂指令性语言语义明确、易于理解,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会自觉使用结构简单且已经教授过的句子结构,这样做不仅便于学生理解,也减少了教师的课堂话语量,从而有助于达到“精讲多练”的教学目标。比如“请打开书,翻到16页”可简化为“请打开书,16页”。
当然,教师在使用指令性语言时,难免会使用到学生未学过的句子结构,且在一些非关键课堂教学环节中适当使用一些这样的句子,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增加学生的目的语输入,帮助其建立语感。但总的来说,教师在课堂上还是要尽量使用简单的、学生已掌握的句子,使指令语简洁清楚,从而快速并顺利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三)变化式地发展课堂教师指令性语言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指令性语言不是恒定不变的,它要随着教学对象语言水平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慢到快是指令性语言发展的总体趋势,这也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的不同阶段,需要对指令性语言做出相应的调整。
汉语教学大致可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各阶段的指令语有内在的联系,因此教师应建立起有发展关系的指令性语言链,使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果不多加注意,就有可能把中高级阶段使用的指令语过早地使用到初级阶段,导致学生听不懂,或者把初级阶段使用的指令语延续到中高级阶段,如仍然使用慢语速、简单词语和句子结构等,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在发出“打开书”这一指令时,在初级阶段可以用“打开书”或“请打开书”这些结构简单的句子,在中高级阶段则可用“请把书打开”“请把书翻到15页”等结构相对复杂但学生已掌握的句子结构。无论是在初级阶段用难句,还是在中高级阶段用简句,都是不恰当的,教师应充分意识到指令性语言的动态性特点。
四、结语
教师的课堂指令性语言是教学进程中的一个个小枢纽,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没有课堂指令语或者课堂指令语使用不当,语言教学就会难以有效进行。相反地,教师如果能发出适量的、合适的课堂指令语,不仅能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有时还能调动起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增强师生互动,提高语言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在汉语课堂教学中应时刻注意指令语的使用,并使其不断完善。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院级一般课题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022。)
参考文献:
[1]彭利贞.试论对外汉语教学语言[J].北京大学学报,1999,(6).
[2]孙德金.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研究刍议[J].语言文字应用,2003,(3).
[3]白朝霞.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课堂语言刍议[J].当代教育科学,2005,(1).
[4]吴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课堂教学语言综述[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5]傅传凤.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语言的特点和功能类型[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2).
[6]饶勤.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特点及量化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2).
[7]张婧.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语言中的词句特点[J].语言文字应用,2005,(9).
[8]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9]姜丽萍.教师汉语课堂用语教程[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
(王赛君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3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