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健伟
最近,有幸聆听了顾丽萍老师执教的《扬州慢》,她用满面春风的语态,带有浓郁感情味的话语,像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语言活动中和学生进行交流,在情感上长生共鸣,从而产生高效的学习效果。“亲其师,信其道”,这节课之所以能获得高效的教学效果,是因为教者用智慧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是她的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性,这些都给了我们不少启迪。
一、让学生消除戒备感,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
顾老师执教《扬州慢》时,是异地上课的。她与学生素昧平生,学生会不会欺生,会不会给陌生老师出难题,怎么才能让学生充分投入到这节课的学习中,这些都是棘手的难题,处理不好,都会影响整节课的效果。上课开始了,顾老师就用亲切的语调和学生谈起了学生的家乡句容,她极力称赞了句容人的热情和聪明,她说,“句容这片土地人杰地灵,你们是幸福地生活在山水中的孩子,山山水水总关情,你们对诗歌的悟性肯定很不一般,大家一定会拿出句容人的热情和智慧,非常配合我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的,对不对”,这个导入让学生心理上自然放松,且充满参与的热情,淡化了对老师的戒备感,课堂气氛一下子就融洽了,为下面的师生互动做好了充分的铺垫。顾老师没有因循守旧地先让学生去罗列材料,介绍一些所谓的背景资料,生硬进入诗歌的学习,让学生心不甘情不愿地处于被动状态。顾老师用自己的语言建立了这种支持性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提高了学习的成效性。
二、让学生形成认同感,认真用心地展示自我。
学生在公开课上经常会怯场,羞于表现自我,顾老师看出了学生的顾虑,她不紧不慢地道出一句,“我们文科班为什么能学好语文,因为我们就是矫情”,这一句流行语的巧用让学生顿时消除了重重的担忧,让他们放下了心理包袱,在她的情感抚慰下,学生获得了认同感。对学生来说,在这位老师面前展现自我的才能变成了幸福的时刻,自身很迫切地产生了需要这位老师重视和认同的需要。后来顾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争抢着回答,应该也是这种认同感产生的巨大效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顾老师用自己的语言去鼓励激发学生卓有成效地参与活动,让他们经历了一次意义学习的体验。
三、让学生产生责任感,勇敢自信地承担使命。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记住教科书上死板的答案,诗歌教学更加应该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结合他们自身的积淀来表现他们的阅读体验,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从而提升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趣味,最终有利于他们的优秀人格的塑造。
顾老师那优美的语言是给学生最美的学习享受,她的课堂就是学生们展现自我的舞台,顾老师在点评学生对诗句的个性解读时,她没有因为学生错误的解读而粗暴地予以否定,而是用“我觉得很有道理,如果再联系背景,你可能会有更棒的收获呦”,“你的发言很流畅,说明你的思维很活跃”,“我们班的同学真不简单,给了大家这么棒的解读”,“多么好的回答呀,老师也没有想到”。在这般循循善诱中,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越来越强,于是到了总结课文内容时,学生们都义不容辞地承担了这个重任,给这堂课划上了完美的句号。
很多时候不是学生不愿意说,只是我们的课堂语言没有点燃他们的激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师的语言生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效率的高低。”只有讲求了艺术性,我们在教学时才能够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风趣,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我们多像顾丽萍老师那样注意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学生们定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作者单位:江苏大丰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