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军
一、熟悉亲近——寻求地域文化与作文教学的契合点
写与家乡有关的作文,就必须建立在对家乡历史文化的基本了解上。学生如果对家乡的人、事、物缺乏必要的认知和体味,就难以在作文中潜入乡情的深处;如果对家乡的人文历史知识缺乏关注和了解,就会使作文中发生的情感浮于表面,无法引起读者的共鸣。因此,引领学生走出课堂,亲近熟悉家乡历史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中国四大绸都之一的盛泽,有着“日出万匹,衣被天下”的美誉。千百年来,盛泽的老百姓就有从事蚕桑劳作的传统,夫织妻络,父业子承,经过了一代又一代盛泽人的发扬光大,逐渐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丝绸文化。为了让学生对家乡文化有更为深刻的认知,我们要善于引领学生将目光投向“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学会关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生活时事。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参考《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到的做法:“根据本地区历史、民俗、文物、古迹等文化资源,设计专题内容,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做调查研究”。结合学校的研究性学习,我校语文备课组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魅力绸都采风活动”。在活动中,同学们参观了五龙路附近的供奉着蚕花娘娘的先蚕祠,走进了清嘉庆年间山东济南府人所建丝绸会馆——济东会馆。利用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时间,带领学生去了被评为“中国丝绸文化旅游景区”的丝博园,在那里体验和感受农桑文化、丝绸文化、江南水乡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学生一起漫步在白龙桥上,观瞻了那副广为传颂的著名桥联:“风送万机声,莫道众擎犹易举;晴翻千尺浪,好从饮水更思源”,让学生缅怀过去绸都丝绸交易的盛况。耳闻目睹,使学生由衷感受到家乡的历史文化的魅力,学生接受到的绝不仅是关于家乡文化的文字信息,他们更会从生存与生命的高度看待自己,自觉地将自己与家乡紧密相连,为接下来写与自己家乡有关的作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找准地域文化资源与写作教学的契合点,考虑到作文教学中题材、内容、指导的需要,提供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寻找自然真实的习作素材,让学生在平时课余生活中有意识地增强对地方文化的体验和熏染。长此以往,日积月累,学生作文就不会觉得无从下笔,无话可说,从而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写作文那种勉为其难、东拼西凑的现状。
二、体会思考——在文化现象的深处引领写作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关心并学习调查自己身边的文化现象,探求其历史根源和演变轨迹,讨论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学生对家乡的地域文化有了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后,教师就应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学生的作文内容虽然涉及到地域文化,但由于缺乏敏锐的眼光和创造的勇气,他们在优美的地方风情面前看不到一方水土所具有的独特意蕴,在家乡丰厚的历史沉淀面前把握不到博大精深的文化命脉,从而使许多极具价值的作文资源在粗浅的描绘中白白浪费。要让学生游刃有余地在作文中融入地方文化,广泛积累是基础,研究思考则是关键。地域文化资源纷繁复杂,需要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思维对文化内容加以筛选、审视,体会文化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思考地域文化所延续的历史文化精神,传承文化的同时又要着眼于未来。
家乡独特的风情,动人的传说,一座桥、一棵树乃至一条路的路名的故事,这些都是地域文化作文中重要的“隐性资源”,只有这些资源的精神内核和文化意蕴在作文中得到体现和彰显,学生的乡情作文才能富有个性和深度。就拿“绸都文化”来说,一方面,盛泽纺织企业众多,丝绸商铺林立,商品经济生活发达;另一方面,镇上街巷古朴,河道萦绕,街由水曲,路由桥通,具有浓厚的江南水乡文化气息。教师可以从文化发展传承的层面找到切入口进行教学设计,在课堂中设法启迪学生对文化的演变进行联想、分析。如引导学生思考,作为家乡的一份子,该怎样理性看待绸都盛泽传统风俗习惯;面对滚滚而来的改建大潮,盛泽弄堂存留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随着经济的发展,该如何推广家乡丝绸文化等。带着这些可深可浅可是可否的问题思考,让学生为家乡故土的发展献创意,为改善现状出点子,激发学生“为时而著”、“为事而发”的写作使命感。
学生有了自觉关注家乡文化的习惯和思考家乡经济、文化发展的品性,那他们心目中的“家乡”就不只是一个模糊的大众化的轮廓。学生如果能够透过文化的表象去尝试解读家乡的特点、性情,展现青年学子对家乡文化现状和未来的思考,他们的文章才会具备写作必要的真实的“血肉”与“灵魂”。
三、表达抒写——以地域文化特质彰显作品的个性
一方山水养一方性情,一方性情显一方文化。不同的地理位置和文化传统形成了文学创作者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和创作内容。如何在作品中展现自己的家乡文化,教材中的名家名篇无疑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课本中,有许多体现地域文化的经典描写。请看:
(1)(少年闰土)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鲁迅《故乡》)
(2)果子有不少是从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老舍《想北平》)
(3)“翠翠,梦里的歌可以使你爬上高崖去摘那虎耳草,若当真有谁来在对溪高崖上为你唱歌,你怎么样?”祖父把话当笑话说着的。(沈从文《边城》)
以上这些描写究竟体现了怎样的地域文化?例1中的小毡帽和银项圈,是浙江绍兴一带孩童的特有穿戴装饰,而戴银项圈避邪也与江浙一带的民俗有关。例2中作者写的是老北平的物产,关注的是北京平民的日常生活,语言“一层白霜儿”、“愧杀”等则具有浓郁的京味。例3中爷爷说的那句话,既涉及了湘西青年男女恋爱“走马路”这一民俗文化,又展示了湘西当地人才有的乡音土韵。这些作品从外在环境到对人物的描写,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到心理、情感,全都透露着浓郁的地域特色。
作家作品中的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质,是该地区独特的生活环境、风土人情、文化心理等在作家作品中的综合表现。鲁迅笔下的鲁镇与未庄,老舍的“北京生活”,沈从文的“湘西故事”,这些各具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学之所以能够成为广为传诵的经典,一方面当然是这些文学大家具有高超的写作技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这些作品生动描绘了长久生活在某一地域范围内的人们的鲜明个性以及当地独特的地域风情。
高中生写作提倡抒写自我,回归生活,这就需要学生在作文中彰显出自己的个性,突出作文的生活味、人情味、文化味。学生可以在作文中描绘本地方的自然山水、传说故事、民情风俗、生产劳动等内容,更应该在作文中由实到虚,写出一个地方特有的人文精神、厚重的历史积累和浓郁的文化风貌。以“绸都文化”为例,学生作品既可以紧扣改革发展主旋律,反映绸都火热的生活,咏唱家乡丝绸纺织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也可以表现盛泽人所推崇的传统美德和朴实情感,弘扬绸都盛泽“勤劳、务实、包容、开放”的文化精神。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展示人们在新潮思想的侵袭下的拒斥、盲从或困惑的心路历程,揭示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道德观念的矛盾冲突,探讨商品经济法则与人际关系和谐相融等相关内容。这样一来,作品中独特的社会风情,鲜明的地域特色,深沉而理性的思维,使得文章既“接地气”又富有个性。
总之,作文原本就是一次文化的吸纳和吐露的心灵历程,作文教学更要引导学生对文化进行扬弃地传承,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反省的意识。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与鼓舞。那就让我们的作文课堂植根于地域文化这一深厚土壤,选择合适的地域文化资源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获得文化的陶冶和启发的同时,唤醒、激发他们文化创造的激情,而作文教学品质也就在这一追寻文化浸润的过程中而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吴江盛泽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