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 吴邵萍
从前面的案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位教师不仅具有良好的师德,而且具有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生成教育活动的意识。但关于这个案例,我认为其中有一些模糊的问题需要澄清,有些原则必须坚守,无论是幼儿园的管理还是教师的个人层面,都有值得反思和调整的地方。
一、关于收礼:礼物无论轻重都不能收
2014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其中明确规定,教师“索要或者违反规定收受家长、学生财物的”,“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相应处分”。同年7月,教育部又印发了《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行为的规定》,要求认真贯彻执行。拒绝收礼对于教师来说,不仅仅是对教育部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相关规定的遵守,更体现了为人师表的道德水平和专业化水平。教师的职责就是关爱每一个孩子,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即使撇开道德层面的指责,教师收礼本身也确确实实干扰了教育工作。
首先,很多家长送礼时都在考虑送什么礼、送多少分量才合适,这不仅增加了家长的心理压力,也造成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事实上,即使是一朵花,在节日期间也价格不菲。若教师接受了一部分家长的花,势必会对低收入家庭造成压力。
其次,即使是家长和孩子自己动手制作的礼物,教师也不宜收。有的家长工作忙,没时间花这样的心思,也有一些家长不懂或不擅长花这样的心思。而他们的孩子在看到其他孩子送礼物给教师时会感到失落,甚至指责自己的父母且提出同样的要求,这就给这部分孩子和家长造成了一定的心理负担。
送礼的家长除了诚心诚意地感谢教师外,也往往有着更多的期待,比如,期望教师能多关照自己的孩子,给予其更多的发展机会等。而送了礼的孩子也可能会在同伴面前炫耀“我爸爸给老师送礼物了”“老师收了我的贺卡”……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礼物轻重都会对送礼的和未送礼的家庭产生负面影响,会让家长觉得送不送礼关乎自己的孩子能否在班里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从而产生心理压力,进而影响家园关系及家园合作的品质,最终受害的是孩子。
二、关于家园关系:努力构建良好的幼儿园文化
对于教师不收礼规定的践行不仅依赖于教师个人的道德水平,也受到整个社会文化、幼儿园文化的影响。分析此案例,无论是幼儿园管理层面还是教师个人层面都有需要调整的地方。
1.幼儿园要营造环境、达成共识
幼儿园要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对于“拒绝收礼”达成共识。仅从案例描述来看,我认为该园在这方面还有不少工作要做。幼儿园要从认识层面、制度层面、执行层面来帮助全体教师达成这样的共识。首先,幼儿园要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使大家认识到拒绝收礼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项重要内容,明确收礼行为是违反教育部相关要求的。其次,幼儿园要制订出本园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和不能收受家长礼物的制度。再次,要建立相关监督机制。幼儿园还要积极做好家长工作。如,我园在新生家长会上就宣讲了教师不能收礼的规定,并将“家长不得送礼”写入家长守则,分发给家长人手一份;每到重大节日,通过公共橱窗、电子屏、幼儿园网站、班级QQ群等途径再次强调相关规定。这些举措向家长表明了幼儿园的态度。我园每学期会让全园家长填写问卷,反馈班级教师有无收礼行为,园长还会电话抽访个别家长以了解情况。这么做不仅是对教师的监督,也让家长知道幼儿园是“真刀真枪”地践行这一管理规定的。
2.教师要学会智慧地应对和拒绝
首先,在新生入园后,教师要向家长重申幼儿园关于教师不能收礼的各项规章制度,并态度鲜明地向家长表明自己会坚决执行这项制度。教师还要向家长说明送礼会给教师工作乃至孩子成长造成怎样的不利影响。这样,即使还有个别家长送礼,他们在遭到教师拒绝时也不会感到突兀,不会指责教师不近人情了。
其次,教师拒绝家长的第一次送礼很关键。有的家长一开始还不了解幼儿园执行制度的决心,并不认为教师真的会严格遵守。所以,孩子入园后的第一个教师节,他们还是会送礼来,这也是他们对于幼儿园制度执行力和教师个人道德水平的试探和考验。教师要智慧地应对,多角度考虑问题,关照各个人群的心理感受。如,我园有位新生家长在教师节一大早送来了购物卡。当时正是入园时间,若当着其他家长和孩子的面拒绝,一方面推推搡搡的行为会让家长下不了台,让孩子们看到也不好,另一方面,对其他家长可能会有不良暗示。因此,教师没有当面拒绝,而是在幼儿午休时将购物卡缝在幼儿的衣服口袋里,不告知幼儿,让幼儿自然带回家,以防幼儿不慎弄丢。家长接走孩子后,教师通过电话先向家长表达感谢之意,而后说明不能接受的原因,最后告诉家长,关爱孩子是教师的职责,自己一定会尽心尽责地照顾孩子的。还有一位家长见教师不收礼,就直接给教师的手机充值。教师知道后立即打电话与之沟通,并给家长的手机充值以退回礼金。由此,家长感受到教师执行制度的决心,也感受到如此送礼反而给教师带来了麻烦和困扰,自然不会再送了。其实,家长内心也是赞同教师不收礼这一做法的。我每学期进行电话访谈时,家长们都说,有了这样的制度,每逢节日再也没有送礼的负担了,感到特别轻松。
再次,无论礼物轻重,教师在拒绝时都要先真诚地表达谢意,感谢家长对教师工作的尊重和理解。要理解家长的心情,注意不要让家长误以为教师对其心意不尊重。一定不能将家长送的礼物转赠他人,特别是要避免当着家长的面或在事先未作说明的情况下将家长的礼物挪作他用。本案例中教师将家长送的花转赠于全班孩子和家长就属于这种情况。虽然其出发点是好的,但这不符合社交礼仪,对送礼之人的情感无疑是一种伤害。教师要做的是淡化家长送礼的意识,对于送礼来的家长,既不要在全班幼儿面前表扬,也不要批评,这自然就向家长传递了自身乃至整个幼儿园对待送礼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
三、关于感恩教育:将感恩教育纳入幼儿园课程体系
案例中的教师借家长送来的花引导幼儿学习感恩,对于幼儿来说,他们不是出于自己的心意,也没有为此付出多大的努力,教育效果如何呢?我认为,感恩教育不能只靠节日送礼的方式来进行,幼儿园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感恩教育纳入课程,向幼儿传递如下价值观:
1.感恩是回报所有对自己有过帮助和付出的人
感恩是带着一颗真诚的心去报答他人对自己的帮助和付出。感恩意识和行为的培养,应落实在幼儿园课程中。我园每个年龄班的课程中都有感恩教育的内容,我们利用每一个节日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如,“三八”节感谢妈妈奶奶外婆等女性,父亲节感谢爸爸爷爷外公等男性,重阳节感谢所有老人,“五一”节感谢所有为我们的生活付出劳动的人,中秋、端午等节日感谢所有家庭成员……要让孩子从小就知道尊重和感谢他人,懂得主动表达自己的情感,回报他人的帮助。我们也积极向家长宣传这一理念,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从而主动和幼儿园合作开展感恩教育。
2.感恩有多种方式
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幼儿学习表达感恩之情。要让幼儿知道感恩重在心意,而不在于礼物的贵贱,因此无需攀比。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讨论怎么表达心意:可以亲手制作礼物,唱一首表达感谢的歌,说一句甜甜的话,抱一抱想要感谢的人……这些都可作为表达心意的“礼物”。
3.感恩要亲力亲为
教师要帮助幼儿明确,表达感恩之情是自己的事,别人不能代替。为了表达感恩之情,要做的事、要送的礼物都要自己来想,靠自己的能力来实现;感恩最重要的是真诚,不能带上功利色彩。
4.感恩更应体现在日常言行中
教师要让幼儿知道,除了可以在特定的节日通过特定的仪式表达感恩之心外,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己的言行来表达感恩之心。同时,教师也有责任引导家长和幼儿园一起将感恩教育渗透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这也能让家长感受到幼儿园不是临近节日了才进行感恩教育的。
幼儿园如果能多维度地对教师、家长和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相信诸如送花风波这样尴尬的案例就会大大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