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芳
(石嘴山市一中宁夏石嘴山753000)
1.初中科学教学过程的现状分析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一线教师在认识上有了很大提高,即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但在实际操作中,事实不容乐观,客观上要求学生“齐步走”,甚至跟着教师“一路跑”,这样的教学重心偏向于重视教师教的研究,忽略学生学的优化;重视对教材内容的分解,忽略对学生个性的了解;重视对教学结果的对比,忽略对教学过程的钻研等,其后果是偏离了教学目标。
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认为优化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2、优化科学教学过程的两个关键
2.1. 优化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知识需求进行预设
教学目标是上一堂课的灵魂,无论是内容的分配还是教学手段的使用都要围绕着教学目标这一中心展开。新课程理念要求:初中科学教学任务是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它包括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等。
笔者认为,上好一节课要确定自己的立足点,明确一节课的价值。比较和判断某种知识教育价值大小的标准有三条:一是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二是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是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知识发展的需要。这三条之间既有区别又互相关联。所以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知识需求进行预设,尽可能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实现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优化教学目标并不是改变教学目标,而是要达成三维目标的整合,并且提醒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把教学目标渗透到教学过程当中。让学生学习的内容成为一个载体,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成为教学的主线。我们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机械地去传授一些知识而完成教学,更要求帮助学生获得并发展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对待问题的科学态度。
2.2. 优化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师要善于对教学模式进行整合
教学目标确定后,也就给上好一节课确定了方向。那么设计教学方案,也就成了优化教学策划与实现目标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在这一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成为一大关键。因为以怎样的形式组织教学,如何安排教学内容,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将会营造怎样的教学氛围,能否高效达成教学目标等问题都与之密切相关。在设计教学方案过程中,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安排,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学生学习效率最大化。
例如,“水的浮力”设计片断。
教师:刚才上浮的物体我们已经感受到它有浮力了。那么将铁块放入水中是否也受到浮力,从中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甲:提出问题,即下沉的物体也能产生浮力吗?
学生乙:可能有,可能没有。
教师:要制定实验方案来证明。我们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在学案上设计出方案。
学生丙:先测出物体的重G1,再把该物体浸末在水中(引导观察),读出读数G2。比较它们是否相同。
教师:你怎么得出的(追问)?
学生丙:比较数字的大小,就可以说明有没有浮力。
教师:这种方法可行吗(问其他学生)?
学生:小组合作,四人上讲台操作。实验器材有弹簧秤、钩码、水槽等,其他学生注意观察(一人实践操作,一人做助手,一人记录,一人主持)。
学生:G1为0.55牛,G2是0.5牛,读数变小的原因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
教师:实验不但取得效果,而且他们四人配合的相当好,有很强的团结协作精神。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他有效地将过程启发模式与探究教学模式整合起来。在教学中,要能鼓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创新,并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多次思维,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
总之,优化教学过程不仅要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更是学生自身的需要。科学学科实施新课程计划,目的就是要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进一步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适应社会的终身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