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
实施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根本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把思维能力的提高贯穿于学生求知的全过程。我们利用教学中的新课导入、讲解、知能的转化等环节开拓学生思维,实施素质教育收到较好的成效。
一、在导入中激发思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遵循“知识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应用于实践”的规律,从实践需要知识、科学来质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在讲圆面积计算时,利用校门口漂亮的花池导入新课。问学生:“花池是什么形状?要想知道花池的占地面积,如何计算?工人师傅说,只要测量花池的周长,就能求出它的面积。怎样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答?”于是同学们开始了动脑温故而知新的思维活动。这时把准备好的十六等份的圆形纸片发给同学,启示引导点拨学生动手操作。“切”“拼”“变形”三步得到一个近似长方形。观察、分析、探讨4个问题。①形变而面积是否改变?②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之间有何关系?能用周长表示出来吗?③长方形的宽与圆的什么有关?④推算出圆面积计算公式。使新知识的导入变成学生求知思维的过程。
二、在讲解中启发思维
课堂教学中讲解是知识传授的重要方式。讲解要善于运用启发式。启发、诱导,点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想问题找规律,激发学生质疑解难,从而发展思维。例如,分数化有限小数规律的教学。第一步,把知识交给学生。即让学生把下面分数1/2、1/3、2/5、7/10、1/12、5/21化成小数。第二步,把知识归类。即将分数中化成有限小数与无限小数分开。第三步,教师置设悬念,引导学生去探讨规律。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点拨学生从分数分解质因数进行观察、讨论、归纳。经过激烈地酝酿和争论,同学总结出:只有分母含有2和5的质因数的分数才能化成有限小数来判断,确定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以上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认知规律,开发了智力,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学生数学素质。
三、在练习中促进思维
知识技能的掌握在于巩固练习。数学课的练习需精心设计,可分为:基本练习,综合练习,深化练习三个层次。例如:掌握正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后,设计3种练习。l、基本练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科学性思维。教师将印有没有标出数据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练习纸发给学生,要求自己独立完成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必须根据面积计算的必要条件,自己动手量出数据,进行计算,加深了对公式运用的理解。2、综合练习。综合知识的训练活动是培养知识转化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已知长方形周长是24厘米,长是宽的2倍,求长方形的面积,此题型的练习使学生新旧知识沟通,提高了解题的创造性,达到开拓思维的目的。3、深化练习。深化练习题的设计,能倡导学生开拓创新和积极进取,拓宽知识面,使学生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例如:用长16米的篱笆围成一个面积最大的长方形(或正方形)苗圃,长和宽各应是多少米?教师指导学生用16根火柴(用一根火柴表示一米)来摆一摆,能摆出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并计算出每种图形面积进行比较。同学们展开了知识竞赛的论战,反复实践终于探讨出:只有围成边长4米的正方形面积最大。以上训练是学生学知用知的过程,即思维转化为智能,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四、在复习中提高思维能力
复习知识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有序思维和灵活思维的重要环节。教师将知识系统整理,形成知识网络。通过复习,由思维活动转向技能提高、应用创新。将书本知识变成实际本领,达到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具有数学头脑、数学意识、数学能力的目的。
五、在测试中考查思维
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通过测试来检验。思维力的高低体现于技能和智能两个方面。所以,要坚持必要的测试或设计思维考查试题。例如,小学生学习了加减法验算后设计两个试题。①差和减数的和是89,被减数是()。②差、减数、被减数三个数的和是89,被减数是()。学习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结论后,出示判断题:在乘法算式中,积一定大于乘数;二年级学完两步应用题后,出示下题:小华买铅笔,妈妈给了3角钱,添上小华原有的钱正好能买3只铅笔,问小华原来有多少钱?一支铅笔多少钱?测试采用此方法,能考查学生思维发展水平,保证素质教育的质量,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充分发挥才智,逐渐成长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通过以上数学教学实践,我们体会到在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中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作者单位淮南谢家集第一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石红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