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教辅结合”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的沟通、协调与配合,两者优势互补,信息对称,做好德育第一课堂与学生第二课堂的衔接。其目的是充分发挥两支队伍之间的互补效应,深度合作,资源共享,形成合力,更加贴近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此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教辅结合”的必要性
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主要由以辅导员为主力的学生工作队伍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两条主线构成。学工队伍全面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党建、学生组织的指导和管理、日常管理服务等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负责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对学生展开系统的理论、实践教学工作。两者的工作内容和形式不尽相同,但教育目的一致,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但是多数高校所采用的还是传统教育模式,也就是说两支队伍之间各自为政,相互独立,交流和联系很少,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不能形成育人合力,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1]因此需要我们探索新的工作理念,优化各种教育资源环境,实行“教”与“辅”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1+1大于2的实践效果和“生本教育”的要求,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二、思想政治教育教辅队伍互补分析
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支最基本力量,两者互为依存、互为补充,不可或缺。现实中两者的工作方式不同,教育效果存在很大差异。
1.思想政治课教师
思想政治课教师以课堂教学为主阵营,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既定课程的系统性教学活动来培养、塑造、发展、完善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一般来说,思想政治课教师大多拥有较高的学历水平和良好的教育背景,熟练掌握完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理论功底扎实,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同时,却通常因为在实际教学中,形式过于单一,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教学内容无法及时更新与学生的新观念和行为相匹配,不能通过课堂去捕捉当代大学生活跃、敏捷的思维,无法满足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开放意识的需要,以致教学效果一般,使得思想政治课渐渐成为“教师备课教学很辛苦,领导同事不认可,学生心中无所谓,学习缺乏主动性”的课程。
2.学生工作辅导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中指出,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通过承担大量的学生工作,频繁深入地接触学生,及时掌握学生的行为举止和思想动态,双方形成“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对学生来说,辅导员是人生导师,更是知心朋友,因此,辅导员在学生面前具有极强的亲和力和感召力。然而,对于辅导员来说,“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是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疲于应付繁琐的事务性工作而无力专注于科研或继续教育,已成为大多数辅导员职业生涯的发展“瓶颈”,加上辅导员队伍年轻化趋势使得他们社会阅历不足,缺乏理论修养,在指导和引领学生的思想性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
三、思想政治教育“教辅结合”的范式及建构
针对以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两支队伍的优、劣势互补分析,笔者认为,“教辅结合”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用已迫在眉睫,主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辅导员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
目前,有些辅导员已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由于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与学生接触,在课堂上他们善于用大量身边的鲜活案例从事教学,容易与学生产生交流互动,实现了学生“两个课堂”的对接。对于这种趋势,高校予以鼓励的同时也要加强规范管理。
(1)加强指导。相对来说,辅导员大多数理论水平总体不高,科研能力薄弱,教学经验不足,缺乏充裕的备课时间。因此,在兼课过程中,尤其需要加强对辅导员教学工作的指导,如邀请经验丰富的教学专家开设培训班,与教师队伍建立“一帮一”互助小组等。
(2)规范管理。学校应制定相关的制度对辅导员兼课现象进行规范化管理,比如规定兼任思想政治课的辅导员必须科班出身,符合工作需要原则和专业对口原则;另外,考虑到辅导员日常工作繁琐的实际,应该对辅导员兼任思想政治课的工作量有所限制,可以明确规定每周兼课的课时量上限的具体节数,这样才能保证兼顾辅导员的本职工作以及兼课的教学质量。
2.思想政治课教师参与学生活动
“因为是大班授课,和学生接触甚少,又不善于借助辅导员的力量,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往往难以取得预期效果。”这是每一位思想政治课教师都会遇到的难题。因此,走出课堂,走近学生,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1)多方位建立信息沟通机制。一方面,思想政治课教师主动与学生辅导员建立信息平台,通过定期举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交流会、座谈会等各种形式的活动,相互分享学生的工作心得和思想动态;另一方面,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网络途径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如QQ、微博、人人网、博客等等,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的同时,也能及时获得学生的一手素材从而及时转化为课堂教学素材。
(2)积极加入大学生第二课堂。思想政治课教师参与各类大学生实践活动有利于教师贴近实际、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同时,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也是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
标准。众所周知,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与其他课程不同,具有隐蔽性和循序渐进的特点,教师需要参与到学生的各类活动中,比如志愿者服务、主题班会、辩论赛、三下乡、勤工俭学、社会调研、创业比赛等,站在学生的角度,真切地体会学生的思想和感受,倾听他们的认知和声音,这既是对学生第一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同时也是对教师本身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深化。[2]
认识是无止境的,学习与创新也是永无止境的。本文所探析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辅结合”模式只具有相对的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提升。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需要建构更新的适应其发展和认识需要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辅结合”的理想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