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光
(韩山师范学院教育研究所,广东潮州521041)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新课标的全面实施,高校为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必须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改革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内容和途径,重视与基础教育的结合和衔接,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校;师范生;教师专业技能;师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8—0007—02
收稿日期:2014—04—12
作者简介:唐大光(1972— ),男,广东普宁人。韩山师范学院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一、高校师范生教师专业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所谓师范生专业技能,是指师范生从事教师职业所必备的专业能力,也称从业能力,是在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形成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专业知识技能、专业教学技能和专业情意技能”。[1]师范生专业技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基础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深化的动态概念和过程。目前,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加快,但部分高师院校存在对基础教育改革认识不够,对新课程理念普及不足的情况;对师资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缺乏整体的设计和规划,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缺乏系统的课程设置,缺乏连续性,课程设置与基础教育新课改的要求不同步;在教学实践中缺乏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训练指导师团队,重知识、轻技能,重能力、轻素养,重课堂、轻课外。另外一些教师不能与时俱进,教学内容陈旧,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往往只片面追求知识的传授;甚至有些师资培养和培训机构认为只要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和教学论,加上几周的教育实习就可让学生掌握教师专业技能了。
由于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存在误区和不足,造成当前部分高校师范生存在书面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不强、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不高等情况,导致师范生缺乏自信心和竞争力,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师资市场竞争,高校师范生教师专业技能培养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师范生培养的质量,直接关乎到高师院校的办学声誉和社会认可度。
二、新形势下高校师范生教师专业技能培养的目标和内容
2001年6月,教育部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中指出:“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2]
面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和新课程理念的推进,原有的高校师范生人才培养目标及获得途径需重新审视,人才培养方案需重新调整,教学方式需进行改进,以寻找适应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师资培养途径。
教师专业技能培养的目标和内容是合格师资所必须具有的思想品德素养、文化科学素养、教育理论素养和职业技能素养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思想品德素养是教师专业技能培养的第一素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是教师职业最基本的素质要求。文化科学素养是教师专业技能培养的核心内容,是教师掌握专业领域及相关领域的文化知识素养与本专业联系紧密的科学知识素养的全面结合。教育理论素养是教师专业技能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将教育学等理论知识运用于教育实践所表现出来的修养。职业技能素养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教学的实施和实践技能,主要包括教师口头表达能力、文字书写和板书能力、写作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等。
三、新形势下高校师范生教师专业技能培养的途径
高校师范生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知识和技能相结合、能力和素养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原则,强化系统的理论指导和教育技能培养,为师范生入职打下坚实的教师专业技能基础。
(一)加强师范生专业情意技能和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
高校师范专业应加强师范生专业情意技能的培养,并通过高校教师师德的影响和情意引导,使师范生认识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和荣誉感,从而热爱教育事业,并能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理性的价值评价,逐步形成具有专业情意技能的准教师素养。
师范生教育技能一般包括思想道德的教育引领和影响能力,教育问题分析、调查和研究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以及班主任工作的能力等;教学技能一般包括课堂教学组织能力、课程设计能力、教学方法运用能力和教学知识拓展能力以及指导课外教学活动的能力等。高校教师要发挥职业引导的力量,言传身教,积极从教,以身作则,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师范生的从教行为和教育修养。
(二)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创新与专业技能训练模式的构建
21世纪,教育改革呼唤高技能高素质的教师,高师院校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对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和技能训练等进行创新和构建。在课程设置上,应突出师范性和应用性原则,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增加关于新课程改革、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科研方法之类的课程,增加与基础教育直接相关的实践课程,并针对不同专业采取必修和选修的形式,在优化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模式、评价体系、制度保障等方面进行探索。
在教学活动中,高师院校可以实行导师制,选派优秀的教师充当师范生的指导教师,对师范生的成长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和指导,有的放矢地开展个性指导,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实现有效的专业发展。
(三)合理制订师范生四年一贯制的教师专业技能训练体系
为了培养符合基础教育发展要求的师资,高师院校要科学合理地制订出师范生四年一贯制的教师专业技能训练体系。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教师要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和要求进行理论和实践的传授,灵活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或探讨式教学,让师范生在四年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高校教师教学的示范作用,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本领;对于那些着重实践训练、不需要太多理论指导的基本技能,如“三字一话”和组织管理能力等,需要靠平时训练慢慢积累和提高,应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培养中。
在课程安排上,把师范生口语训练、新课标理论和实践、师范生微格教学和说课评课等课程当作必修课程开设;把演讲与训练、书法以及微课教学等作为公共选修课,注重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与网络应用等课程的技能训练。与此同时,高师院校要逐步完善师范生教师专业技能的考核,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教师专业技能教学的管理制度和考评、奖励制度,鼓励开展各类师范生专业技能教学竞赛,不断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训练水平。
(四)加强师范生见习、实习和社会实践工作
实践证明,师范生的见习和实习是师范生向教师角色转换的关键实践环节。高师院校要把见习和实习工作分布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见习、实习目标和要求要具体化和规范化,每学年都安排见习和实习活动,并且见习、实习的重点内容在时间安排上要有所侧重,要符合教师成长的发展过程,体现渐进式的螺旋推进。要不断探索实习新模式和新举措,大力推行“顶岗实习”和“实习支教”模式,让更多的师范生在实习中得到锻炼。同时,要注重课外实践训练,为实践和训练搭建平台和师资指导。可以利用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学习、领会新课标,让学生多讲多练,跟上中学新课改的步伐;利用见习、实习和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基础教育情况和教学改革调查,进行专题研究和分析,为人才培养提供第一手资料。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陈蓓,孙奕.论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的专业技能[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2/content_61386.htm.
[3]肖乃慧,吴健.新课改背景下高校师范专业学生师范技能培养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3(1).
[4]马莹,赵玉洁.高师师范技能培养目标与获得途径探析[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
[5]易招娣.师范技能梯级训练模式初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