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经济毕业论文范文,经济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互联网时代传统中小企业转型创新路径选择综述

  • 投稿Baha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229次
  • 评分4
  • 59
  • 0

互联网时代传统中小企业转型创新路径选择综述

文/戴晓莎

【摘要】在互联网经济时代,电商不断发展壮大,传统经济受到巨大冲击,企业作为经济的主体面临着巨大挑战,传统企业为谋求生存、发展必须进行转型。在企业转型中,创新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为此,本文简要地梳理了当下我国三种主要传统企业类型在转型中创新路径的选择。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资金密集型企业

【作者简介】戴晓莎,新疆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在互联网经济时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和社会变革不断推进,企业经营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传统企业为在竞争中持续生存和发展,迫切需要进行转型。目前国内外已有不少关于企业转型的论述,但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定义。吴家曦、李华焱(2009)认为,企业转型是企业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转变,主要包括企业在不同产业间的转换和不同发展模式间的转变。本文所指的企业转型主要是指企业转轨,即发展模式的变化。

苏楠楠(2014)、韩蜜(2014)等认为,传统企业在转型中遇到很多问题,如人员素质不高、人才不足及流失、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管理机制不健全等。由此,企业陷入转型的瓶颈期,难以突破。

路永华(2014)、任寒青、徐震、陈衍泰(2006)等认为,在解决企业转型遇到的各种问题时,可以分别从企业内外两个角度解决,从内部解决主要依靠创新机制,如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开放式创新思维等。创新在企业转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我国传统企业在创新能力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其他问题,如研发经费不足(研发经费低于西方国家1%~2%);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多以模仿创新为主;核心创新成果少,多是贴牌式生产;创新人才缺乏,研发人员多集中于科研院所和高校,等等。另外,国内现有理论研究多聚焦在理论上的创新研究或某一具体企业的创新案例研究,还有商业模式的创新研究等。

目前,国内对我国以某一行业特征概括性的创新路径选择的论述比较少,并且行业分类标准也不尽相同。本文遵循了传统的企业分类方法。俄林(1993)在进一步解释赫克歇尔理论时形成了要素禀赋理论,最早提出用生产要素占比进行产业分类。本文根据企业投入人力、技术、资金所占企业投入的比重不同,将企业划分为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资金密集型企业。在此分类基础上,本文分别概述了不同类型企业转型中创新路径的选择,为企业转型提供一些思路。

一、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中的创新

孟丽霞、何宏金(2011)认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指在企业中资本有机构成低,劳动者占用固定资产的份额较低,活劳动消耗占产品成本的比重较大的企业。黄丽婉(2013)认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可以运用价值链创新,不断寻求价值链创新。许龙、张同建(2010)认为,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转型中的创新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创新、组织结构创新、原创性技术创新、市场运营机制创新、品牌创新、原材料供应创新、工艺流程创新、信息技术创新。

1.价值链创新。迈克尔·波特(1985)在《竞争优势》中指出,公司的价值创造过程主要包括基本活动(生产、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等)和支持性活动(含原材料供应、技术、人力资源和财务等)两部分。价值链是这些活动在公司价值创造过程中相互联系、构成公司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价值链创新包括流程创新、产品创新、功能创新、链条创新。田卫民、房瑾(2006)认为,从现状和发展前景来说,我国大多数企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挣扎在低技术、低回报的区间。低回报率的产品通过在国外极大的市场占有率创造极大的利润,但其市盈率普遍很低。我国企业多处于赚点小钱的价值链低端。要改变这种处于价值链低端的状况,企业必须进行产品创新,掌握核心竞争力,由贴牌生产的低附加值转变为品牌的高附加值。刘慧梅等(2007)认为,价值链创新需由从生产商角度考虑的推动是创新向以客户、市场为导向的拉动是创新转变,以满足顾客的需求。同时,要与竞争对手合作,制订利益共享计划。

2.原创性技术创新。程惠芳等(2011)认为,技术创新第一阶段是简单的复制模仿,第二阶段是模仿创新,第三阶段是品牌竞争,即先引进技术、消化技术到合作生产,在合作生产的过程中以市场换技术,逐渐掌握生产的核心技术。与此同时,我们还需引进国外智力,聘请国外专家担任技术顾问。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抓住一切机会自主创新,形成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转到技术密集型企业,以技术替代劳务,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从管理和技术创新协同的视角出发,同时注重内外管理创新,以推进核心技术创新。许龙等(2010)认为,中小企业创新以模仿为主,缺乏核心技术,导致产品层级低。要在生产、营销及原材料供应等多方面进行自主创新,拥有自己的原创性技术,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从而掌握竞争优势。

3.人力资本创新。许龙、张同建(2010)认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工人、商业服务人员的整体素养处于低层次,直接影响企业创新力、竞争力的提高。一些技术含量低、操作简单的工程可以外包,以降低企业成本。王竹林、范维(2015)认为,提升人力资本最有效的方式是教育培训。以农民工为例人力资本的创新首先要完善培训法规、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其次是要提供培训—就业一条龙式的服务,最后要引导民工创造性的自我开发。

二、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型中的创新

技术密集型企业(知识密集型企业)概念的界定尚未统一。Armington、Harris和Odle(1883)将技术密集型企业定义为企业有8%以上的职工处于科学、技术、工程职位,且产业研发支出占产品销售额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技术密集型企业是用设备代替劳动力,因此对员工的数量要求较低。刘玮(2013)认为,我国技术密集型企业缺乏开放式创新。程惠芳等(2011)认为信息技术企业的创新有组织结构创新、人力资本创新、产品创新等。

1.产学研相结合创新。赵作权(2013)以清华大学和搜狐搜索技术联合实验室为典型案例,提出我国高技术企业快速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两栖创新生态系统。这种模式是一种技术分工清晰,制度设计精致,研究者追求卓越,能够“共生、共享、共赢”的创新生态系统。这种有效的产学研合作能够提高我国高技术企业发展水平,企业和大学建立联合实验室,企业提供资金和数据支持,学校进行研发和专利申请,这些合作使得大学和企业双方处于“共赢”局面。

2.组织结构创新。程惠芳等(2011)认为“以用户为导向”的服务模式可以分为三个环节,研发和销售在两头,中间在外的“哑铃型”组织结构模式1。经济学家郎咸平认为,现在最成熟的商业模式是抓好研发和销售两个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建立基于电子商务的客户远程服务系统,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3.知识型人力资本创新。周巧笑、龚元元认为,核心技术人才是科技企业的首要资产,员工离职可能导致知识的流失,尤其是技术人才的流失会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知识流失不仅是专门技术,还有辞职员工的合作伙伴。技术公司的成功关键是保留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员工。李燕(2007)认为,在企业发展初期,由于资金等资源的缺乏,可以进行“借塘养鱼”,即利用“星期六工程师”以及与有关科研院所合作,有效解决研发中的难题。有一定实力之后则“筑塘养鱼”,即在各大城市建立自己的科研院所,其产品也从最初的“抄作业”到自主创新的良性轨道。程惠芳(2011)认为,在人才培养上可以走派人去国外接受培训和引进国内外高科技人才相结合,同时与高科技院校建立合作,建立人才科技创新平台,如建立博士后工作站。

4.产品创新。技术密集型企业重要的是产品的创新,只有不断地提供新的以客户为导向的产品引领行业技术,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程惠芳等(2011)认为,科技型企业要不断进行产品创新,不断拓展延伸前端和后端产业链,延伸产品线,实现科技前端产品的产业化路线,同时,由于科技产品生命周期的特点,要建立“资源线+产品线”的矩阵式研发管理体系,确保产品开发计划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三、资本密集型企业转型中的创新

资本密集型企业是相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的,还没有被普遍认可的定义。思想政治教学(2003)定义资本密集型企业为在生产中投入较多的资金,员工的技术装备程度较高的企业,通常用资金与劳动力的比率来衡量。谷霄等(2012)认为资本密集型企业要注重通过优化和转变产业结构来进行创新。资本密集型企业已经达到企业发展的成型时期,吴欣欣(2011)认为,成熟时期的企业已有一定规模,有较强的技术优势,产品定位明确,且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企业要增强其可持续竞争力就必须加强技术能力、商业能力和管理能力等的有机结合。也就是说,企业应注重企业的系统性创新、协同式创新。

1.技术创新系统。李恒毅(2014)认为,现代各企业间的边界是模糊的、动态的、相对的,企业通过变革组织架构或边界,调整企业的创新资源,建立互相合作、利益分享的相关机制,以诚信为基础和联系纽带,彼此共享信息、渠道、知识、技术等,以构建竞争优势,实现企业创新,并同时促进高科技技术创新生态系统DICE(知识分布、知识互动、知识竞争、知识演化)的形成。高扬、王永健(2013)认为,可以以产学研相结合的多种形式来促进技术创新,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和成本,如技术转让、委托研究、联合攻关、人才联合培养与人才交流、产业技术联盟等。

2.管理创新。万兴亚(2004)认为,管理创新指企业为达到某种创新目标,在对技术经济资源进行整合或配置,提高资源生产率,并使企业产品或服务实现市场价值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新的管理理念、组织形式、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程惠芳(2011)认为,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创立适应本企业的独特管理方法。如卧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实行的“框架式”股权结构,就是以经营层股本为柱、业务骨干的股本为梁构筑股本框架,有较好的市场承受能力。卧龙还实行控股子公司核心经营管理层内部股权激励机制,导入CRM销售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统等。

3.协同式创新。在系统创新理论的基础上,Daft(1978)认为,企业创新主要分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两种创新互相协同才能使创新绩效最佳。苏敬勤、崔淼(2010)认为,企业获得新技术不外乎探索式自主研发和利用式外部获取两种途径,企业可以通过整合外部技术源获取新技术。通过供应链、市场和电子商务等形式的协同创新,获得知识溢出、资源共享、组织学习的优势,同时,由于风险分担效应的存在,使企业在成本和收益等多方面具有优势。

四、结论

我国正处在一个产业结构急需转变的发展阶段,国家宏观政策不断调整,全球化进程加快,互联网行业异军突起等对企业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挑战,许多企业或为生存发展,或为与世界经济接轨不得不进行转型。在企业转型过程中,自主创新不可或缺,企业应当依据自身特点,及时、适时、适当地创新,让企业永葆青春。当然,除了企业自身为寻求发展不断进行创新,转变企业发展方式外,企业领导者的精神、企业文化及政府的政策在企业发展转型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企业要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自身的发展阶段、企业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转型创新途径。

注释

1.程惠芳.浙江工业龙头企业创新发展与转型升级案例.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苏楠楠.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辽宁省阜新市为个案[D].锦州:渤海大学,2014.

[2]韩蜜.辽宁地区小微企业转型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

[3]任寒青,徐震,陈衍泰.企业转型中组织学习与开放式创新战略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0):72-75.

[4]路永华.我国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研究综述[J].管理观察,2014,(2):24-27.

[5]吴家曦,李华焱.浙江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调查报告[J].管理世界.2009,(8):1-9.

[6]DaftRL.ADual2coreModelofOrganizationalInnovation[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78,21(2):193-210.

[7]孟丽霞,何宏金.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升级研究综述[J].商业时代,2011,(36):74-75.

[8]田卫民,房瑾.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价值链高端区转型之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12):51-52.

[9]孟卫东,佟林杰.我国三螺旋创新理论研究综述[J].燕山大学学报,2013,(12):126-130.

[10]王萍,王青.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管理[J].企业管理,2010,(10).

[11]许龙,张同建.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J].经济导刊,2010,(11):46-47.

[12]刘玮.开放式创新环境下技术密集型企业创新能力演化机理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3.

[13]赵作权.两栖创新生态系统:我国高技术企业快速发展新模式[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11):764-771.

[14] 周巧笑,龚元元.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绩效的关系[J].中国会议,2008,(8):616-623.

[15] 李燕.中国民营企业的创新与人力资本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

[16] 吴欣欣.多层次资本市场.我国民营企业创新的能动载体[J].scientific research,2011:1919-1922.

[17] 高扬,王永健.依托科技创新促进转型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J].江苏科技信息,2013,(5):3-5.

[18] 杜伟锦,章青,李欢平.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民营企业创新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3):23-26.

[19]程惠芳.浙江工业龙头企业创新发展与转型升级案例.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0]杨雪星.我国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发展研究——基于全球生产网络知识化视角[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21]胡昱.企业创新体系理论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5.[22] 谷霄,金省深,黄险峰.我国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显著特点——中国经济结构中一个典型特征的实证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668-672.

[23]刘慧梅,余开朝,李凌乐,瞿世鹏,张媛媛.基于物流成长环境的价值链创新[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7,(1):18-20.

[24] 李恒毅.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发展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4.

[25] 苏敬勤,崔淼.核心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适配演化[J].管理科学,2010,(2):27-37.

[26]王竹林,范维.人力资本视觉下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形成机理及提升路径[J].2015,(2):51-55.

(责任编辑: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