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经济毕业论文范文,经济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对新苏南模式下经济转型升级问题的思考

  • 投稿任民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525次
  • 评分4
  • 54
  • 0

文/黄玺

【摘要】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速融合,苏南经济快速发展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显露,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发展模式和少数行业的产能过剩,导致各种社会矛盾日显突出。面对新的问题,新苏南经济发展模式应运而生。如果说,改革开放的前20 多年苏南经济发展模式追求的是又好又快,那么新苏南经济发展模式更加注重的是提质增效。本文就新苏南经济模式下如何加快转变方式调整结构,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新苏南经济模式;经济转型升级

【作者简介】黄玺,江苏省中小企业发展中心,硕士,研究方向:中小企业发展。

以开放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为标志, 新苏南模式是由传统意义上的苏南模式演变而来的,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模式,其演变发展过程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苏南模式形成的动因

在上世纪80年代,苏南地区(江苏省苏州、无锡、常州三市) 就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从而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其主要特征是凭借乡镇政府来主导乡镇企业发展,利用集体资本兴办企业,让一些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再走共同富裕道路,以先工业化后市场化的经济运行方式和以城乡一体化为核心的社会发展方式,构成了苏南模式特定的内涵,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适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辉煌。

进入21世纪,苏南5市(含江苏省南京、镇江两市) 抢抓历史发展机遇,顺应市场经济改革发展需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因市制宜,从人的观念上、从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上,坚持走中国特色“四化”互动并进的道路,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统筹苏南各市合理空间布局,将苏南经济融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中去发展,形成新苏南模式特有的多元结构,如以国资、民资、外资经济为主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结构;以产业集聚、园区经济为载体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产业结构;以市场管经济、政府管社会发展的制度创新结构等,充分展现了新苏南模式下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创新。

二、新苏南模式发展的现状

传统的苏南经济从纺织、电子、化工等行业起步,新苏南经济则是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基础,而新苏南模式是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来实现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新苏南模式更加注重经济增长速度、质量和效益的“三位一体”,仅以2012 年为例,苏南5 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381.66 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61.8%。二是规模企业不断发展。江苏在“十二五”时期年营业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即将发展到5万家,形成大、中、小企业合作共赢竞相发展的新格局,这些规模企业铸就了江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以骨干龙头企业为引领,打造配套齐全、关联性强、产业集中度高的优势产业集群。仅以2012年为例,江苏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3383万家,总量居全国第一位,仅苏南5市就有24600家,占江苏省规模以上企业总量的56.7%。三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给苏南5 市在产业集聚、结构调整、龙头企业培育、人才集聚、服务载体建设等方面带来了显著成效,促进苏南地区经济走上了产业集聚之路,其中园区经济已成为新苏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最大亮点之一,高新技术企业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最大受益方。自2010年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开展认证工作以来,江苏共有507家企业获得高新企业认证,总数量居全国第一,在507家国家级高新企业中,苏南5市占近八成。四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苏南地区依托科技与人才资源优势,建成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重大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等2400 多个;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7家,苏南地区有47家,占全省比重70.1%;省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950 家,苏南地区有515 家,占全省比重54%。五是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昆山市作为全国综合实力十强县之首,自2008年以来,致力于打造十大主导产业,以模具、太阳能和风电、有机发光、机器人、小核酸为特色的五大产业已形成规模,五大产业特色鲜明、高附加值突出、市场前景广阔,被经济界人士称之为“五虎将产业”。

三、新苏南模式存在的不足

随着新苏南模式在市场资源整合与配置作用上的发挥日趋完善,新苏南的经济发展将会比全国更早地面临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由此,推动新苏南模式下经济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新苏南模式存在以下不足。

1.经济总量虽大,但产业结构仍不尽合理。2012年南京市三次产业比重为2.6∶44∶53.4;无锡市三次产业比重为1.8∶53∶45.2;常州市三次产业比重为3.2∶52.9∶43.9;苏州市三次产业比重为1.6∶54.1∶44.3;镇江市三次产业的比重为4.4∶54∶41.6。以上结构分析得出苏南5 市在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比重不高,而二产比重相对高于三产,尤其是钢铁、电解铝产量等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难以实现地区资源的优化配置。

2.外资经济过强,内资经济结构仍需尽快调整。2012年苏南5市外贸依存度分别为:南京市48.4%、无锡市59%、常州市46.2%、苏州市160.7%、镇江市27.4%,外商对苏南地区实际直接投资达228 亿美元,与强大的外资经济相比,内资经济显得势单力薄,对外资依赖过大,会影响自主经济的发展。

3.自主技术品牌偏少,核心竞争力仍有待提升。以2012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例, 南京市约为3.2%、无锡市约为2.7%、苏州市约为2.6%、镇江市约为2.4%、常州市企业研发总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约为5%,由于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导致研发基地、核心技术、市场销路都由外企掌握,营销、研发两头在外模式使苏南地区企业的盈利能力受到限制,尤其在外资企业密集型的苏州地区尤为突出,企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过度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不足,影响了“苏南制造”向“苏南创造”进程的发展。

4.高端人才缺失,人力资源结构仍需调整优化。据有关资料显示,2012年江苏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0.65万人,苏南5市是江苏高校和科研院所高度集中的地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较多,居民受教育程度较高,科技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但苏南地区的人力资源结构还不尽合理,产业人才分布不均,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紧缺,缺乏高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领军型人才。

5.资源环境约束大,可持续发展水平仍有上升空间。伴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苏南能源消耗和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激增,为此,江苏“十二五”规划提出实现绿色增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各项考核指标,明确了2014~2018年的化解目标任务,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4个行业提出了化解“路线图、时间表”,以此推动产业链整合,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

6.可利用资源稀缺,资源整合利用仍要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随着人力资源成本的上升和可利用土地资源的日益稀缺,加之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封锁等壁垒制约,受其他发展中国家低成本优势影响,苏南经济发展也遇到了瓶颈。

四、新苏南模式下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

《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的正式实施,为苏南地区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进一步提供了发展机遇指明了方向,为此,要实现新苏南模式下经济转型升级,还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形成现代化新兴产业。围绕突破核心关键技术作为战略基点,从做强产业链重点环节、选择高附加值产业切入,系统提出终端产品和关键配套产品的技术、质量和可靠性等指标,通过完善产业链培育形成一批规模化的生产行业,将重化工业向生产新能源、新材料提升;将电子信息产业向现代软件服务业提升;将装备制造业向高端装备制造提升;将汽车产业向新能源汽车产业提升等。

2.进一步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新经济产业的兴起将在未来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为改变当前主要由第二产业为主带动经济发展的现状,目前网络经济、楼宇经济、产业园经济、创业园经济、科技园经济正在兴起,对推动二三产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加快调整二三产业结构比重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打造一批物流业升级发展、工业设计中心建设、科技与咨询服务、现代会展、制造业服务化等生产性服务企业势在必行。

3.进一步加快产业转移和企业入园进区进程,走地区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融合的产城经济之路。大力发展产城经济是加快产业转移的一条主要途径,着重培育和打造一批与城市发展接“地气”的科技创新园区、产业创新园区、创新创业园区等,鼓励园区按照集约程度高、主导产业突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等要求,引导园区创新升级。

4.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苏南地区企业对自主创新有着强烈的主动意识和迫切需求,建设高水平的创新载体,包括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研究院等企业技术研发机构,以重点产业转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为主攻方向,对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前沿技术集中力量组织攻关,与此同时,大力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引入高校、科研院所等研发机构进入企业或园区,建设一批以企业科技人员自主研发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人员为依托的产学研创新研发机构。

5.进一步引进高端人才,加快创新型人才、领军型人才队伍建设。出台制定人才惠顾政策,引导省内外高端人才及其科研团队向企业集聚、向高科技产业园区集聚,重视海外高端人才及其研发团队的引进,为其提供良好的创业、研发环境,借助高校、高科技企业载体,着力培养和提供企业急需的创新创业人才,促进骨干企业和高成长型企业加快高端人才培育。

6.进一步提高绿色发展水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工业园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加大节能环保技术的研发、引进、推广和应用,提高能源资源再利用率,发展节能改造、绿色制造、清洁生产,合理规划制造业循环经济体系、培育生态工业体系,在加大环境治理的同时,强化政策扶持,优化政策环境,鼓励对资源环境有利的各种专项活动的开展,在经济效益和环保考评体系中,淡化GDP 考核权重,引入绿色GDP 或EDP(绿色国内生产净值) 指标考核。

综上,通过对新苏南模式下经济转型升级问题的剖析和思考,促使新苏南模式经过深化改革发展,不断得到创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给新苏南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赋予了苏南和江苏人民新的使命,在面对如此重大的历史任务和全新挑战的历史节点,苏南再次选择了率先起步、砥砺前行,新苏南模式的内涵会在未来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继续为全国改革发展发挥引领示范效应。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顾松年.从苏南模式的创新演进到新苏南模式的孕育成型[J].现代经济探讨,2005,(4).

[2]洪银兴.苏南模式的演进及其对创新发展模式的启示[J].南京大学学报,2007,(2).

[3]周明生,蒋海益.现代苏南模式与苏南率先走向现代化[J].江海学刊,2011,(4).

[4]张云霞,徐礼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和对策探讨——以苏南现代化进程为例[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5]杨可佳.对苏南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与再思考[J].北方经济,2013,(6).

[6]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江苏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责任编辑: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