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杨娟
摘 要:运动事件包含运动主体、背景、运动和路径四个内部组成部分,还包括方式和原因这样的外部伴随事件。通过对延伸路径虚构运动和真实运动的语义成分进行对比,探讨两种运动之间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延伸路径虚构运动产生的原因。研究虚构运动大大丰富了认知语义学和认知语法的研究,使英语中的运动事件系统更加完整。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延伸路径 虚构运动 真实运动 语义成分
一、引言
Talmy在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Volume Ι):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和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Volume П):Typology and Process in Concept Structuring这两部专著中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虚构运动(fictive motion)和运动事件(motion event)。通常我们所理解的运动事件本身包括真实运动和虚构运动。但笔者认为,Talmy提出的运动事件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真实运动,未将虚构运动考虑在内。真实运动真实存在,以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而虚构运动则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以心理空间的方位运动或变化来描述物理空间中静态物体的方位。例如:
(1)The road runs along the coast.(Matlock, 2004)
(2)The rock slid down the hill.(束定芳,2008)
例(1)和(2)均以无生命的物体作为叙述的主体。但通过分析可知,例(1)中的道路是不可移动的,之所以用运动动词对其进行描述是因为以人的视线焦点的移动来看道路,其实并未产生真实运动。例(2)中岩石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滚落下山,其位置由山上移动到山下,发生了真实的运动。
二、虚构运动的提出
人类语言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这直接决定了语言表达中真实和虚构的存在。事物的状态有两种:运动与静止。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可知静止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因此,理论上存在四种不同形式的语言表达,即真实静止、虚构静止、真实运动、虚构运动。目前国内学者李福印、严辰松、李雪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真实运动(即运动事件)的研究,对虚构运动的研究则不足。
Talmy(1975)首先注意到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并命名为virtual motion,之后又对其进行了更加系统而深刻的研究,并将其更名为fictive motion。Talmy(2000)认为,虚构运动是指以动态事物为基本参照点的结构来系统而广泛地描述静态场景的语言现象。他指出虚构运动是语言描写的普遍现象,并对虚构运动进行了系统地分类研究。根据运动路径的特点,可将虚构运动分为以下六种:发散路径型(emanation paths)、图形路径型(pattern paths)、相对框架运动型(frame-relative motion)、临现路径型(advent paths)、指示路径型(access paths)和延伸路径型(co-extension paths)。Talmy指出,虚构运动的产生源于客观世界中的真实运动在人们认知域上的投射。他以人的感知能力为基础,把虚构运动现象界定为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一个确切动体沿着某一路径进行某种形态的运动,而这一运动本身在认知主体可感知的限度之内。
Langacker(1987)用心理扫描(scanning)理论解释虚构运动现象。他认为,概念化主体通过对事物进行心理扫描来建立该事物的概念化,而该事物的物理位置其实是保持不变的。但概念化主体并未察觉到自己是在一个自己想象的路径上移动,在这个过程中概念化主体的角色完全是主观的,因此以“主观位移”命名。Fauconnier(2002)把虚构运动解释为真实运动在静态空间关系上的投射,即动态和静态两个空间概念整合的过程。Matlock(2004)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了英语虚构运动的表达过程。目前国内学者对虚构运动的研究处于介绍、引进国外理论的阶段,并在此基础上对英汉两种语言在虚构运动表达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但对这一现象的称呼不统一。例如,李雪(2009)称之为“想象性运动”;范娜(2011;2014)称为“虚构运动”和“虚拟位移”;李秋杨(2012)称为“虚拟位移”。在充分了解运动事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探讨了真实运动与延伸路径虚构运动之间的语义成分的差异以及认知视角下延伸路径虚构运动产生的原因。
三、真实与虚构运动
(一)运动动词的词汇化模式
Talmy(1985;2000)指出,运动事件包含了运动主体、背景、运动和路径四个内部组成部分,还包括方式和原因这样的外部伴随事件。运动主体和背景往往通过名词或名词短语等名词性成分来表现;而其他语义成分,如运动、路径、方式和原因,则是通过动词(运动动词和附加语)来体现。他根据运动动词的认知要素或语义成分总结并归纳出三种词汇化模式类型。第一种类型:运动+方式/原因,例如英语中的“run、walk、push、blow”等。这类动词通常被称为“方式动词”。在运动事件描述中,其路径需要借助于附加语,即介词、副词等小品词来表现。绝大多数印欧语言(罗马语除外)属于这一类型,英语最为典型。第二种类型:运动+路径,例如英语中的“enter、ascend、descend”等,这类动词通常被称为“路径动词”。属于这一类型的语言有法语、罗马语、日语、韩语等,以西班牙语最为典型。第三种类型:运动+运动主体,英语中此类动词的数量较少,如“spit、rain、snow”等。Atsugewi和Navaho语也属于此类型。
(二)真实与虚构运动的语义成分对比
根据Talmy(2000)对运动事件的描述,可知:绝大多数真实运动中包括运动主体、背景、路径和方式。那么这些语义成分在延伸路径虚构运动中是否都能得以体现,真实运动与延伸路径虚构运动间到底有何差异呢?
1.焦点能否移动
真实运动中的运动主体具有移动性,既可以是有生命的人和动物,也可以是无生命的石头、铅笔等可移动的物体;而延伸路径虚构运动的运动主体均为无生命且不具有移动性的物体,如山川、河流、道路、建筑物等。而且根据李秋杨(2012)的研究可知,虚构运动的主体可分为现实位移主体和假设位移主体两种。例如:
(3)The pencil rolled off the table.(Talmy,2000)
(4)I threw the pencil into the garbage can.(自拟)
(5)The trail goes from El Portal to Yosemite.(Matlock,2004)(延伸路径虚构运动)
2.背景能否移动
就背景而言,真实运动的背景是静止不动的,而延伸路径虚构运动的背景既可以是静止不动的,也可以是运动的。例如:
(6)The napkin blew off the table.(Talmy,2000)
(7)The fence goes from the plateau to the valley.(Talmy,2000)(背景运动)
(8)The tunnel goes through the mountain.(自拟)(背景静止)
3.动词中有无“路径”
根据Talmy的Cognitive Semantics(Volume П):Typology and Process in Concept Structuring,我们可知真实运动中使用的运动动词可分为三类:运动+原因/方式、运动+路径、运动+主体。由此可见,真实运动在表达时,路径可有可无。而Matsumoto(1996)发现英语延伸路径虚构运动表达中的路径信息必须要表达出来,如果运动动词不包含路径信息则必须用一定的副词或介词短语来表现,否则句子不成立。例如:
(9)The bottle floated along the canal.(束定芳,2008)(包含路径信息)
(10)I spat into the cuspidor.(束定芳,2008)(不包含路径信息)
*(11)The road began to run.(Matsumoto,1996)
(12)The road began to run along/ straight the shore.(Matsumoto,1996)
4.动词中有无“方式”
真实运动中的运动动词本身可以包含方式,若运动动词不包含方式,但想表现出来,可通过在句中添加介词短语等手段来表现运动的方式。而描述延伸路径虚构运动时,若运动动词为方式动词,则表达不成立;除非该方式动词包含了一定的路径信息,例如“ramble、wander、roam”等方式动词本身包含了路径信息,因此可用于虚构运动中。例如:
(13)It rained in through the bedroom window.(束定芳,2008)(不包含方式)
(14)The rock rolled/ slid/ bounced down the hill.(束定芳,2008)(包含方式)
*(15)The road walks/ speeds/ hurries/ strides through the park.(Matsumoto,1996)
(16)The path rambles/ roams/ wanders through the forest.(Matsumoto,1996)
四、延伸路径虚构运动产生的原因
延伸路径虚构运动的产生主要涉及人的心智路径、心智扫描和视线焦点的运动过程。本节将从这三方面来探讨延伸路径虚构运动产生的原因。
(一)心智路径与心智扫描
R.W.Langacker(2008)在Cognitive Grammar:A Basic Introduction一书中区分了两种心理扫描能力:顺序扫描(sequential scanning)和总体扫描(summary scanning)。他在书中将顺序扫描定义为一种认知处理方式,其中一系列状态的表征方式呈顺次转换,其本质是非累加性的;而总体扫描则被定义为一种认知处理方式,其中各成分状态以累加性方式激活,由此一个复杂结构的各个侧面呈共存同现状态。顺序扫描与总体扫描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事件进行心智处理时是测定时间的方式不同,即对应于某一场景不同部分的扫描事件是同时激活的还是顺次激活的。
延伸路径虚构运动本身是不存在的,之所以能够存在的一个原因是客体参与其中,并对不具有移动性的位移主体进行心智扫描,形成心智路径。以“The road began to descend.”为例,利用Langacker的“心理扫描”来分析:路本身是静止不动的,但客体对其进行了心智扫描,并在心理上形成了一个心智路径,感觉到路开始为下坡路,因此产生延伸路径虚构运动。笔者认为,顺序扫描和总体扫描虽有区别,但在延伸路径虚构运动中,客体在进行心智扫描时将这两种方式结合从而产生了虚构运动,并在心中形成了不具有移动性的位移主体的运动路径。
(二)视线焦点的转变
延伸路径虚构运动的运动主体既可以是虚拟想象的,也可以是实际存在的。运动虽然是虚构的,但实际上却有明显的感知依据,这一感知依据主要来自于人的视觉。李秋杨(2012)根据虚构运动的视觉体验和观察者是否参与到运动事件之中的关系将虚构运动分为三种情况:主体参与的虚构运动、主体缺位的虚构运动和视角变化产生的虚构运动。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第三种——视线焦点变化产生的延伸路径虚构运动。
Bolinger(1988)认为语言植根于人的身体动作,人类有声语言的发展有很多在最初阶段跟身体,特别是和视觉感知密切相关。空间和视觉经验在形成其他认知概念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最初就是空间和视觉的动物”(Langacker,1987)。由此可见,视线在运动中具有重要作用。笔者认为,之所以会有真实运动和虚构运动是由于二者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即延伸路径虚构运动的描述者从不同的视角来看不具有位移性的物体。观察者以自己的视线焦点为延伸路径虚构运动的背景,使得主体随着客体视线焦点的移动,发生位移、产生运动。虽然运动实际上并不存在,但这毫不影响人们感受它的动态效果。
五、结语
本文主要通过将真实运动和延伸路径虚构运动的语义成分进行对比,从而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其中,主要的差异在于延伸路径虚构运动中的路径信息是不可或缺的,而方式信息被排除在外,除非其中包含一定的路径信息;真实运动的背景是静止不动的,而延伸路径虚构运动的背景既可为静止不动的,也可以是运动的。笔者在此基础上从心智路径、心智扫描和视线焦点的角度分析了延伸路径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对延伸路径虚构运动的研究大大丰富了认知语法和认知语义学中的运动事件,使其更加完整,也为运动事件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Bolinger,D.Aspects of Language[M].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88.
[2]Fauconnier,G.&M.Turner.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New York:Basic Books,2002.
[3]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1
& 2)[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4]Langacker,R.W.Concepts,Image and Symbol:The Cognitive
Basis of Grammar[M].Berlin:Mouton de Gruyteer,1990.
[5]Matlock,T.Fictive motion as cognitive simulation[J].
Memory and Cognition,2004,(32):1389-1400.
[6]Matsumoto,Y.Subjective motion and English and Japanese
verbs[J].Cognitive Linguistics,1996a,7,(2):183-226.
[7]Matsumoto,Y.How abstract is subjective motion? A
comparison of coverage path expressions and access path expressions[A]In A.E.Goldberg.Conceptual Structure,Discourse,and Language[C].Stanford.CA:CSLI Publications,1996b:359-373.
[8]Talmy,L.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M].Cambridge:The MIT Press,2000.
[9]Talmy,L.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Typology and
Process in Concept Structuring[M].Cambridge:The MIT Press,2000.
[10]范娜.英语延伸路径虚构运动表达的路径及方式[J].大连海事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06-109.
[11]范娜.汉英指示路径虚拟位移对比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
报,2014,(1):15-19.
[12]李秋杨.“以动写静”——虚拟位移事件的主观性体验[J].江
苏外语教学研究,2012,(1):71-75.
[13]李秋杨,陈晨.虚拟位移表达的空间和视觉体验阐释[J].当代
修辞学,2012,(2):46-52.
[14]李雪.英汉语言表达中“想象性运动”的认知阐释[J].西南政
法大学学报,2009,(2):130-135.
[15]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马杨娟 浙江杭州 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3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