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数学论文范文,小学数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课本习题的调整策略

  • 投稿夏天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384次
  • 评分4
  • 47
  • 0

浙江天台县平桥镇中心小学(317200) 庞红星

[摘 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般比较重视例题的教学,对于课本中的习题,只是简单地就题论题,做完就万事大吉,导致习题的功能被弱化,教材的编写意图不能凸显。如果能对习题进行恰当地处理、改造和设计,对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升学生思维等都大有好处。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四方面谈谈课本习题的调整策略:在原图上标一标,提高解题的可操作性;把图的构造改一改,增强练习的趣味性;把顺序安排调一调,保持思维的连续性;练习后进行思一思,提升思维的深刻性。

[关键词]课本习题 调整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20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般比较重视例题的教学,对于课本中的习题,往往只是简单地就题论题,做完就万事大吉,导致习题的功能被弱化,教材的编写意图不能凸显。事实上,如果能对习题进行恰当地处理、改造和设计,对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等都大有好处。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课本习题的调整策略。

一、在原图上标一标,提高解题的可操作性

【案例1】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平行与垂直”第61页练习十第1题。

分析:此题让学生综合运用平行和垂直的知识进行判断、辨析,一般教师采用请学生说一说、指一指或描一描答案的处理方式。由于此题没有给图形标上字母,在说一说时,特别是第三幅图学生说“左边和中间的线段互相平行”。中间有两条,指哪一条呢?显然不够准确、科学。如果请学生上台指一指,因为答案比较多,上台指的人比较多,学生走上走下,就会造成课堂时间的隐性流失;如果只请几名学生上台,又会挫伤举手学生的积极性;如果请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描出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的两条线段,有的线段会被重复描到,第一次描的会被掩盖住,不能看到第一次完整的答案。

调整:给三幅图标上不同的字母。(如下图)

教学片断回放:

师(先出示第一个图形):下面哪两条线段互相平行?

生1:AB // CD,AD // BC。

师:眼睛真亮,一下就把两组互相平行的线段都找到了。

生2:这幅图没有平行,因为互相平行是指两条直线。

师:可以把这些线段看成直线,因为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师:哪两条线段互相垂直?

生3:AD⊥AB,AB⊥BC,BC⊥DC,AD⊥DC。

师:你真厉害,一口气说出了四组互相垂直的线段。

师(出示后面两幅图):这两幅你还能找到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吗?请在作业纸上填一填,看谁找得多。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

反思:给三幅图标上不同的字母,好处有两个:学生反馈时,便于教师和其他学生清楚知道他找的是哪幅图哪条线段;有利于操作。数学教学要尊重数学的本质,应讲科学,追求严密。标上字母后的第一幅图让学生说时表达方便、清晰,学生边说PPT边出示答案,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的概念,强化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后面两幅图让学生独立练习,能找到几种就写几种,检验学生掌握的情况。这样循序渐进地操作,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把图的构造改一改,增强练习的趣味性

【案例2】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位置”第21页练习五第2题。

分析:这题在方格纸上采用“识字表”的形式,让学生用数对表示指定汉字的位置,又根据数对找对应的汉字,学生一般都会做,但缺乏挑战性,容易引发学生思维的疲劳,所以对此图做了如下改进。

调整:在方格纸的上面放一个屋顶,把此图的主题“识字表”改成“藏宝阁”,这样就很像一幢房子。因为此题比较简单,也可以把5行5列的方格纸改成4行4列。(如下图)

教学片断回放:

师: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带你们到藏宝阁里去寻宝吧!找到了,宝贝就是你的!

师(PPT出示:藏宝阁):其中一格有礼物!但机会只有一次!为了帮助大家快速、准确地找到宝贝,送给大家三个提示!要不要看?

(学生很激动)

(PPT出示提示1:宝贝不在(1,2)(1,4)(2,1)(4,2) 中)

生:宝贝不在“春、日、叶、冬”这四个地方。(学生说出答案后,教师点击鼠标把出现对应的字去掉)

师:不错,离宝贝近了一步!

(PPT出示提示2:数对中两个数相同的可排除)

生:可以去掉“枝、夏、雷、火”。

(PPT出现一条斜线,快速划去这四个字)

师:如果再往后,是数对多少呢?

生:(5,5)。

师:可以用一个数对表示出这5组数对吗?

生:(a,a)。

(PPT出示提示3:宝贝的位置数对中没有数字3)

生1:(3,1)(3,2)(3,3)(3,4)。第3列,第1个数都是3,去掉。

生2:(1,3)(2,3)(3,3)(4,3)。第3行,第2个数都是3,去掉。

(PPT快速划去横的第三行,竖的第三列)

师:加油,离宝贝越来越近了!到底在“月”还是在“竹”呢?这样吧!如果能回答出下面的这个问题,我可以再给大家一个提示!敢不敢来试试?

(PPT出示问题:数对中含有3”的这些字位置有什么规律?)

生3:都是在同一排的!

生4:第1个数字是3的,在同一列;第2个数字都是3的,在同一行。

师:真不错!我不得不佩服你们!那就看提示4吧!

(PPT出示提示4:宝贝位置的数对的两个数之和是6)

生5:(2,4)。

师:追问:为什么不是“竹”呢?

生6:“竹”是(4,1),4+1=5,和不是6。

(PPT去掉“竹”)

师:宝贝就在“月”下。看看是什么?

生:礼品盒。

师:礼品盒藏在(2,4)的同学桌子里。请这位同学把礼品盒拿到讲台上来,并打开礼品盒。看看是什么?

生:糖果。

师:这么多礼物,怎么发呢?我们刚学了数对,就用数对来帮忙发礼物,怎么样?

师:请看大屏幕上相应数对的同学,起立拿礼物。

(PPT依次出现数对:(4,5)、(a,5)、(4,b))

师:要想剩下的同学也拿到礼物,可以用哪个数对表示?

生:(a,b)。

师:因为全班只有8列,7行,所以a不能超过8,b不能超过7。

教师分发礼物……

反思: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此练习被设计成“到藏宝阁里去寻宝”,利用提示逐步淘汰掉宝物不可能存在的地方,找到宝物的位置,最后教师利用数对来发礼物。学习材料来自生活当中,学生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产生强烈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学习的态度无形中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同时也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另外小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容易稳定、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奇的刺激所吸引。通过做游戏的形式,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浓浓的兴趣。

三、把顺序安排调一调,保持思维的连续性

【案例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第81页练习十七第2题和第4题。

分析:第2题让学生在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帮助学生抓住图形的本质属性,排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第4题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的特征的直接应用。后一题知识点是前一题知识点的延续,于是可以把练习顺序调一调,练习第2题后跳过第3题,直接练习第4题,目的是整合资源,保持学生思维的连续性,使知识更具系统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调整:练习第2题后PPT隐去其他图形,只留下第①、②幅图形,并放大,再给留下的两个图形标上数据,变成第4题,请学生填一填。

教学片断回放:

师:下面的图形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请做在数学书第81页上。

生1:①④⑦是长方形,②⑥是正方形,⑤是平行四边形。

师:你怎么知道①④⑦是长方形?

生1:根据长方形的特点来判断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你怎么知道②⑥是正方形?

生1:根据正方形的特点来判断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隐去其他图形,PPT上只剩下第①和第②幅图)

师:给出第①、②幅图几条边的长度,你能知道其他边的长度吗?(PPT上第①和第②幅图上出现数据,变成第4题)请做一做。

生2:第一个图形上边长填6厘米。

师:你依据什么来填的?

生2: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左边宽填4厘米。

生3:正方形每边填5厘米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3: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反思:在事物与事物之间,尤其是包含了时空间隔的情况下,人的思维活动明显呈现出松散的特征,是停顿的、间歇的。学习数学也是如此,教师要利用思维的这些特质,提升学生思维活动的效力。练习第2题是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进行判断,第4题是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填写边的长短,两题都是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如果整合在一起,就能减少学生思维的跨越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四、练习后进行思一思,提升思维的深刻性

【案例4】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第53页练习十一第1题的第2小题。

分析:此题将苹果和梨按3∶1的比例成组出现,教师在处理这道题时通常就题论题,先引导学生观察苹果和梨的排列有什么规律,接着让学生在括号里填出答案,再问一问这样填的理由是什么。最后通过改变组数,让学生说说这时苹果个数是梨的几倍,这道题就结束了。我认为,在学生“操练”结束之后,更应该为学生提供静心“咀嚼”的机会,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去进行新的观察、比较、探索、发现,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

调整:将原题和改变组数得到的一些数据分别整理在下面的表格中,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再运用发现的规律。

教学片断回放:

师:苹果有几个?梨有几个?苹果个数是梨的几倍?

生1:苹果有9个,梨有3个,苹果个数是梨的3倍。

师:苹果个数是梨的3倍,你是怎么想的?

生1:把梨看作标准量,苹果有3个这样的标准量。

(PPT去掉最后一组的3个苹果和一个梨)

师:现在苹果有几个?梨有几个?苹果个数是梨的几倍?

生2:苹果有6个,梨有2个,苹果个数是梨的3倍。

(PPT再去掉一组)

师:现在呢?

生3:苹果有3个,梨有1个,苹果个数是梨的3倍。

(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把数据填到表1中)

师: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生4:苹果个数每次多3个,梨每次多1个,倍数不变。

生5:标准量都是梨,比较量都是苹果。

生6:比较量÷标准量=倍数。

生7:标准量×倍数=比较量。

生8:比较量÷倍数=标准量。

师:同学们都有一双敏锐的数学慧眼,观察出了比较量÷标准量=倍数。假如苹果有27个,梨有9个,苹果个数是梨的几倍?

生9:27÷9=3。

师:苹果个数是梨的3倍,苹果可以是几个?梨呢?

生10:12÷4=3,苹果可以是12个,梨是4个。

……

师:只要“苹果的个数÷梨的个数=3”都可以。(在上面表格中填上省略号)

反思:思维的深刻性也叫思维的深度,是指善于透过纷繁的现象发现问题本质的思维品质。教师通过改变图中的组数,将得到的一些数据整理在表1中,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有的学生发现了无论组数怎样变化,苹果和梨的倍数关系是不变的,可以用“比较量÷标准量=倍数”;有的学生发现了“标准量×倍数=比较量”;有的学生发现了“比较量÷倍数=标准量”。在学生找到规律后,教师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继续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找到合适自己起跳的高度,利用“比较量÷标准量=倍数”这个关系式,提出“苹果个数是梨的3倍,苹果还可以是几个?梨呢?”这一开放性的问题,让更多的学生得到思考的机会,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总之,我们要找准学生的知识起点,以学生的思维视角和思维方式去关注习题,对习题进行优化组合、适当开发、丰富润泽,使习题本身所内隐的潜在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实现题量小、效果好、效率高的教学效果。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