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数学论文范文,小学数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找问题”的能力探析

  • 投稿Aaro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397次
  • 评分4
  • 32
  • 0

江苏泰州市孔桥小学(225411) 陈 玲

[摘 要]从“给问题”学生到让学生“找问题”的变化,是两种不同教学理念的体现。两者间的跨越,促进学生发现和找到新问题、新观点,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培养了问题意识,体悟到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快乐。

[关键词]给问题 找问题 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5-073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从原先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到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是直接抛出问题给学生去探究,还是让学生自己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去探究?对于这个问题,在区教研中心组织的“同课异构”之“圆的认识”的教学中,我有了更深的体会。

一、A老师的案例回放

学习例3,探究圆的特征。

师:我们认识了圆的圆心、半径、直径。大家想不想再深入探究呢?

(出示研究提示:利用桌上的圆片,通过画、量、折,你能发现圆的哪些特征?1.在同一个圆里能画多少条半径、直径?2.在同一个圆里的半径、直径都相等吗?3.你能发现同一个圆里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4.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可以用圆片、直尺、圆规等作为研究工具,画、比、折。记录下你的发现。

(学生活动。)

师小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同学们自己动手发现了圆这么多的特征,善于观察、探索、研究,总会带给我们别样的精彩。

【我的思考】A老师这样设计教学虽然方便学生探究,给人感觉课堂很有秩序,但总觉得有点“硬塞”的味道,教师把现成的问题抛给学生,学生只是在教师的安排下去探索和验证,俨然变成了“程序员”,丧失了主动性。

二、B老师的案例回放

师:小组先讨论,关于圆,你们组想研究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活动规则(拿出圆片,画画、比比、折折、量量,你一定会有发现的):1.分小组讨论确定本组要研究的问题。2.凡是能首先提出问题的小组将获得“小小爱因斯坦”勋章一枚。3.一个小组可以同时研究几个问题,上不封顶。4.小组汇报时对于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并提出补充的同学,将获得“敢于与众不同”勋章一枚。5.提问暂时有困难的小组,组长可以到老师这儿来请“智慧锦囊”帮忙。)

(学生汇报问题或来领取问题。)

师:听了同学们的汇报后,老师刚刚把每个小组要研究的问题做了归纳。

问题①:在同一个圆里究竟有多少条半径?有多少条直径?

问题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都相等吗?直径呢?

问题③: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问题④: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

师:请各个小组按照选定的问题开始探究,同时完成自主学习单第三题。

(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小组,并做适当的课堂观察。时间为3~5分钟。)

小组1汇报:同一个圆里可以画无数条半径、直径。我是通过画的方法。学生演示如何画。

师:画的方法很不错!咱们全班一起来比一比、画一画,30秒之内看看谁画的半径和直径条数最多。关于这个问题还有不同的验证方法吗?(板书半径、直径无数条)

小组2汇报: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直径的长度也相等。我是用折一折的方法。

师:这个方法不错,全班都来跟着折一折(板书长度都相等),其他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小组3汇报:同一个圆直径的长度等于半径的两倍。我们是通过量的方法然后计算,还有折的方法。

师追问:指着黑板上的圆,这个圆的直径是你们画的圆的半径的两倍吗?为什么?(引出在同圆或等圆中)

小组4汇报:圆是轴对称图形。我对折以后发现它完全重合,所以它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有无数条,对称轴就是这个圆的直径。

师:你还有哪些发现?

【我的思考】B老师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没有急于给出探索验证的问题,而是通过先分小组让学生自己去“找问题”,从而讨论确定本组要研究的问题(B老师别具匠心地推出了“小小爱因斯坦”勋章和“敢于与众不同”勋章),在此基础上B老师对学生发现和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研究自己发现的问题中去,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我探索和思考的空间。

从“给问题”学生到让学生自己“找问题”的变化,其实就是两种不同教学理念的体现,“给问题”学生是教师主动,学生被动,是重在学生解决已有的问题。而让学生“找问题”则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情提出问题,“我的地盘我做主”。它让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迸发。

从“给问题”到“找问题”的跨越,学生在此过程中发现和找到新问题、新观点,对学生而言,是一种自我超越,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悟到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快乐。对教师而言,也真正体现了“以学定教,以生为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等待之后,我们将能够听到花开有声,看到精彩迭生,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的终极追求。

(责编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