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224500) 张素红
近日,笔者听了我校李老师执教的“平移和旋转”一课,感触颇深。李老师的课堂没有优美动听的语言,没有活泼可爱的动画,看到的是朴实的师生互动,听到的是别具一格的引导与启发。
一、真实的情境体验——铅华去尽
概念教学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把握本质特征,但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实在难以用语言描述,让学生进行动作模仿是比较合适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更加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
师:老师想和小朋友们玩一个“猜词语”的游戏,好不好?(好)听清楚游戏要求:拿着写有词语的纸条,跑到座位的最后排,打开纸条,看一看是什么词语,想一想怎样表演。其他小朋友根据这位同学的表演,猜一猜是什么词语。(生1最先表演火车的运动)
师:大家能猜出他表演的是什么词语吗?
生2:游泳。(生大笑)
生3:火车。
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生3:因为他还发出呜呜的声音,所以我猜是火车。
又有几个学生表演了电风扇、直升机、缆车等运动,稚嫩、拙劣的动作引人发笑,学生的猜想更是五花八门。在这样真实的互演互猜情境中,学生初步建立了平移和旋转概念的表象。事实上,生活中的平移或旋转现象并不是数学意义上平面图形的平移或旋转。课堂教学中,如果用作观察的例子不够典型,就会对学生的理解产生误导。教学中李老师选择火车、电风扇、直升机、缆车作为表演对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并在“猜词语”的活动中让学生明确思维的方向,使他们在富有创造性的猜想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朴实的课堂评价——清水芙蓉
曾几何时,数学课上教师的赞赏声不绝于耳,甚至对学生出现理解上的错误也不加以引导与启发。而在李老师的课堂上,教师的智慧在朴实的评价语言中闪光。
师:你能把数学书进行上下平移吗?(学生开始动手试一试,有几个学生只图动作快,反而把弄书掉了)
师:我们做什么事都要认真、细心。上下平移虽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但同样需要认真、细心才能做好。(在老师的示范下,学生认真、细心地完成了平移的动作)
师:你能说一说在生活中见过的平移或旋转现象吗?(虽然课件演示了生活中很多的平移或旋转现象,但让学生到生活中找一找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只有一个学生举起手来)
师:可能一下子想不出来,先让我们听听这位小朋友是怎么说的。你只要仔细听,肯定会有所启发。
生1:我骑自行车的时候,自行车车轮的运动是旋转。
师:他从生活中最平常的骑车运动中找到了旋转,不简单!你找到了吗?
生2:星期一升国旗时,国旗的运动是平移。
生3:老爷爷做棉花糖时,棉花糖的运动是旋转。
生4:打开数学书的动作是旋转。
……
上述教学中,李老师说“你只要仔细听,肯定会有所启发”,在这样朴实的评价语言引领下,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思维过程,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
李老师的课堂是朴实的,如部分学生没有用心进行平移而导致课本从手中滑落时,李老师这样评价:“上下平移虽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但同样需要认真、细心才能做好。”这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平移的方法,更是一种学习习惯的培养和教师人格魅力的展示。如果教师此时不加以中肯的评价,长此以往,学生会在过度的表扬中迷失方向。
三、扎实的练习训练——咬定青山
自课程改革以来,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因背负着传统二字而逐渐远离我们的课堂。如很多公开课的课堂练习过于强调联系生活,淡化了练习的课堂巩固与训练功能,失去了数学的本义;部分教师教学中过于追求问题的开放性、答案的多样性,淡化了练习的主旨,降低了练习的针对性;某些教师过于讲究练习形式的活动性,使得练习流于形式,导致学生得不到实实在在的训练。而在本节课教学中,李老师的练习设计在新理念引领下,发挥了传统练习的功能,多层次、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了实实在在的训练。
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时,学生对平移的方向比较容易判断,但对平移的距离常常出错,而且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也常常不能与原图形全等。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李老师在此费了一番工夫。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点的平移,再到观察线段的平移,最后才是观察图形的平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建立了“图形本身格数+空格数=移动格数”这一数学模型,得出了“平移后的图形大小不变、格数都相等”的结论。接着,李老师又组织了一系列的相关练习:(1)数一数,谁平移的远?(2)画一画平移后的图形。(3)游戏:猜猜我在哪?整个练习过程,既有口答练习,又有动笔作业;既要求两人合作,又有独立思考。同时,李老师不仅指导学生认真读题,更要求学生读懂题目的意思,正确解答,使每个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这样进行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为学习更高层次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了发展。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