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人力资源毕业论文范文,人力资源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高校培养经管创新人才的模式探索

  • 投稿我是
  • 更新时间2015-09-22
  • 阅读量439次
  • 评分4
  • 94
  • 0

田雪莹 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

基金项目:苏州科技学院教改项目“经管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资助成果。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任务。作为国家高级经济管理人才队伍的主力军,高校经管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极其重要。因此,如何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培养经管创新人才是经管类本科生教育的核心,也是教育改革的主体方向。为适应社会对人才创新能力的迫切需要,彰显经管专业学生特色,本文从教学方式、师资建设、质量监控、校企合作和人才评价五方面系统构建高校经管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必须实现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向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并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性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式转变。注重教学内容的超前性、新颖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了解世界最新发展动态,使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结构与世界发展先进水平同步,这样,才可能使学生在现有的水平基础上实现创新和突破。同时要加强学生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推行问题式教学法、探讨式教学法,使教师主导的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探究的场所,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训练学生独立思维能力,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强化现代经济学规范的培训,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也应当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课堂教学要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夯实创新教育的基础条件

创新教育对专业师资要求较高,既要求具备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更要有丰富的经验,兼具这两方面素质的教师还较为缺乏。这需要积极整合现有专业师资资源的结构,多渠道提升现有专业教师研究和指导创新教育的能力和层次,如支持教师到相关企业锻炼,鼓励教师参与实务部门的创新实践,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和交流,大幅度增加创新研究基金,鼓励更多教师申报相关研究课题,提高教师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水平。同时,积极聘请创业成功人士、实务部门的专家等做指导教师,建立一支多层次和高素质的创新教育教师队伍。

三、采用多渠道监控教学质量

多渠道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是经管类专业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目标实施的保证。首先,教学质量监控队伍建设。根据经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方案,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发现偏差及时反馈、督导跟进,保证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其次,成立专业教学工作委员会,定期和不定期召开研讨会,讨论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改革、青年教师培养、考核体系等一系列问题。第三,完善评教系统。邀请学生、教学督导、企业专家等通过现场听课、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不定期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并向教师个人反馈评价结果,协助教师及时改进。最后,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企业调研,根据毕业生和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四、开展校企合作,构建跨专业仿真实训平台

加强校企合作新模式,根据学生实习、就业、创业基地一体化建设的思路,为学生创造更多与社会生产接触的机会。围绕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构建跨专业仿真实训平台。从经管类人才的就业面向来看,相关企业注重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的培养。基于此,在创新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要面向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通过校内跨专业仿真实训平台的构建,着力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和面向不同岗位的管理决策能力。跨专业仿真实训平台,就是针对企业实际发生的经营管理活动,以真实的业务流程为导向,通过搭建贴近企业现实情况的仿真模拟环境,引导经管类学生围绕制造企业和服务型企业的核心经营管理类业务活动,开展跨岗位、跨专业的实训活动。

五、完善经管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学业考核评价强调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忽视了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学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评价体系:第一,注重过程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历程、情感交流与沟通以及教学的互动过程而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传授,更关注师生在情境中参与的程度而不是结果的正误。第二,构建多元化评价标准,在学业评价上采取课堂观察、课外实践、学生作品、体验与反思等多元化的评价标准,突出学生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查。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鞠立伟,何永秀. 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11(11):46-48

[2]许和连,蔡婕萍.湖南省高校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9):415-418

[3]王延臣,张楠等.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标准和意义[J].教育经济研究,2010(9):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