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国际贸易毕业论文范文,国际贸易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走向2020年的中欧经贸合作发展与挑战

  • 投稿杜行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686次
  • 评分4
  • 87
  • 0

姚 铃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2014年,中欧经贸合作取得较大发展,双边贸易趋向均衡化,中国对欧投资出现新一轮大幅增长,在中国与主要经贸伙伴的合作中表现最为抢眼。与此同时,中国与欧盟在双边与多边层面开展积极对话与合作,中欧合作既为欧盟经济复苏提供了动力,也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外部推动力。《中欧2020合作战略规划》规划了深化中欧合作的蓝图,而2014年中欧经贸的发展也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迎来了走向2020年的良好开端。

一、中国对欧盟贸易增长速度加快

2014年,中欧双边贸易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波动的不利局面,实现显著增长。据海关统计,当年中国与欧盟进出口贸易总额6151.4亿美元,同比增长9.9%,其中中方对欧出口3708.8亿美元、自欧进口2442.5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9.4%和10.7%,德国、英国、荷兰、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自然是中国在欧盟的六大传统贸易伙伴。2014年,中国与上述六国贸易额达到4644.6亿美元,占中欧贸易总额的75.5%。

2014年中欧贸易发展呈现如下主要特点:

第一,贸易增速居中国与发达市场贸易之首。2009-2013年的5年间,中欧贸易经历了两次衰退。金融危机发生前的5年(2004-2008年)间,中欧贸易平均增速高达25.6%;而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的5年(2009-2013年)间仅为6.4%,但从2014年的情况看,中欧贸易已成功走出困境。当年中欧贸易增长速度为9.9%,不仅快于全国对外贸易整体增速(3.4%),且快于中国与美国(6.6%)、与日本(0.0%)等其他发达经济体的贸易增速。

第二,欧盟占中国外贸出口市场的份额回升。2009年-2013年,受到欧盟经济二次衰退影响,欧盟在中国主要出口市场中的比重一路下滑,从高位时的19.7%跌至15.3%,降幅在发达市场中居第一位,退居中国第二大出口市场。随着欧盟经济的逐步复苏,以及中欧在多个层次合作的不断深化,中国对欧盟出口呈现回暖的态势。2014年,对欧盟出口在中国对外出口中所占比重回升至15.8%。

第三,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往来持续加快。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成为中欧贸易的新增长点,2014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进出口贸易额为602.3亿美元,较2009年(323.9亿美元)增长85.9%%,占中欧贸易总额的比重从2009年的8.9%上升至9.9%。其中,中国对中东欧国家出口额从263.5亿美元增至437.1亿美元,增长65.9%;从中东欧国家进口额从60.5亿美元增至165.2亿美元,增长173.0%,增速均快于同期中国与欧盟双边贸易的增长速度(69.0%、57.0%和91.2%)。

第四,中国对欧盟机电产品出口出现普涨。2014年,包括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与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在内的8大类机电产品对欧盟出口金额合计1797.2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对欧盟出口的比重达到48.5%。其中贱金属器具、贱金属杂项制品、航空器类、船舶类产品实现两位数增长;在上述8大类机电产品中,设备类机电产品占比达到96.4%。

二、中国对欧盟投资创近年来新高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企业对欧盟投资加速增长,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从中低端产业链转向中高端产业链。具体而言,中国企业投资欧盟主要是为了获取更大市场,以及学习欧盟企业的管理经验、技术创新和品牌经营。2014年,中国企业对欧盟投资呈现如下特点:

一是投资增速创近年新高。据商务部统计,2014年,中国对欧盟投资额约为122亿美元,同比增加1.7倍,增幅仅次于2009年(当年中国对欧盟投资同比增长5倍)。截至2013年底,中国企业在欧盟投资存量达到401亿美元,比2010年底的125.1亿美元扩大了2.2倍。欧盟居香港之后,已成为中国企业投资海外的重要市场。

二是投资的地域较为集中。中国企业对欧盟投资主要集中在英国、卢森堡、法国、德国、荷兰5国。截至2013年底,中国企业对上述5国投资存量合计占中国对欧盟投资存量的84%。但是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以来,除了上述核心国家,西班牙、葡萄牙、希腊以及意大利也成为中企前往欧盟投资的重要战略选择。

三是英国和意大利是重点国别。综合媒体报道,中国对英国投资集中在基础设施和房地产领域,2014年投资额合计约35亿美元,主要项目包括中国投资公司收购伦敦西部奇斯威克园区,以及中广核收购法国电力旗下位于英国约克、纽卡斯尔和彼得伯勒的三座风力发电场等;对意大利投资集中于能源、电力领域,投资额合计近70亿美元,包括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入股意大利国有能源集团埃尼(Eni)和国家电力公司(Enel)、中国国家电网收购意大利存贷款公司能源网资产等。

三、“一带一路”建设合作稳步推进

(一)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取得进展

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承接点,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积极开展经贸合作区建设合作。双方初步确定在罗马尼亚、匈牙利和塞尔维亚建立三个“经贸合作区”,将过去罗马尼亚和匈牙利以批发贸易为主的“中国商城”塑造成新型商贸物流园区。根据计划,相关商贸物流园的定位是服务于中欧中小企业进军各自市场的海外平台,旨在通过引进物流企业和现代物流理念,打造全供应链服务,实现商贸带动物流、物流服务于商贸的目标。先期拟由中资企业牵头在当地招商,吸引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企业进驻,形成产业集群。当前在匈牙利,两国投资者已经初步建立起一区四园的商贸物流园区,把物流、仓储、保税、报关与品牌展示联合起来,未来将通过完善电子商务平台和引进金融服务机构,做大“境外商贸合作区”,带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与投资的不断发展。

(二)中欧快速货物班列逐步走入正轨

2014年,中欧间集装箱快速货物班列(也称中欧班列)利用效率和水平明显提高。随着惠普(HP)、宝马(BMW)和梅赛德斯-奔驰(Mercedes-Benz)等企业货物加入铁路运输,“渝新欧”和“郑新欧”班列实现回程货源零的突破,以中欧班列构建的中欧间国际物流大通道的影响力逐步增强。中欧班列运力的提升不仅进一步便利了中国与欧盟内传统贸易伙伴国的经贸往来,而且随着中东欧国家中转站和终点站的逐渐增多,中国与相关国家商品生产与双向流动合作有望得到进一步加强。中国铁路总公司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欧班列从9对增加到21对,共开行308列,发送集装箱26070标准箱,较2013年增加228列,增长285%;全年货运量同比增加近3倍,中方通过中欧班列出口欧盟的商品金额达到约140亿美元。

(三)双边互联互通合作项目进展顺利

分别于2013年11月和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议先后通过的《中国-中东欧合作布加勒斯特纲要》和《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贝尔格莱德纲要》,将中国与中东欧互联互通合作提升到新的高度。以此为契机,中国与中东欧,尤其在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等巴尔干半岛的中东欧国家,双方有关基础设施与能源的项目合作不断取得突破,塞尔维亚科斯托拉茨(Kostolac)煤电厂升级改造、摩拉瓦运河水电站及多瑙河米海洛·卜平大桥建设和波黑斯坦那里火电站项目都进展顺利。

值得关注的是,2014年第三次中国-中东欧领导人会议,就建设“中欧陆海快线”达成一致。根据该计划,2015-2017年,双方将完成匈塞铁路(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至匈牙利布达佩斯)建设,为“中欧陆海快线”(希腊比雷埃夫斯港—马其顿斯科普里—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匈牙利布达佩斯)的贯通创造条件。届时,陆海联运将成为中国与中东欧贸易货物运输的另一种方式,与目前正在大力发展的中欧班列运输相互配合,将进一步增加铁路运输在中欧货物运输中的比重,充分发挥铁路运输时间最短(比海运节省约一半时间)、成本适中(低于空运、高于海运1倍)及承运商品附加值较高的优势,一定程度上改善中国与欧盟货物贸易西重东轻的格局。

四、中欧经贸合作发展面临的挑战

自2013年底以来,中欧经贸关系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周期。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方针;欧盟完成了《里斯本条约》生效后的首次欧洲议会选举并任命新的欧盟委员会主席。中国和欧盟政治经济层面的新变化给未来5年中欧经贸合作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而欧盟经济增长势头趋向巩固、中国与欧盟高层政治互信不断增强、中欧2020年合作框架得到确立,合作共赢成为中欧关系主流。这意味着中欧经贸合作将面临比过去5年(2009-2013年)有利的形势。但另一方面,从战略来看,中欧经贸合作也面临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是国际货币政策错配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挑战。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英国央行和欧洲央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2014年,英国伦敦、德国法兰克福、法国巴黎、卢森堡相继设立人民币清算行,中欧开展人民币贸易结算和跨境支付日趋便利,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在欧洲取得积极进展。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数据显示,2014年12月,全球2.17%的支付以人民币结算,人民币成为仅次于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的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但2015年1月欧洲央行启动总额超过1.1万亿欧元的扩大资产购买计划,给正在加速国际化的人民币带来了挑战。在量化宽松的刺激下,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欧元将在较长时期内承受贬值压力,同时另一主要储备货币美元却因退出量化宽松政策而日益走强。欧元与美元走势的南辕北辙使人民币汇率承受较大风险,从而使人民币下一阶段从国际支付货币向投资货币、进而发展到储备货币面临障碍。

二是在中欧双边领域的投资协定谈判有待政策突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对欧盟投资大幅增长,欧盟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最重要市场。但实际上,中国海外投资70%集中于亚洲,对欧盟的投资存量占比不到7%;同期欧盟企业对美国投资规模是对华投资规模的20倍。2014年,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正式启动并进行了三轮谈判,双方就投资概念性问题及各自关心的核心问题,如市场准入、投资保护和适用法律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磋商。2015年1月举行的第4轮谈判进入实质性文本阶段。未来中欧投资协定谈判需加快谈判进程,借助国际上通行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集中精力推动国内行政审批管理改革,以释放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活力。

三是在中国与欧盟、美国等多边合作领域力促形成相关谈判的早期收获。在多边层面,欧盟是中国倚重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贸易增长放缓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原因之一。为了挖掘全球贸易增长点,进一步增强对世界贸易组织所倡导的多边贸易体制信心,中国与欧盟、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合作,加快推动世界贸易组织《信息技术协定》扩围谈判和环境产品协议(EGA)谈判,使全球共享因关税降低而带来福利。截至2014年底,《信息技术协定》扩围谈判在主要发达经济体之间取得共识;环境产品协议谈判吸引了占全球绿色产品贸易86%左右的13个经济体加入。中国与欧盟是信息技术和环境产品主要生产和贸易方,双方有责任和义务促进上述两项多边领域的谈判尽早完成,并形成早期收获成果。这样,不仅有利于为双边经济发展增添动力,也将有利于促进带动世界贸易的新一轮增长。

四是在国际贸易新规则协商方面存在的分歧需要加快统一认识。作为全球最大的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中欧在确立国际贸易新规则方面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因为发展水平的差距,在相关规则的协商方面存在分歧,如政府采购协定谈判、出口融资问题和服务贸易协定谈判。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中国目前的出价尚无法达到包括欧盟在内发达经济体的开放市场要求。同时,发展中国家基于产业发展考虑制订的优惠政策,客观上造成国际市场上一定程度的竞争扭曲,这些方面需要随着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内立法水平与国际的接轨逐步消除。在上述领域,中国与欧盟合作已持续多年,但多边场合的推进仍存在较大困难。未来中欧需紧紧抓住目前正在进行的双边谈判或者已有的双边合作机制,力促在双边层面首先达成共识,待时机成熟时上升到多边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