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娜
【摘要】随着微博时代的到来,微博新闻评论成为一种新的新闻评论形式。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对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微议录”栏目856 个样本进行了分析,试图研究传播语言方式的转变是否影响平民话语表达,探讨@人民日报后续微博评论在对主贴信息场域再建构的过程中该评论形式对个人参与公共事务的程度以及在平民话语中呈现怎样的分布特点,对我国进一步实现公共话语中的平民话语权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人民日报微博评论平民话语微议录
伴随2012 年7 月22 日北京暴雨,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以下简称@人民日报)发布第一条微博,在微博平台正式上线。以“权威声音,主流价值,清新表达”为目标定位,目前@人民日报已经发布40990条微博,拥有2900 多万粉丝,其影响力名列报纸类媒体微博前茅。@人民日报微博以新闻类、评论类、服务类信息为主要内容,评论类微博观点鲜明,叙议结合,评论语言亲民口语化,严肃与轻松并进,广受网友好评。语言传播方式转变,提升了平民话语权、拓展了公共话语空间,网友们通过赞、转发、评论、投票、话题和问卷的形式参与互动、发表观点。
评论类博文成为@人民日报获转发评论量最高的博文。官方评论栏目“你好,明天”、“人民微评”(原名“微评论”后改为“人民微评”)和网友评论栏目“微议录”、“中国好声音”等已逐渐成为品牌栏目。有论者认为,微博评论有两种不同向度的解说:一是针对社会问题或现象,直抒胸臆发表的意见和看法,与评述或杂文相似,考察了微博评论主贴的功能指向;二是基于微博“评论功能”发表的后续评论,是对主贴信息场域的再构建。按照这个维度划分,“你好,明天”、“人民微评”、“中国好声音”属于第一种向度,“微议录”将对主贴信息的再建构并以新形式展现,属于第二种向度,将网友的评论归纳重新集合发布。
本文以“微议录”为考察对象,通过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探讨@人民日报后续微博评论在对主贴信息场域再建构的过程中该评论形式对个人参与公共事务的程度以及在平民话语中呈现怎样的分布特点,及对我国进一步实现公共话语中的平民话语权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首先,作为品牌栏目之一“微议录”定期摘录网友观点、集大家理性之言,一改以往官媒向受众单向传播方式为官方与民间草根观点双向传播,为草根大众提供了有效话语平台。其次,“微议录”的选题大多贴近生活、关系民生,民众参与互动热度较高,言论相对理性化。所以本文选取@人民日报“微议录”栏目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
选取@人民日报2012 年8 月13 日至2014年12 月31 日发布的共856 条微博样本分析研究。2012 年8 月4 日发出第一条“微议录”,但8 月5 日至12 日之间没有发布,考虑到样本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本文从正式发布日期2012 年8 月13 日之后的内容开始研究其作为平民话语平台的作用。
(三)类目建构
对主贴信息场域再建构的微博评论的再次呈现,其舆论导向仍然是以媒介为主导,所以本文从媒介和受众的角度出发划分研究类目。需要说明的是,“微议录”栏目发布时间和呈现方式固定,本文不再考虑。
1、栏目内容设置
①议题内容:社会民生(工作就业、医疗卫生、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文化教育、道德法律、公益信息等)、政治方面(政府方针政策、政治事件等)、人生态度(生活方式、亲人情感、人生理想、职业追求、励志鸡汤等)、热点事件、历史纪念(人物、节日、纪念日、历史事件等)、娱乐体育(影视、选秀、明星、体育等)、国际事件(国际时政、国际经济、国际社会等)、其他。
②选题方向:从社会民生、政治、历史、娱乐、国际、其他六个方面划分。(由于经济类涉及内容较少,归为“其他”类)
2、选题意图
媒体本身对该事件所持态度(赞许支持、批评反对、忠告建议、质疑、其他〈开放观点〉)。
3、传播效应
从获得受众点赞量、转发量、评论量考察。
二、主要研究发现
(一)选题倾向——贴近受众,触及社会民生问题
“微议录”所选取的议题内容涉及社会民生、政治、人生态度、亲人情感、热点事件、历史纪念、娱乐体育、国际事件等方方面面,其中以社会民生(368 篇)、热点事件(102 篇)、人生态度(148 篇)所占篇数最多,这三个内容在议题总数的比例达到72.2%,可以看出该栏目致力于讨论贴近民生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选题突出@人民日报的人文关怀和民生意识。根据频次统计议题中出现的高频词汇,2012-2014年主要有:就业、医患关系、贪腐、改革、教育、社会、政府、公民素质和公平正义、大学生(毕业生)、环境、食品安全、文化、正能量等,都是现阶段民众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
在选题方向上,最主要的社会民生方面(这里将热点事件归入社会民生方面),都是社会当下最热点的问题、最富议论性的话题。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其他”这一方面的篇幅占比较多。关注公共话题的同时也关注个人(纪念日、人生理想、青春励志、心灵鸡汤等话题),@人民日报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
最后,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发现,众多议题中国际性事件所占篇数最少,几乎很少提及国际事务。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①本栏目目的是聚焦国内热点民生问题,国际性事件与微博受众贴近性不强,加之国际新闻事件的复杂性不符合本栏目关注社会民生问题的主旨;②在所有报道中提及国际性事件的都是与中国有关的,如“钓鱼岛事件”、“嫦娥号发射”“马航失联”等。
(二)公众视角,舆论引导——评论多元化结构,以忠告建议和开放观点为主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媒体微博不再是单纯的“媒体意见发布”工具,进入了由“媒体意见发布”向“公众意见整合”的发声筒时代。媒体不能再只考虑自己想发布的消息,而更多的考虑受众需要了解的消息、受众需要表达的观点意见。@人民日报的微博定位是“ 参与、沟通、记录时代”,“微议录”从公共视角解读普通基层最关心的话题,使草根民众获得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
“微议录”众多选题多属于“消息+ 评论”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向受众传递着官方媒体的观点和立场,所以这些选题也从侧面体现了@人民日报的意图和态度。在856 篇选题讨论下发表的博文中,虽然也有明显的“赞许支持”“批评反对”和“质疑”的声音,并且彼此差异不大,分别为95篇、91篇和109篇。但是,持“忠告建议”立场的选题占了绝大多数(301 篇),遥遥领先于其他态度立场。其次是“开放观点”(260篇),即@人民日报不表达自己的观点立场,而让网民们自由发表观点。虽然“忠告建议”立场的选题占了大部分,可是五种意图分类,总体还是呈比较平均的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网民的平民话语权得到提升,也就得了一定的影响力。
(三)“微话语权”的理性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新媒体蓝皮书——《中国媒体发展报告(2013)》提出:微博“国家队”异军突起,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级媒体齐发力,在微博舆论场尝试主导“微话语权”。草根微话语权随着媒体微博微话语权开始崭露头角。
赞、转发、评论都是微博评论形式,可以一言不发只“点赞”,也可以转发并附上自己的评论,还可以在留言板下只作为单纯“吐槽”发给博主。根据统计,@人民日报刚开本栏目时赞、转发、评论量都很小,有的只有10 以内的数量,可是裂变式传播和栏目品牌化以后,一方面知名度增加,另一方面栏目本身的特点优势,2014 年转发量变化不大(3452 条),评论量、点赞量都较前一年有明显增长,分别达到3394条、2459 条。但是最大值的出现不能体现平均水平,平均值偏低的劣势说明传播效果不稳定。而且相比@人民日报,其他微博逾万的转发量和评论量,“微议录”栏目的影响力相对较低。其原因可能有议题本身不够有影响力,没有引起受众的共鸣;没有得到微博名人或是意见领袖的关注等。
纵观@人民日报选取的网友评论发现,公众话语空间扩大并没有导致公众话语暴力和非理性化言语恶化。相反地,公众话语的理性声音正向积极方面发展,而且公众话语的影响力在逐渐变大,理性“微话语权”时代慢慢到来。
三、结论与讨论
借助微博平台,平民大众得以对各类社会热点问题和现象表达观点、发表意见。不管是官方媒体还是草根媒体都越来越注重倾听受众的声音,公共话语空间和平民话语权不断提升。@人民日报“微议录”栏目选取网友评论发布是一种尊重大众声音的做法,并且让普通大众“能发声、会发声、有人听”,体现了我国平民话语权提升的一大进步。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人民日报与网友的互动并不频繁,虽然选取网友评论发布,可两者直接对话几乎为零。亲民的表达,随和的话语,贴近生活的话题仅仅做到双向传播而非交互传播。“微议录”栏目相对较低的传播效应也弱化了平民话语影响力。并且“微议录”所选取的话题较少涉及政治经济等重大问题,大多以心灵鸡汤类和社会民生类话题为主,平民话语权提升的同时,其份量并无明显增加。而强化平民话语影响力的关键在于获得话语平台、提升话语理性空间,扩大话语传播效应。所以,要真正实现草根的平民话语权还有艰难而漫长的路要走,需要政府、媒体、民众的共同努力实现。□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张梓轩、雷建军,《党报微博转变政治传播话语体系的探索——以“@人民日报”“你好,明天”栏目为例》[J].《新闻记者》,2013(8)
②董天策等,《试论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新闻评论的特征——基于“你好,明天”“微评论”的实证研究》[J].《当代传播》,2013(4)
③涂光晋,《从“媒体意见发布”到“公众意见整合”——新时期中国新闻评论的历史性变迁》[J]《. 亚洲传媒研究》,2004
④张蕊、金佳,《新媒介生态下媒体官方微博的传播策略——以人民日报新浪微博为例》[J]《. 新闻世界》,2013(8)
⑤陈晓萍,《人民日报微博:亲民的“官腔”》[J]《. 中国新闻周刊》,2012-12-31
⑥侯磊,《对〈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观察与分析》[J]《. 军事记者》,2012(11)
⑦许瑞仪,《传统媒体微博如何提高影响力——基于对人民日报高转发量微博的内容分析》,[J]《. 新闻实践》,2013(6)
⑧廖宇飞,《微博新闻评论的特点及其写作要求》[J]《. 青年记者》,2012(20)
⑨赵文晶,《全要素/全过程视角下的微博评论创新路径》[J].《中国软科学》,2012(5)
(作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