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宝元
【摘要】当前,中央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新闻工作者,要坚定不移地践行和弘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也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营养,进行挖掘和阐发,努力在工作中实现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不仅是个人提升文化修养之必需,更是岗位职责与使命之所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儒道文化 传统文化 新闻工作
当前,中央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同志在2013 年8 月19 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要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般来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流。儒、道两家的思想差别很大,却互相补充,构成了中国文化积极进取与顺应自然的矛盾统一。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指出:“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
本文不揣浅陋,结合孔子、老子和庄子的一些思想及论述,谈一谈对新闻工作的启示。
一、孔子儒家思想对新闻工作的启示
1、向孔子学编辑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编辑家。他在全面审读、删定和编纂“六经”过程中体现出丰富的编辑思想与高超的编辑艺术,为编辑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编辑实践中,孔子确立的思想主要有:“垂世立教”,达到传承典籍、服务社会政治的编辑宗旨;“信而好古”,热爱传统文化的编辑情怀;“述而不作”的高超编辑手段;“多闻阙疑”的严谨编辑态度等。正因孔子有了这些编辑理念,所以他对“六经”的贡献在于编辑而非著述,也使得古代优秀的诗歌、史实古籍和文化得以传承。比如,《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孔子从三千多篇古诗中编选出来的。孔子在编选《诗经》时坚持了一条编辑原则,即“取其可施于礼义”者。正如《论语》中所载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如,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在《春秋》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据《公羊传》述,鲁《春秋》的原文是“雨星,不及地尺而复”,即陨星下落如雨,离地一尺而又返回。由于事涉怪诞,故孔子编辑《春秋》时并未记载。再如,针对文化典籍《易经》,孔子以儒家思想来阐发义理而作《易传》,提出“易为君子谋”的思想,把历史上这部卜筮之书上升到哲学世界观与人生观的高度。
可见,孔子是通过他的编辑活动,来达到了保存、传播中国文化、宣传政治理想之目的。这对我们当代的编辑工作富有启发意义。
2、儒家新闻学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针对时下一些新闻从业人员文风不良,甚至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的现象,对孔子《论语》中的一些精辟见解从新闻学的角度作了新的诠释,并称之为“儒家新闻学”。现择其要者摘编如下:(1)学习新闻的动机: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能从新闻采访写作中得到乐趣与快感的人才是最适合当记者的人。(2)新闻选题: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即新闻的选题要围绕人民的需要来进行,一定要寻找老百姓关心的事。(3)对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要求:子曰:“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即记者要维护人民的利益,爱憎分明。(4)新闻的基本要素: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如此,新闻五要素中的三要素就大致清楚了。(5)新闻语言:对一些套话、空话,孔子深恶痛绝:“巧言令色,鲜矣仁。”(6)新闻写作的态度:子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新闻写作要多思考与打磨,做到文简意达。(7)灾难性新闻报道:《论语》中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在发生灾难事件时,记者要有人文关怀,关心的首先应当是伤亡人数,而不是“厩”与“马”。(8)对记者知识结构的要求:子曰:“君子不器。”这正是倡导与培养“复合型”人才。(9)记者的立场: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新闻记者要坚持不偏不倚、公正客观。(10)新闻写作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是内容,文是形式。野指粗犷,史指无生气。(11)新闻的时效性: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12)新闻的舆论引导作用: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3)优秀的新闻佳作:“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好的作品给人以新闻冲击力和莫大享受。
二、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对新闻工作的启示
1、老子新闻学
老子的思想博大深邃,其著作《老子》中体现出冷静、超越、逆向、辩证的思维方式,以及道法自然、守弱尚柔、无为而治的思想,影响深远。作为一门哲学,它对人的启发必然是多方面的。老子所说的“道”,也是我们各行各业的“道”。参照李希光教授的做法,本文对《老子》中的一些精妙思想从新闻工作的角度作一尝试性诠释:
(1)学习新闻的态度:“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就是说,对待工作的态度各有不同,只有那些勤奋努力、掌握规律并落实到行动上的人,才是佼佼者。(2)新闻职业修养:“轻则失根,躁则失君。”“知其荣,守其辱。”“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即新闻人要克服浮躁心态,保持清醒头脑;恪守操守,方能捍卫职业荣誉,不辱使命;保持宽厚之心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不可华而不实。(3)新闻人知识结构:“为学日增,为道日损。”意思是,知识越多、面越宽越好,但要学会做加减法,把知识提炼、上升为智慧,明白“大道至简”的道理,执简驭繁。(4)新闻的发现力:“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新闻要深入现场、注意观察,仅凭借或依赖五官去观察世界远远不够,还得动脑用心,用理性与直觉来思考或体悟,才有预见和洞察能力。(5)新闻采访:“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能识人且不先入为主,这是进行新闻采访特别是人物专访时必备的态度与能力。(6)记者要具备辩证思维与逆向思考:“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就要求,新闻人要懂得辩证法,特别是做典型宣传时,要多考虑一些社会背景,注重正确的舆论引导,传递正能量。(7)新闻如何增强贴近性:“鱼不可脱于渊。”“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8)新闻语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9)新闻选题的独特性:“天下万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在进行新闻策划或选题时,做到人无我有,不断创新,才会有独家新闻与独家特色。(10)新闻写作风格:“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即写作要朴实自然、行云流水般顺畅。
2、向《庄子》学说理
庄子之学渊源于老子。《庄子》一书的政治思想,有不少消极的东西,但其文风汪洋恣肆,机趣横生,成为后世文学创作永不枯绝的灵感源泉,对塑造文艺自然主义的审美理想与审美趣味产生巨大影响。
(1)事理结合,讲究对比。《庄子》的开篇《逍遥游》:“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斥鴳笑之曰:‘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作者通过形象的对比,充分说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道理。
(2)选例精当,论证有力。在《应帝王》篇中,作者讲了一则寓言:“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倏与忽时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本想以德报德,结果却以杀人报德,说明主观主义害死人,此例最为精当。
(3)描述生动,说理充分。在《山木》篇中,作者讲述:“庄周游于雕陵之樊(丘),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目大于运(直径)寸,感(触)周之颡(额)而集于栗林。庄周……执弹(弓)而留(窥视)之。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隐蔽)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性命)。庄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类而相召(害)也!’捐(弃)弹而反走。”这个故事,描述生动,说明人往往因眼前利益而障蔽聪明的哲理。
(4)抓住矛盾,逻辑严密。如庄子记述这样一段经历:“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繁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住)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问)奚杀(杀哪只)?”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日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以处?’庄子笑曰:‘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显然,作者引证的材料前后矛盾,只有辩证折中,方能自圆其说。其说理过程可谓妙趣横生!
除了用来说理之外,《庄子》本身给人的启发也是多方面的,对新闻工作也不例外。如庄子的《逍遥游》启发我们要树立“鹏程万里”之志。《养生主》启发我们学习“疱丁解牛”,掌握规律,在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庄子·外物》篇中“得意忘言”的思想,对我们加深对新闻语言的认识很有帮助。特别是《庄子·外物》篇中的“任公子钓鱼”的寓言,气魄宏大,令人惊叹:任公子以“五十(犍牛)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而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陷没而下,鹜扬而奋髻,白波若山,海水震荡……”这也启发我们新闻人,在小水沟里是钓不到大鱼的,只有深入生活的大海,才能钓到新闻的“大鱼”。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在当前互联网和信息终端技术飞速发展、新闻媒体正面临重大转型与融合的背景下,我们回眸传统文化,向孔子、老子、庄子学智慧,应该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因为,不管形势如何风云变幻,但新闻的本质不会变,“内容为王”的核心也不会变。
(作者单位:安徽日报社来稿编辑部)
责编:叶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