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新闻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中美主流媒体对北京雾霾报道的比较研究——以《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为例

  • 投稿蜡笔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1183次
  • 评分4
  • 69
  • 0

李师荀

【摘要】《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刊登的有关北京雾霾的报道在报道频率、议题分布、报道版面和配图、报道倾向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别。两报对新闻客观性、平衡性的把握不尽相同,其议程设置的不同侧重体现出中西方不同的报道理念。学习外媒的报道策略将会对我国主流媒体业务的改进有所裨益。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雾霾《人民日报》《纽约时报》

2013年初,北京等中国北方城市出现大范围、持续性的雾霾天气,引爆舆论热潮。其实,早在2011 年底有关雾霾的报道就已经进入了中外媒体的报道议程。在这场“雾霾舆论战”中,我国媒体的表现既有值得称赞的地方,又存在饱受诟病的问题。详细对比中外媒体的有关报道将有利于我国主流媒体新闻业务的改进。

一、研究设计

1、样本选择

本研究设计采用非概率抽样方法中的有目的抽样,抽取《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刊登的、除广告以外的所有涉及北京雾霾的报道。《人民日报》是我国最具权威性的、最有影响力的全国性报纸之一,是我国的主流纸媒的代表。《纽约时报》是美国,三大主流报纸之一,其将自己定义为全国性报纸,并在世界各地拥有国际记者,选其为研究对象也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2、样本说明

(1)抽样时间。美国驻华大使馆自2008年起开始监测北京的空气质量,每隔1 小时便在Twitter 和大使馆网站公开发布北京PM2.5 的监测数据。但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2011 年底,美使馆发布的北京PM2.5 数据一度爆表,才引起国民和媒体的持续关注。所以本研究设计选取2011 年12 月为抽样的时间起点。另外,2013 年1 月,北京等地区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严重程度前所未有,形成了舆论高潮,为研究这次高潮的舆论态势,同时考虑到舆论消亡的时间跨度,选取2013年5 月底为时间终点。

(2)抽样方法。《人民日报》的样本是通过检索人民日报图文全文数据库中包含“北京”+“雾霾”或“北京”+“PM2.5”获得的。剔除重复的记录,共得到158 篇报道。《纽约时报》的样本通过其官网的站内搜索引擎获得,剔除引自其它报纸、网络的内容,得到35 篇在《纽约时报》出版的报道。另外,本研究中的关键字搜索强调包容性,例如“PM2.5”等同于“雾霾”,“China”等同于“Beijing”。所有样本均通过人工阅读的方法剔除了与研究主题无关的报道。

3、类目构建(见表1)

4、信度检验

假定想要的显著性水平是0.05,置信水平是95%,P 是90%,因此,0.05=1.64(SE),SE=0.03。根据下列标准的公式计算出所需要的样本量n≈66。在对研究的主要变量进行检验后,编码员的简单一致性百分比为90%。

(N= 总体规模;Q= (1-P);P= 总体一致性水平;n= 信度检验的样本规模)

二、内容分析

1、报道频率

通过统计《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的每月发稿量可知,两报在2012 年11 月前对北京雾霾的报道频率相对较低,仅《人民日报》在2012 年3 月左右形成了一次小高潮,之后报道量便迅速跌至常态。2012 年12 月至2013 年3 月,《人民日报》的报道量显著增加,《纽约时报》的报道量也呈现小幅度上升波动。而从2013 年4 月开始,两家媒体对雾霾的关注度相继下降,因此,为了方便研究可以将这三个时间段分为舆论酝酿期、舆论爆发期及舆论衰退期。

2、议题分布

在整个研究时间段内,《人民日报》的报道议题及其在报道总体中所占的比重依次是:举措60 篇(38% );问题35 篇(22% );原因27篇(17% );其他23 篇(15% ); 影响:13 篇(8%)。而《纽约时报》的报道议题及其在报道总体中所占的比重依次是:影响14 篇(40%);举措8 篇(23%);其他7 篇(20%);问题5 篇(14%);原因1 篇(3%)。各舆论发展阶段内两报的详细议题分布见表2:

由表2 可知,《人民日报》在舆论酝酿期和爆发期关注的焦点是解决雾霾的“举措”,尤其是“具体举措”。例如有关部门开始监测和预报PM2.5、调整93 号汽油为92 号、控制煤炭消费、进行煤粉锅炉改造、严查大货车减少尾气排放等。在舆论消退期报道较多是“问题”,主要是描写雾霾的严重程度,如报告北京出现高温雾霾天气、公布空气指标等。《纽约时报》在舆论酝酿期的报道议题集中在雾霾的“影响”方面,约占该阶段报道量的44.2%。而且该议题在下级类目中的分布比较平均,话题涉及雾霾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对公民健康的影响、雾霾造成的中国经济损失、中国雾霾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以及其他国家对中国雾霾的影响。在舆论爆发期报道的主要内容为解决雾霾的“举措”,尤其是“政策举措”,例如中国政府承诺做出改革、官方对雾霾污染改变态度等等。值得一提的是《纽约时报》还报道了来自中国民间的声音,报道了国民对雾霾的“抗议呼吁”。其中提到了房地产巨头潘石屹加入了网络讨伐大军。这个例子《人民日报》同样报道了,但报道角度是巧用名人舆论场的好处,认为“通过团结和做通‘潘石屹们’的工作引导网络舆论,势必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舆论消退期,《纽约时报》的报道重点依旧是雾霾“影响”,报道了雾霾对儿童健康的影响、对中国汽车行业的影响和对日本海岸树木的影响。

3、报道版面和配图

《人民日报》对雾霾报道所在的版面主要是要闻、视点、生态周刊、绿色家园和综合版面,版面分配比例分别是:29.3%、19.1%、8.9%、7.6%、4.5%。《纽约时报》的报道版面主要是世界/ 亚太版、观点版、商业版的、科学/ 环境版,版面分配比例分别是:65%、15.6%、9.4%和6.3%。

《人民日报》在三个阶段内的配图比率分别为:26%、28%、15%。《纽约时报》的配图比率分别为:50%、92%、100%。

4、新闻源和倾向性

《人民日报》的新闻源中本报记者占91%,新华社占7%,网络和读者来信占2%。《纽约时报》的新闻源中本报记者占83%,国外通讯社的占3%,读者来信和专家学者的占14%。

《人民日报》在酝酿期的倾向性:负面占2%,正面占7%,中立占90%。爆发期的倾向性:负面占1%,正面占2%,中立占97%。衰退期的倾向性:负面占8%,中立占92%。《纽约时报》在酝酿期的倾向性:负面占44%,中立占56%。爆发期的倾向性:负面占67%,中立占33%。衰退期的倾向性:负面占80%;中立占20%。

三、问题与分析

1、两报对传播效果的考虑报道频率可以直观地表现出媒体对事件的重视程度。在一年多的报道中,《人民日报》的报道频率起伏较大。酝酿期时《人民日报》对雾霾的报道量少,多流于表面文章,没有抓住老百姓关心的核心问题,不能满足受众的知情需求。自2013 年初开始,国内媒体一改往日风格,密集报道北京雾霾天气,这种报道量的巨大差异又有“反应过度”之嫌。而且,报道的层次依旧浅,主要是:从科普的角度介绍PM2.5 是什么、如何测量以及它对于人体健康、大气环境的危害性;引述医疗部门或有关专家的建议,提供一些防范措施;介绍北京等重污染地区相关部门采取的应急方案;分析PM2.5 的主要来源等。总体来说,《人民日报》重数量、轻质量,虽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却也忽视了传播效果,容易让受众产生紧张情绪。另外,《人民日报》在“自揭家丑”的同时并没有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报道倾向绝大多数是中立的,鲜有一针见血的辛辣批评,这样既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又不利于公众情绪上的疏导。媒体应充分认识到,报道数量上的累加并不能消除公众疑虑和不满。一百篇累述潜层问题的报道,其积极意义顶不上一篇掷地有声的深度报道。相较之下《纽约时报》的报道则比较常态化,虽然对北京雾霾有所关注,但报道量始终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只在2012 年底至2013 年初有所增加。究其原因,一是因为雾霾问题在该阶段表现得特别突出,媒体不可能不关注。二是因为中国媒体集体“家丑外扬”,这种“反常”表现引起了外媒的兴趣。不过,虽然《纽约时报》对雾霾的关注度不高,但报道的质量却较高,尤其是在酝酿期和高潮期,《纽约时报》尖锐地批评中国的雾霾污染,“世界末日”、“肮脏的空气”、“PM2.5数值超过极限值” 等类似的极端描述多见于报端,让“北京的公众已活不下去”这种印象深入人心,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形象。

2、两报报道议题侧重体现了两种报道理念的差异

总体而言,《人民日报》多关注政府和相关部门解决雾霾的举措,而《纽约时报》则更关注雾霾造成的影响。这种不同反映了中西方两种报道理念的差异。当政府和有关部门出台一系列解决雾霾的措施时,这些措施自然就成了媒体报道的重要议题。同时,这些报道也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是人民所急切需要知道的。但是,西方媒体对此似乎并不感兴趣。对他们而言,“坏事情才是新闻”,才更吸引受众的眼球,具有更高的价值。就雾霾污染来说,其“坏”的方面主要是通过雾霾造成的各种不良“影响”表现出来。所以《纽约时报》非常青睐于展现雾霾的“影响”,企图以此将雾霾的破坏性淋漓尽致地呈现给受众。

3、两报对新闻客观性、平衡性的把握

新闻的客观性不仅仅是通过文字来表现。图片的运用和新闻源的平衡同样也能体现出媒体对新闻客观性的把握。《人民日报》的新闻配图率低于《纽约时报》,新闻的客观性表现得不够充分。而就新闻源来说,《纽约时报》的新闻源非常多样,有中国的普通居民、专家、官员、媒体,还有外国官员、专家和媒体。相比之下《人民日报》的报道中仅有一篇是出自外国人之口,新闻源大多是中国官员和专家,引用普通市民的话比较少。由于《人民日报》的党报性质,不适宜引用外媒的报道,这种局限性使得其新闻源太过单一,让报道缺乏平衡性。

在有关北京雾霾的舆论较量中,中国媒体的表现可圈可点,尤其是报道后期的改革受到了公众的认可和欢迎,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但是通过对比《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的报道,我们仍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为我国媒体进行新闻业务改进提供了参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阴卫芝,《外媒对北京雾霾报道的负面基调引发的反思》[J].《现代传播》,2013(6):91-94

②郑保卫,《我国新闻媒体雾霾天气报道的经验及启示》[J].《新闻爱好者》,2013(4):4-7

③程曼丽,《“美丽中国” 与媒体责任———从有关PM2.5 的报道谈起》[J].《新闻与写作》,2013(2):84-85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2013级硕士)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