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双
【摘要】寺院非正式出版物是寺院自编出版与自办发放的无正式书号印证号、不公开发行销售、用于内部交流的各种出版物,如经书、小册子、光盘等。仅供内部使用的寺院非正式出版物对其接受者与社会产生一定影响,这与它的传播体系密不可分。本文立足于“5W 模式”,从传播者、传播渠道、传播内容、受众与效果出发以冀呈现寺院非正式出版物的基本传播过程,并试图为信息时代的寺院非正式出版物传播探寻新的发展思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寺院非正式出版物 传播概况 传播路径
不具备传统法律意义上出版资格与权力的现代寺院,面临日益现代化、理性化与多元化的信众,迎来了全面的信任危机,深处转型的“十字路口”。现代寺院必须致力于找寻出一条契合社会发展与信众需求的传播路径。因而,作为教化民众的机构与传承文化的殿堂,它开始借助信息社会的多元化媒介及技术支撑,自行印制用于内部交流的非正式出版物。从传播过程与功能看,作为传播者的寺院应用先进媒介技术,不断畅通非正式出版物的传播渠道,致使其最终能够成功抵达传播对象———信众,且指引着其思想和行为。这一幕幕的背后带有深刻的“传播烙印”,即携有浓厚的“5W 模式”色彩。
一、界定现代寺院非正式出版物
出版在古文献中称为“刻板”“雕版”“付梓”等。《说文解字》解释“版”字为“判也,从片”,“牍”自“书版也”。①出版物是出版行为的最终呈现成果。出版物又分为正式与非正式出版物。中国现代编辑学辞典认为,非出版单位印制的内部使用的小册子或教材(须由出版管理部门发准印证)叫非正式出版物。也有观点认为,非正式出版物指机关、团体、工矿企业、学校、研究部门、图书馆等,经一定的审批手续而印制出版,并以非贸易形式发放、交换的书刊、纪念性文集等。②
1、传统意义上的寺院出版
在我国古代繁荣兴盛的出版业中,寺院出版是其有机组成部分。古代社会里,寺院具有出版功能,古代寺院出版是我国出版文化史上的特殊形态。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古代寺院为弘法而大量公开印制佛像、佛经、刻书;雕版印刷典籍;并且设置了专门的印经院印书院,如(清朝康熙年间) 纳塘寺印经院、(清朝雍正时期)德格印经院、(明末清初) 布达拉宫印经院等,负责经书编辑与印刷。这一时期寺院印制的出版物是经过相关机构部门审查、允许后,寺院公开印制传递的。由此可见,寺院出版在我国自古就有。
2、现代寺院非正式出版物的内涵
寺院非正式出版物隶属于非正式出版物范畴,然而寺院的特殊性决定着该类非正式出版物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寺院历经长年累月的积淀,现今已发展成为具备多种综合功能的组织机构。它囊括了弘法利生、传承文化、维护统治、促进社会稳定、启迪民智、旅游观光等功能,成为寺院信众们的心灵归宿与精神导航。
解放后,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传统意义上的寺院出版走向“衰亡”。国家将传统意义上的寺院出版纳入了民族出版,由民族出版社和宗教出版社接替了传统寺院的出版功能,寺院不再具有法律意义的公开出版发行资格。但是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内部资料性出版物治理办法》第2 条第2 款规定,内部资料是指“在本系统、本行业、本单位内部,用于指导、交流信息的非卖性成册、折页或散页印刷品”。从而寺院可以借助印制内部资料,将说教讲经的内容编辑成册、刻成光盘、录制音视频等形式,供其信众学习与交流,至此寺院非正式出版物走上了历史舞台。
因而,本文结合非正式出版物的概念范畴与寺院出版文化发展的特殊性,在某种限定上将寺院非正式出版物的内涵确定为:寺院经过一定审批手续而自行印制的,供其内部群体学习与交流所使用的,不对外公开发行与销售的经书、小册子、报纸、杂志、光盘、电子出版物等非正式出版物。
二、寺院非正式出版物的传播概况
基于传播学视角,运用拉斯韦尔提出的“5W 模式”学说,对现代寺院印制的非正式出版物进行“传播透析”,即从传播者、渠道、内容、对象与效果五方面出发,探寻展现寺院非正式出版物的传播概况。
1、传播者分工细致
传播者是整个传播过程的起点。寺院非正式出版物的传播者是指寺院中负责出版物创作、编辑、印刷、复制与发放,而且控制出版物质量与数量、流量与流向的人员,如住持、寺管会、印经院或其他印刷部门人员等。他们明确分工,各个环节都会有专业人员负责,以确保出版物的质量与效益。在印制寺院非正式出版物的过程中,寺院不管是设置专门的印经院还是由寺院内部相关人员组成印制部门或是借助外部私营印刷企业进行印制活动,作为传播者的寺院都会将传播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他们会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原则,如出版物的价值性、经典性、适用性、传承性等,严格筛选、抉择传播内容,力争做到“经典开发、精品打造”。
2、传播渠道多元化
寺院借助日益发达的信息技术,不断更新设备和技术,畅通传播渠道,其所印刷的非正式出版物覆盖范围愈来愈广泛。传统的书、刊、册齐全之外,还大力借助电子与网络新兴技术,开发各类电子与网络出版物。寺院引进报刊、广播电视、手机等大众媒介或创办自己的网站已是不可争辩的事实。寺院非正式出版物抵达传播对象的手段也丰富多样,如免费或随缘赠送、从寺院书屋或藏经楼等地借阅、以捐赠名义发放等。
3、传播内容多样化
寺院非正式出版物的传播内容包罗万象,饱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传承宝贵知识财富的重要载体。其饱含宗教知识、历史、文学、艺术、法律、医药、科技、天文、历算、语言、逻辑、印刷以及建筑等领域的内容。这些博大精深的内容,不仅仅传承了传统文化,而且更为显著的是启迪了信众,是提高信众自身素质和思想境界的有力工具。这种融合神圣性、现实性与民族性的内容对信众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与影响力。
4、传播对象以三大主体为主
用于内部群体学习与交流的寺院非正式出版物,将其传播目标对象集中于寺院信众群体。而根据研究发现:其信众分为寺院住持、一般僧侣和普通信众这三大主体。他们分别具备自身的个体特征,这决定着寺院非正式出版物对其影响程度也呈高低化。寺院住持是寺中等级与资格最高的领袖群体,他们对寺院非正式出版物的接受与理解程度是其他人无法攀越的。而一般僧侣作为寺院的主要构成者,他们注重对各类经书典籍的阅读与理解,追求提升自身思想境界。普通信众是由非专门修行的普通人群组成的,他们大多都是出于实际生活、兴趣等其他需求,而浅层次或无意地接触寺院非正式出版物,理解与参悟能力低。
5、影响信众思想和行为
从微观上看,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寺院非正式出版物必将对信息接受者产生重要影响。归结其传播效果,主要集中对信众思想与行为的影响。其一,思想上看,寺院非正式出版物包含着人文关怀、思辨哲理、伦理德目等丰富内容,为信众提供了憩息心灵、缓解压力、陶冶情操与提升境界的平台。其二,从行为上看,寺院非正式出版物传播的内容与思想,引导着信众行为。它传递的伦理准则、思想境界、文化知识等,一方面能够推动信众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维护和谐人际交往,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能够促使信众进行自我确认、开拓自身视野,为实现人生目标而不断努力奋斗。
三、信息时代寺院非正式出版物的传播路径
1、更新传播观念,主动顺应社会发展传播者作为整个传播活动的发端者,决定着传播走向。作为传播者的寺院,主宰着寺院非正式出版物的传播内容。为避免传播过程中的非理性、迷信、盲从等思想的负面影响,寺院应更新传教观念,跟随社会发展步伐,在贯彻自身宗旨基础上,坚持科学理性原则,择取积极乐观、和谐的传播内容,在逐步化解现代信任危机的同时,也力争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奉献力量。
2、传递三贴近内容,赢取信众信赖
寺院非正式出版物虽经过历史积淀具备了丰富内容,但面对现代社会与新型信众,它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传递“三贴近”内容,即贴近现实、信众与生活。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情形下,寺院非正式出版物应竭力将自身内容体系与社会发展趋势、信众日常生活结合起来,顺应新形势,以此在构建和谐社会、满足信众追求安居乐业生活的向往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从而博取信众们的信任。
3、融合多媒介,构建现代分众传播体系
在整个人类已经进入大众传媒社会的宏观情形下,寺院必须在沿承传统的基础上,接纳与融合多元的新兴传播方式。寺院应大力构建涵盖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的手机、网络媒体在内的现代传播体系,以拓宽传播渠道,健全传播方式,扩展传播覆盖面。并且可融合多种媒介,丰富传播形态,如将纸质出版物放置网络空间,转换为易于阅读与长久保存的网络出版物。同时信众的阶层背景、能力差异以及环境限制等不同,致使寺院应从各主体的层次化需求出发,分别考虑他们的实际需求,实行分众传播。记录与印制寺院住持等的心得、传记和音视频,或印制内容简易与方便的书刊、小册子、光碟等分别传递给僧侣或普通信众,构建现代分众传播体系。
作为信息传播载体———寺院非正式出版物的传播体系直接影响着寺院的命运走向。而媒介技术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向寺院明确宣示:抓住时代机遇,构造全新的寺院非正式出版物传播体系已刻不容缓。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1994:143
②贝文,《正式、非正式、非法出版物》[J].《出版发行研究》,1989(3)
(作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2 级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