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新闻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大革命时期中国新闻摄影探析

  • 投稿任民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780次
  • 评分4
  • 57
  • 0

卜云

【摘要】大革命时期,中国新闻摄影事业随着国内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新闻摄影界涌现出许多新的事物,如报纸摄影附刊,摄影团体与机构,摄影记者等,对推动新闻摄影业务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起了巨大的作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大革命时期 摄影 新闻摄影

随着报刊上刊出的新闻照片不断增加,新闻摄影的影响亦愈来愈大,逐渐引起了新闻工作者的注意。1923 年,邵飘萍出版了《实际应用新闻学》,在我国报学专著中第一次提到新闻摄影,并把“写真” 列为新闻记者必备的技能之一。他说:“外交记者探索新闻亦宜精于写真术,……将影片与新闻同时送诸报社。”他是我国最早倡导新闻记者应会摄影的新闻学者。①

从“五·四”运动开始,随着国内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中国新闻摄影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以《良友》为代表的大型综合性画报,十分重视新闻摄影,大量刊登社会性、政治性摄影作品,报道国内外的时事新闻。“五·四” 运动,不仅给中国带来了民主与科学,也给新闻摄影带来了发展的契机。新闻摄影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采用摄影的手段,对新闻事件进行形象直观、通俗易懂的图片报道。

一、战事新闻摄影

这个时期,国家动荡不安,战争频发,所以战地摄影也是此时新闻摄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战争摄影可以分为战前摄影、战时摄影、战后摄影。战地记者的工作充满了挑战与危险,其中摄取战时摄影作品的难度最大,危险性最强。

拍摄于1927 年1 月6 日的摄影作品《武汉革命军接管英租界》记录了九江各界群众集会示威游行,声援汉口人民的正义斗争,英国水兵悍然行凶,将数名工人打成重伤,引起九江工人和各界群众的强烈抗议。武汉革命军身后背着草帽,肩上扛着机枪,排着整齐的队伍,势不可挡的向英租界迈进。此新闻照片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同胞同仇敌忾的英勇气概,它对于鼓舞全中国人民奋起斗争起到了重要作用。1926 年8 月,蒋介石实施北伐二期计划,决定进兵方略。30 日12 时,革命军全部占领贺胜桥。至此,打开通往武汉的大门。31日,北伐大军兵临武昌城下。作品《北伐军战士准备攻打武昌城》是一幅战前摄影作品,北伐军战士们在深挖的战壕内躬着腰、提着枪快速列队行进。前景中指挥官手背在身后,指挥战士行进。指挥官头部被置于画面之外,使得战壕中的战士成为画面主体。背景中站立着许多战士,可见部队规模之庞大,北伐军气势汹涌,准备攻打武昌城。

就新闻报道的内容,周恩来同志曾经强调:“战时新闻摄影要拍摄战时情形。战时情形最能集中反映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情况以及部队的素质和战斗的胜负,因此最激动人心。战争的胜负、民心的得失,这都是革命事业成败的关键,当然也是摄影工作者宣传的中心。”②摄影作品《奉军的大炮阵地》是一幅战时摄影作品。1925 年12 月5 日,郭松龄倒戈大军占领锦州。张作霖准备下野,逃往旅顺。15 日,日本内阁决定:从其本土和朝鲜调动大批日军到满洲,增援张作霖。22 日,郭军与奉军在巨流河展开激战,奉军在大炮阵地上向敌军发射炮弹。每一门大炮周围都站着三五名炮手,大家分工协作,可见战事之紧张激烈。炮口浓烟四起,战争正处于焦灼状态,该新闻照片恰当地反映了战时情境。

摄影作品《起义失败后,大批革命者被杀害》是一幅惨烈的战后摄影。1927 年12 月11 日,中共广东省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决定趁粤、桂军阀混战,广州城内兵力薄弱之际,发动起义。国民党在英、法、美、日等国支持下,调集9 个团的兵力,从东、南、北三面攻围广州。起义军未能立即向农村转移,因而遭到严重损失。起义失败,大批革命者的尸体被随意地摞在一起,丢弃在板车上,画面惨不忍睹,也使读者对起义者大无畏的精神心生敬佩。

二、时事新闻摄影

当时的时事新闻摄影主要是通过报纸、期刊等媒体向社会报道的国际民生、社会建设、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里发生的重要新闻。照相铜版问世是对图画印刷的一大革新,在新闻报道方面,自从时事照片产生后,图画便退居次要地位。此外,新闻照片通俗易读,在那个文盲半文盲普遍存在的中国社会,易为更多的读者所接受,宣传作用比文字新闻更具广泛性。鉴于此,后来的著名报人毛松友曾经概括到新闻照片“是—个真正的写实工具,可以把当时的情形,很忠实地显示在阅者眼前。”胡伯洲也说,好的新闻照片,能在一瞬间摄得某一事件的真相,“令读者如身履其境”。③

如《溥仪大婚时,警察在神武门内护卫》。1922 年12 月1 日,17 岁的溥仪举行结婚大典。满蒙王公和遗老旧臣们很早就聚集在宫内等候典礼。浩浩荡荡的迎娶仪仗队出神武门,军警宪机关派来骑、步兵2000 多人壮威保护。图中高大的神武门威严耸立,仪仗队人头攒动,从侧面反映了溥仪结婚大典的盛大规模。

《北京学生在街头散发传单》这幅图片摄取了学生爱国运动的一角,反映了“五·四”时期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照片的历史背景为1919 年5 月4 日,北京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北京大学、高等师范学校、中国大学等13 所高等学校的3000 多名学生集会于天安门前。他们手持各种标语旗帜,举行示威游行。游行队伍出中华门,向东交民巷使馆区进发,沿途散发传单,一些市民自动加入到游行队伍中,照片的传播对社会起到很好的宣传鼓动作用。

1919 年,各报馆还没有专职摄影记者,新闻照片大部分由照相业人员以及在文教部门任职或在大学攻读的一些摄影爱好者提供。当时感光片质量低下,相机简陋笨重,拍摄新闻要冒着军警阻拦拘捕的风险,但摄影积极分子还是主动到群众生活中去,给革命活动进展留下真实的影像。

如《省港大罢工》。1925 年6 月,在广州和香港发生省港大罢工,为北伐战争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这张摄影作品采用正面取景的方式,反映了如潮的人们严肃的表情、高举的标语,从而向读者展示了大罢工的规模与气势。作品取景构图得当,现场气氛毕现。

摄影作品《饿死路旁的农民的孩子》中,两个农民的孩子饿死在路边,逃荒器物散落一地,让观众触目惊心。1924 年12月17 日,北京出现电车。作品《有轨电车在北京大街上行驶》向人们展示了有轨电车行驶在北京繁华的大街上的场景。报刊通过这一新闻摄影的方式,向全国各地人民普及了有轨电车的一般性知识。

在图片《上海街头的反英反日传单》中我们可以看到:上海街头的一面墙上贴满了言辞激烈的反英反日传单,引来许多路人围观。正拉着黄包车送客的人力车夫驻足观看墙上的内容,黄包车上的顾客也仰着头仔细读着传单内容。整幅画面取景巧妙、情节生动有趣。这幅新闻摄影作品反映了当时特殊时代背景下,老百姓对时政方针的热切关心,也成为了珍贵的历史档案。

三、体娱新闻摄影

国民大革命时期,全国体育娱乐事业受到很大的冲击,这类新闻摄影作品较少见。人们在节庆之日、闲暇之余,举行了一些体育运动。有些战事不太紧张的地区和人民,还是开展了一些娱乐活动。

摔跤,是蒙古族的传统体育活动,蒙古式摔跤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作品《草原上的蒙古族人在摔跤》中,两个蒙古人身穿宽大的摔跤服在宽阔的草坪上,脚登蒙古靴,腰间系着宽腰带,一人卷起袖管,逆光面对着镜头,一人迈开步子,背对着镜头,两人扎稳马步,跃跃欲试,准备开始一场男人之间的较量。画面上虽然看不清两人的面部表情,但仅从两人的动作语言上,就可以想象出接下来将有一场精彩的摔跤比赛。

每年八月,总是酷暑难当。《工部局游泳场》的作者以大场景展示了上海“工部局游泳场”泳客攒动的场景,近处游泳池旁站立着几名穿着泳衣的男子,泳池里密密麻麻地站着许多游泳纳凉的人,远处还有许多准备下水游泳的游客。整个游泳场人满为患,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夏天的炎热。

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象棋,用具简单,趣味性强,是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作品《两个坐在屋檐下下象棋的老汉》中,两个老汉在闲暇之时坐在屋檐下下象棋,两人赤裸着上身,一个倚在门柱上,一个蹲在大理石板上,光线照射着老汉黝黑的皮肤,两个老汉目不转睛地盯着棋盘,思考着棋局,仿佛什么都打扰不了他们。

上海这个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大都市,在很早就有了赛马这一娱乐项目,很多观众来到赛马场观看赛马比赛。摄影作品《上海一运动场上人们在观赛马》中,体育场跑道的围栏外和外围的看台上挤满了前来观看赛马的群众。大家都身穿西装,带着礼帽来观赛,足见这一赛事吸引了许多社会上层阶级的兴趣。所有的观众目光都投向一个方向,后排的观众甚至站起来,伸长脖子观赛。虽然照片中运动场上赛跑的马几乎小得看不见,但从观众的集体反映中,可以推测出赛马的精彩。

从以上的摄影事实可以发现,人们日常生活有什么娱乐形式,摄影记者都能尽力地予以反映。而在此后,它就是一种普通百姓的生活历史。新闻摄影属于纪实摄影,是“一面有记忆的镜子”。纪实性摄影作品对于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和镜子的相似之处就在于它的直接性。这是纪实摄影作品的重要特征。

结语

大革命时期产生了许多反映自然灾害、战争、劳动人民的苦难、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其他重大历史事件的照片。这些摄影作品记录了我国新闻摄影工作者和其他摄影者的功绩,构成我国现代史的一面镜子。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英勇不屈,在黑暗势力重重压迫下不断奋斗、抗争、前进的足迹。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2013 年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CXLX13_930)的阶段性成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③胡志川、马运增:《中国摄影史1840-1937》[M].中国摄影出版社,1987:146-147

②伍素新:《中国摄影史话》[M].辽宁美术出版社,1984:162

(作者: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