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东华
所谓自学能力,就是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现代教学论告诉我们:“教学不单是传授知识,更重要地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习是终身的事,将来的文盲不是没念过书,而是不会学习,不知道如何去学习。可见,自学能力是实现学生持久学习、终身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指导自学方法
很多老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往往把注意力用在了导学提纲的编写,但实践的结果是,学生自学的有效性并不佳,学生的自学往往只停留在回答导学提纲上的问题,并没有真正去阅读例题,理解例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下面是我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上节课你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下面我们先要自学完例1的内容。谁来说说怎样自学这个例题?
生:先把例题的解答过程遮起来,自己尝试解答,然后再看书上怎样解答。如果有困难,也可以先看书上怎样解答,自己再尝试解答。
师:对。
通过交流自学的方法,有效地进行了学法的指导和巩固,当学生学会了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自学方法时,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得到了培养。
当然,自学方法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与指导。因此,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自学时要坚持“三问”:例题讲的是什么?是怎样解答的?为什么这样解答?掌握六个“一”:填一填——给例题中的留白地方填空;答一答——对教材中提出的所有问题都答一答;做一做——对例题中需要动手操作的地方要动手做一做;读一读——把认为重点的地方做上重点记号,然后默读几遍,达到基本能口述;问一问——对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或提出问题;练一练——尝试解答例题后面的练习。这六个“一”在每节课的教学中要不断进行示范、强化,让学生知道该怎么做。二、留给自学时空
201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下面是我教学《圆柱的认识》的一个片段:
上课伊始,老师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先自学书本,其中,圆柱的特征的导学提纲是这样:圆柱有什么特征?想想为什么?你怎样验证?
学生自学后汇报交流:
师:圆柱有什么特征?
生:圆柱的底面都是圆,并且大小一样。圆柱的侧面是曲面。
师:圆柱的底面大小一样,你用什么办法验证的?
生1:我量出两个底面的直径,都是2厘米,所以两个底面大小一样。
生2:我量了两个底面的周长:我先用绳子量一个底面的周长并做上记号,再量另一个底面的周长,刚好一样长,所以两个底面大小一样。
我们总担心学生缺乏想象力,缺乏动手能力,但是从学生这么多的方法中,我们不禁惊讶学生的动手能力之强和生活经验之丰富。
三、体验自学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要不断地创造这种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自学的愿望不断得到强化,学生自学的能力也就得到有效的培养。下面是我在教学《圆锥的认识》中的一个片段: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圆锥的认识”,请同学们用学习“圆柱的认识”的方法来自学“圆锥的认识”。要求认真思考回答书上的问题,把重点的内容画出来,需要补充的知识自己补充。
学生自学书本,教师巡视指导。片刻之后交流:
师:刚才我发现有很多的同学很会自学,他们不仅能把重点内容找出来,更可贵的是他们能用学习“圆柱的认识”的方法来学习圆锥,做了很多补充和拓展。
生1:我知道了圆锥的底面是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沿着边线剪开,侧面展开是一个扇形。圆锥的高只有一条。)把一张直角三角形的硬纸板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转出来的是一个(圆锥)。
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你能用你的操作来检验自己的想法,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同学们能不能通过观察、动手量一量,想想为什么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学生仔细观察、操作)
生:我又发现了,我观察到圆锥的侧面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一样,所以我用直尺量一量顶到圆锥上的点的距离,我发现都一样,所以圆锥的侧面积展开图是扇形而不是三角形,因为三角形的顶点到对边的点距离不能一样长,而扇形是圆的一部分,同一个扇形的所有半径都相等。(教师画图辅助理解)
生2:圆锥的高为什么是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而不是顶点到圆周上的点的距离?
生:(手拿两个不同高度的圆锥)你们看这两个圆锥,哪个高哪个矮?(其他学生指了出来)所以圆锥的高是顶点到底面的距离,这样,顶点到圆周上的点的距离是一条斜线而不是垂直线,这条垂直线刚好就是顶点到圆心的距离。(老师协助画图帮助理解)
这个片段中,黑体字的部分都是书上没有的,是学生自己补充的,而且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是教学中常被忽略的,也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误区。从学生的这些回答和问题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已基本学会了本课的内容,而且有深度,会思考,学的主动有效,快乐自信,也很善于学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圆柱的认识”与“圆锥的认识”这两节课的编排有很多相似之处,学习的方法一样,如果教师还是重复第一节课的教学方法,势必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回落,而在这节课中,教师只提了一个要求:请同学们用学习“圆柱的认识”的方法来自学“圆锥的认识”,这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前面学习的经验,就能通过阅读、对比、操作、类推、迁移等方法获得新知识,甚至能根据自己的发现补充新知识,提出新问题,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在这过程中,教师巧妙地运用了学习方法的迁移和适时的鼓励、肯定,使学生的成功体验不断得到强化,学生自学的愿望也就更加强烈。
一个学生有了自学能力,他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他的学习效果就会显著加强,远非注入式教学所能相比。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应创设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作者单位:厦门英才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