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英语论文范文,小学英语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浅谈英语课程校本化的实践与研究

  • 投稿山羊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526次
  • 评分4
  • 40
  • 0

江苏扬州市梅岭小学(225002) 傅彧姝

[摘 要]“课程校本化”是近期教材改革的一个热点。“课程校本化”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建立起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教学框架,达到丰富学生文化内涵、提高学生语言技能、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目的。

[关键词]英语 校本化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3-045

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已学校成为小学的必修课。我们使用的英语教材是《江苏版牛津小学英语》。每个学校都有自身的特点,任何一套教材都不可能完全符合每一个学校的需求,因此教材“校本化”显得其为重要。“校本化”其实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教师所使用的教材应该是最符合学校、学生实际的。

“课程校本化”并不是与现有教材相违背。它依然遵循国家课程标准,依托现有教材,对其进行增减。根据新的校本教材,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教学步骤,采用的教学方式、评价方式都应该进行改变,最终建立起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化教学总体框架。

一、小学英语课程校本化的改变方向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1. 丰富学生的英语文化内涵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任何语言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只有了解了语言背后的文化,才能真正理解一门语言。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涉及英语文化内容非常少,因此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文化内涵的补充教学。文化内容的补充也不是随意的,教师要根据教材和教学需要补充相关的英语文化,让学生真正了解英语这门语言,并理解英语所使用的环境

2. 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水平

教材所提供的提高语言技能的载体非常有限,主要是图片和磁带。教师可以利用各种视听教材,让学生接触大量的地道的英语,并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策略

英语的学习应该是一种终身的学习。这就需要学生从小掌握一些英语学习的策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他们提高自学的能力,为终身可持续性学习奠定基础。

二、小学英语国标课程校本化的实践

在本学期的“国标课程校本化”实验中,笔者针对《牛津小学英语6B》的教材进行了校本化的初步研究。下面,笔者将从操作层面谈一谈自己的实践。

1. 将教材进行话题分类

《牛津小学英语6B》共6个新授单元。我根据这6个单元,将本册校本教材的话题确定为: Personal Information(个人信息),Traffic(交通), Weather(天气),Plans (计划),Letter(信的写作)。我以这5个话题为经线,对教材进行改变和扩充。

2. 确定文化教学内容

根据所确定的话题,首先进行英语文化方面的补充。如介绍英美国家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英美国家与中国的交通差异,比较英美国家与中国的气候差异,了解主要英语国家小学生的业余生活,了解几种英文的手写字体等。教师只有将英语文化内容编写到校本化教材中,才能将文化教学渗透到日常教学设计中作为一个具体的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从而避免了以往文化教学的随意性。

3. 进行文本再构

在话题的指引下,对《牛津小学英语6B》中的课文进行补充和再创造。本校学生的整体接受能力较强,因此我们将教材中的部分课文进行适当改变,增加一些文本,在文本中加入与话题有关的一些实用的表达。文本再构让学生通过话题设计合理的对话,从而进行有效而真实的交流。

4. 设置主题探究

主题探究,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探究学习。传统的教学,学生学得机械。主题探究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更注重发展学生合作学习、自我探究等学习能力。学生根据教师所布置的主题,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相关知识,也提高了自学能力。当然,每个学期主题探究的内容不要太多。一个学期有一到两个有质量的主题探究学习即可。在六年级的校本教材中,我们设置的任务是了解世界主要国家的主要气候情况,并比较英美国家与中国的气候差异。我们将学生分成六人小组。教师布置任务,并对任务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讲解分工合作的一些要点。小组每个成员有自己的具体任务,如一些人负责收集资料,一些人负责将资料归类,一些人负责设计海报等。学生完成任务的时间周期为两个星期。学生在这两个星期内分工合作、搜集信息,共同完成任务。两个星期后进行全班性的汇报。通过这样的主题探究学习,学生不仅能提高合作能力,理解小组合作的重要性,还能在合作中学到知识,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国标课程校本化”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教师需要对校本教材进行不断地修改,从而让教材逐步完善,越来越适合本校学生使用。

(特约编辑 熊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