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哲毅
摘要: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是中职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知识抽象、综合理论性强,而学生又普遍理论基础差、逻辑思维能力较差,为此教师需要协调好教与学的矛盾。本文就中职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的教学方法提出了几点看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中职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学激发兴趣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在的企业越来越注重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了适应这一转变,我们中职职业教育的课程也都实行了教学改革,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从而培养适应时代进步发展需求的学生。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是中职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能看懂完整的机械图样,并知道如何保证图样上的一些技术要求,为将来的实训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是在机械制图课程的基础上,教学生理解图样上一些相关的技术要求的含义、标注以及如何检验。课程内容包含了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常用计量器具、几何公差、表面结构要求、螺纹的公差与检测,其知识系统性强,概念抽象。因此对如何将这门课的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做以下几点分析。
一、教师要扩充知识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涉及了机械制造、机械制图、机械加工工艺、热处理等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系统性很强,所以对任课教师有更高的要求。中职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实践经验有限,因此对于所教的知识难免会脱离实际。这门课程综合性很强,如果不能全面了解相关知识,很难融会贯通。例如对某一个零件图样,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如何保证,用什么机床、什么刀具加工,零件如何装夹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关注本专业的发展动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放矢,将知识系统全面地教授给学生。
二、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普遍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而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概念枯燥、内容抽象,很多学生在上课之初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改变以往的方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代替专业术语,多引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分析问题,激起学生的共鸣,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在第一堂课讲互换性概念的时候,笔者就向学生提问一个更换汽车轮胎的问题。由于汽车是学生每天都能接触的,因此对此问题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大家都能积极参与讨论,讲述自己的看法。这样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理解了互换性的含义,而且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参与度很高。
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内容较多,要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并能看懂图样,熟悉图样上的各种代号、符号、技术要求,还要掌握常规的测量技术,教师就必须以实用为原则,精选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课时。对一些文字叙述性的概念,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对一般难度的知识,可以先通过实例讲述,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将学生分组安排,通过小组讨论、组员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在学习中,学生要学会找重点、难点,学会主动学习。
四、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的传统教学方式是以理论为主,又由于这门课的知识涉及较广,因此课堂教学很容易陷入“教师教得累,学生不愿听”的尴尬处境。因此在课程设计时,教师要安排尽可能多的实践,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测量、去体会,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在常用计量器具教学时,教师分配每个学生一套工量具,让学生分组学习。教师先通过初步讲解,让学生每人都进行一次实际测量,然后分给每小组一个工件,通过竞赛的方式,让学生比一比哪组能更快更准地测量出工件的数据。这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能主动愉快地学习。
总之,在中职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授专业知识,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学习内容,为以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与实践打好基础。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徐巧,张智明,梅顺齐.《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5).
[2]杨昌义.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M].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7.
[3]王凤娟.“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教学探讨[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作者单位:杭州第一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