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珊君
【摘 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但由于自主学习资源准备不足、针对性不强,以及学生自主学习动机不强烈等因素,导致自主学习流于形式,教学效率低下。为此,我们运用微课,将知识传递过程与知识内化过程翻转过来,提出由微课设计、课前自学、课堂内化等模块构成的新课堂模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自主学习;微课;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5)03-0039-04
微课,为支持自主学习而产生,是提供给学习者开展自主学习的微型视频。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形式主要有三种:课前预习型、课堂穿插型、课后查漏补缺型。课前预习型主要以微课作为一种前置性学习辅导的资源,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知识,在课堂上则通过师生间答疑辅导、对话交流、展示汇报等教学形式,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实现知识的内化。
基于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课前预习型微课应用可由微课设计、课前自学、课堂内化等模块构成。下面以一节具体的课为例,简述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设计
微课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如何在课前完成知识的传授,还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因此,教师要根据学情和学习目标,设计精细的学习任务单来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1. 微视频设计
微课的核心是微视频。与传统教学视频相比,微视频的课程内容要“短小”而“精悍”,主题要突出,知识点要明确,过程要完整,注重学生“学”的设计。
宁波版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第7课《动作补间动画》是flash动画制作的第一课,教材选取“球体运动”为载体,描述了Flash动作补间动画中帧、关键帧、过渡帧、起始帧、结束帧等基本概念,说明了制作动作补间动画的基本步骤及动画属性设置。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很难理解上述概念与原理。比起教材文字介绍,微视频具有传递信息形式丰富、直观等优势。因此我设计了“动画制作基础知识”微视频,通过对“奔跑的豹子”“鸡蛋孵化”“篮球下落”动画的分析,讲授相关知识点(如图1)
运用动作补间动画模拟球体运动,要经历一系列烦琐的操作步骤。由于学生是首次制作Flash动画,没有动画制作的经验,因此掌握动作补间动画的制作方法、理解其原理分别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我又设计了一个运用动作补间动画模拟篮球下落效果的“球体运动”微视频,通过对球体运动制作过程的分析,来讲授相关知识点。
2. 学习任务单设计
信息技术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教师要设计好以任务为驱动、以学习指南为导向的学习任务单,来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1) 学习指南
它的功能是告诉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与学习的路径。本课的学习指南可以这样设计:①观看“动画制作基础知识”微视频,理解动画产生的原理、补间动画的原理;了解帧、关键帧、过渡帧的概念。②观看“球体运动”微视频,模仿制作篮球下落的动画,体验动作补间动画制作方法。③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探究制作使篮球下落更逼真的动画(在篮球下落过程中有大小、旋转、速度的变化),掌握动作补间动画的制作方法及属性的设置。
(2) 学习任务
信息技术教学主要以任务驱动为主,课堂翻转后,教师也需要针对微视频精心设计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以巩固微视频学习的成效。本课的学习总任务是制作球体动画,可以分解为模仿、探究、应用三个依次递进的细化任务,应用型任务需要在学生知识内化阶段完成。本课让学生根据“球体运动”微视频和教材相关内容,完成“模仿制作篮球下落的动画”和“探究制作使篮球下落更逼真的动画”这两个学习任务,并上交到信息技术教学辅助平台。
(3) 自我检测
测试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自主学习的成效,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做出判断。如果发现对有些问题的答案不是很明确,学生可以再次观看微视频,对问题重新进行思考。测试也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便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在设计测试时,在内容上要根据自学内容设计练习,在形式上要利用技术手段,实现测试结果的实时反馈与自动分析功能。我利用在线测试系统,设计了测试题如图2。
课前自学
课前自学,指学生在课前借助计算机和学习任务单、微课、教材等资源,利用“碎片化”时间,按照自己的需求、进程和方式自主学习。当然,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若遇到困难,可以请求帮助。教师要借助QQ群、在线学习平台等方式,为师生完成课前知识的传授提供支持。
如我借助信息技术教学辅助平台(如图3),通过“课程管理”功能把学习任务单、微课等资源上传到教学辅助平台,供学生随时下载与学习;还利用“师生答疑”等功能,开展协作学习,提供在线辅导,并实时查看与掌控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则首先要查看学习任务单,明确学习的要求和任务。其次,通过观看两节微课和阅读教材完成任务单中的学习任务,并将作品上交至信息技术教学辅助平台。再次,学生根据任务单中的提示信息进入在线测试系统,完成相应的测试。
课堂内化
课前的自主学习,为课堂面对面的互动学习争取了充分的时间。学生需要将当堂知识完全掌握内化,而不要把任务继续留到课后;教师应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组织好翻转课堂的教学活动。
1. 设计问题
教师一方面要收集学生课前学习所产生的问题,当作一种生成性资源,汇总梳理出具有探究价值的真问题;另一方面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设计一些问题。制作动作补间动画,关键帧概念的理解是关键。查看学生作品、教学辅助平台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在线测试系统提供的数据,我发现很多学生对关键帧、动作补间动画的原理在认识上比较模糊。因此,我围绕这些生成性资源,结合教学的重点、难点,梳理出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理解关键帧的概念,并辨析帧、关键帧、空白关键帧、过渡帧的含义及在时间轴上的表现形式。
问题2:打开“纠错包”文件夹,查看源程序,请探究表中动画制作不成功的原因(见表1)。
2. 探究问题
通过课前自学,学生已经有了与本课相关的学习经验。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梳理出来的问题,师生间、生生间展开交流。
对于问题1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要选择和呈现合适的练习,促进学习者对概念的理解。概念的学习最后都要经过变式练习才能形成做事的技能。
在教学“关键帧”这一概念时,首先,教师可以依次呈现这样三个动画:一个球体下落的动画;球体掉落再弹起的动画;球体运动几秒消失后, 出现 “球体运动”字幕的动画。其次,根据动画的运动效果,让学生讨论每个动画有几个关键变化的画面,即需定义几个关键帧,并指出相应关键帧的画面内容及状态。最后,学生查看三个动画的源程序,来验证讨论结果。理解了关键帧的含义后,结合动画的源程序可以很容易地辨析帧、关键帧、空白关键帧、过渡帧的含义及在时间轴上的表现形式。
这种通过亲身探究而获得的知识是学生主动构建起来的,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对不同变化形式的练习有不同程度的理解,一般来说,从简单到复杂的呈现顺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对于问题2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请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提出并实践改正措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观察、发现,并适时引导、分析与总结。
通过对教师设计的问题的探究,一方面展示了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另一方面学生在多方面的意见与思维碰撞中,对知识从开始的一知半解,到逐渐有了正确的认识。
3. 变式应用
信息技术课程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在实际学习与生活中的灵活运用。为帮助学生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变式练习,由提供与学习情境相似的问题情境, 逐渐演变为与学习情境完全不同的多种新情境,以便让学生熟知规则适用的各种不同条件,从而将知识完全掌握内化。本课提供了以下变式练习。
练习1:模拟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 (如图4)
练习2:模拟小球从斜坡滚落运动(如图5)
练习3:模拟秒针运动(运动时间为3秒)(如图6)
当然,在练习时,教师要个别辅导有困难的学生,指正问题,同时对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要集体辅导或引导学生讨论解决。如果个别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完全掌握知识,则可以在课后利用微课,按照自己所需复习巩固。
4. 反馈评价
翻转课堂倡导过程性评价和多元化评价。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还可以是学习者自己、同伴及家长等。评价内容包括课前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课前自我检测的成绩、提出问题的情况、课堂探究问题的表现、课堂练习完成的情况等多方面。评价之前给出具体评价内容,让评价主体通过星级打分法来评价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见表2)。
这种量化的评价指标不仅可以相对准确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使师生获取教与学的反馈信息,以便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
实践证明,翻转课堂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不仅发挥了微课的独特作用,凸显了信息技术本质特征,而且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了知识内化过程。根据其实施流程,我们也不难发现,“优质的微课”“良好的课堂活动组织形式”“开放的学习环境”是关键,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开拓、不断地去探索。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顾叶斌.引入“翻转课堂”助力语文课堂转型[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4(4).
龙丽嫦.三问微课:影响微课质量的关键因素[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10).
胡铁生.微课程的属性认识与开发建议[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10).
牟艳娜,卢秋红.聚焦翻转课堂本土化的问题与困惑[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10).
魏小山.从微课到翻转课堂的构建设想[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12).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市奉化市萧王庙中学)